韩波
韩波
拼音:hanbo
走出沼泽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韩波
沈才
北大荒是富有的
一望无际的大荒原,无垠的麦海、摇铃的豆浪,星罗棋布的新型农垦城镇,繁华的街市
码头……
然而,她还是座人才宝库。在火热的现实生活和艰难困苦的岁月中锻炼了成百上千的英
雄豪杰,专家学者。
垦区东部三江平原的“锅底坑”上,当年有一个经营规模不到20万亩地的“小老穷”农
场。
听农场职工介绍说:1981年农场遭大灾,管局召开紧急会议,全场硬是开不出一台车。
上百吨储量的油库,倒不出几十公升的汽油,是场办主任走家串户到有打火机的职工家借了
几瓶汽油,场长书记才坐上“212”吉普车凑合到了前进农场补加了油才赶到管局的,可是紧
急会议日程已进行了一半。
这个农场就是垦区内外闻名的前锋农场。1985年之后情况就变了,前锋先后20多次荣获
农牧渔业部扭亏增盈先进单位,省和农场总局排水治涝、脱贫致富、企业管理、发展农业先
进农场等称号。中央、省各级领导多次来农场视察看望,著名作家、记者、名人不顾北大荒
的远漠寒冷,从首都北京直奔三江“锅底坑”。人们都说前锋变了,“小老穷”腰杆壮实了
,他们响应党的号召,贯彻中央改革方针,冲出低谷走出沼泽了。带领这个农场坚定不移走
致富道路的头雁,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荣获全国“五一”奖章称号多
次,受到省、农场总局表彰的原前锋农场场长韩波。
就任于危难之间
前锋农场的前身是原兵团六师的一个营。1977年以前,一直是临时农场。为扩大规模,
兵团改制,建三江管理局组建时,才决定把附近八五九农场六分场的4个生产队和前进农场的
一个生产队划归,正式组建前锋农场。由于建场投资少底子薄,又加之处在重沼泽上,农业
生产一直不景气。1977年至1984年8年间,有5年亏损1年平衡,2年略有盈余。盈亏相抵净亏
1073万元。累计欠外债1800万元,平均每个职工欠债7500元,被人们称为倒挂万元户农场。
被银行列为无偿还能力的不信任企业,“挂了黄牌”停发贷款。职工外出连场名都不敢报,
纷纷要求调出,前锋农场滑到了建场以来的最低谷。在这危难之际,1985年1月,来前锋农场
还不满3年的原农场党委副书记韩波担任了场长。
这位时年39岁,生在乌苏里江边,在黑土地上长大的朝鲜族汉子,深知这副担子的份量
。特别是前锋农场这个破烂的家底,他更是了如指掌,这个家怎么当啊?
从未犯过愁的韩波,陷入了沉思。
一位老职工关切地对韩波说:“这个农场底子太薄了,全垦区100多个农场中是倒着数挂
名的,要搞好实在是难啊!你年轻、有作为,还是换个场子干吧。”
职工的忠告,亲友的劝阻,他越发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沉重。然而困难压不倒韩波,他
说:“群众中蕴含着积极性、创造力。前锋农场的6000人民不是天生的穷命,组织信任我,
职工支持我,我就非要和全场人民共同奋斗干出点样子不可。”
“大锅饭不能再吃了,铁饭碗不能再端,只有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才能治好前锋农场的‘
穷病’。”韩波站起来说话了,这是韩波上任后班子会上的第一次讲话。
班子会开得很热烈,白发苍苍的老书记赵树义,开荒建点就来前锋的工会主席张延桐纷
纷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前锋农场从建点那天起就没得好,直到今天全场仍然有三分之二的地
在水里泡着,建场以来虽说有两年盈利,但职工从没见过“红利”钱,一年到头挣点死工资
,穷得连头都抬不起来,前锋要想富,不能走老路,按照中央号召的干没错,前锋不就是穷
吗?我们这回来个死马当活马治……
一班人思想的统一,坚定了韩波大刀阔斧走改革之路的信心。班子五个成员兵分三路,
深入各生产队,职工家中调查,征求意见。
韩波徒步来到全场最困难长期患病的四队老职工冯允科家。
冯允科正围着大被依偎在炕头上。他知道韩波当了场长,希望他能给前锋农场送来一丝
光明。后来听说他要搞什么改革,不但不多给些福利还要把饭碗给砸了,气不打一处来,正
好他送上门来了。没等韩波开口,老冯就气愤地说:“听说你要把农场的地给分了,工资也
停了,这是真的吗?我这日子没法过了,我只好找棵歪脖树上吊了。”韩波沉着气,耐心给
老冯解释,问寒问暖问病情,还帮老冯出了参加晒场承包连保护身体带照顾家的主意。并详
细地帮冯允科计算了承包的收入。老冯的思想终于通了。
从老冯家出来,他又去十队的陈红花家……
一个星期,他走了大半个农场,进行上百人次的座谈,亲自主持召开7个会议,研究制定
了“家庭农场承包方案”、“农机具转让要求”、“利费税收缴标准”、“开发性家庭农场
政策”等10余项政策规定。为了调动广大职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积极性,决定以土地承包
合同一定3年不变,每亩平均利费税收缴12元,比周围农场低近一半,转让的农机实行规模服
务,第一年农场负责25%的大修费用。同时对机关进行配套改革,打烂传统级别工资制度,建
立以家庭农场服务为中心的目标管理体系。实行级别风险抵押制,年终根据家庭农场的经营
好坏、服务的好坏评兑工资奖金,他带头每月交100元风险金,一般的科长每月交风险金55元
,连普通职员每月也交20元。优惠的政策、科学的管理唤醒了多年被“大锅饭”禁锢的干部
职工,一时间全场上上下下一片沸腾,不到一个月全场15万亩耕地全部承包到户,123台拖拉
机、51台收获机……上千件农机具,全部落实到人头,转让金额311.9万元。680 个家庭农场
萌生破土,犹如北大荒的报春花在前锋农场的百里沃野中竞相开放……
尽管这一年老天爷不作美,夏秋季节阴雨连绵,全场受灾面积达60%以上,年终仍有69%
的家庭农场盈利,全场经营比上年减亏72.5%,还清了当年的生产贷款和陈欠利息,被银行重
新列为信誉户。
起步于淫水四溢的沼泽地
前锋农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锅底炕”上,平均海拔只有54 米。别拉洪河从她肋间穿
过全场20万亩耕地,有80%是“涝年无影,旱年见身”的“尿坑地”。人们吃够了涝灾的苦头
。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职工种地有了自主权,但是仍没有力量抗拒那淫威大作的沼泽地。
尽管1986年那股“归大堆”的冷风被了顶住,可是前锋人民还是没有尝到种地的甜头。
1985年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初期,尽管农场制订了让利于民的优惠政策,群众也有自主经
营的积极性,就是土地承包不下去。大部分职工提出宁肯先交上农场规定的利费去经商也不
承包土地种粮食。不少职工当着场长的面反映说:我们本来就是种地的,搞经商没长处,但
是我们已看透了前锋这块地,白浆土,硬梆梆,十年九涝不打粮。过去“大锅饭”时,打不
打粮都一样,现在个人承包了,谁还拿钱去打水漂。职工的一席话,把韩波带回了建场初期
。听老场长讲,建场的第二年,农场耕地已扩大了20万亩,但是由于春涝严重,种到13万亩
地时,怎么也找不到地了,把老场长急得咽喉炎犯了住了半个月院。
作为一个农场场长,韩波时刻没有忘记生产粮食。粮食是农场的经济支柱,是家庭农场
的命根子。
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不时刮起“一切向钱看”的歪风。为了钱,
有的人甚至可以把珍贵的土地废弃,全国十亿人民眼睁睁地看着大片大片的良田在“高消费
”中被高耸的楼群淹没。“弃农经商”、“掠夺性生产”等农业短期行为也不为人鲜见。
北大荒,沃野千顷,是国家的重点商品粮基地和大豆出口基地。辛勤的北大荒人每年都
要从神奇的土地中奉献出几十亿斤粮食支援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颇有心计的年轻场长韩波自
从他上任那天起,手里就不断地翻动着一个帐本:一个号称拥有耕地面积20 万亩的农场,实
际每年播种还不到15万亩,有近四分之一的耕地在干呆,而且产业结构单一,高产作物少,
单产水平低,1984年以前,平均粮豆单产只有53公斤,总产达不到2万吨。生产力水平低下,
严重制约着农场经济的发展。
不治水就没有出路,农业基础建设不加强生产条件不改变,前锋就难以发展,改革的成
果也不能巩固,粮食也不会大幅度增加。韩波开始研究怎么在低洼地上建立起一套抗灾农业
新机制。
韩波是70年代初的高中毕业生,既没有进过专业学校深造,也未做过技术工作。现在当
场长了,要做经济工作,没有科学技术怎么能行,他下决心学习农场经济管理,农业基础知
识,大豆小麦栽培方法,农机使用与保养等科学技术知识。他患有偏头痛和关节炎病,一天
紧张工作下来,时常出现手指末稍麻木和肩关节疼痛症,为了挤时间学习,他干脆在家里沙
发靠背上安了一个神灯,边烤电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八五九农场种大豆有成功经验,他虚心前去请教。过去前锋农场种大豆一直是平播,既
不抗旱又不防涝,十年九不收,平均亩产一直在百十斤上下徘徊。他利用下班后时间亲自到
八五九农场去找老场长研究大豆栽培方法,改革耕作制度。在低温地里搞大豆垄作是一种抗
涝防旱的好方法,它既能增强抗灾能力,又能提高地温促进作物早熟,同时也便于耕地,一
般比平作增产10%以上。他回场后就立即推广。购买垄作犁没有资金,他到外地去借,一次购
进20台,在全场开花,当年大豆垄作面积就达到了总耕作面积的90%,每亩增产大豆20公斤,
增加收入37.12元。
这年秋涝,管局局长带着14个农场的场长技术人员到前锋农场开现场会。人们站在齐腰
深的垄作大豆田里,垄沟里还积着大半沟水,让韩波介绍经验,他憋了半天没说出一句话,
最后说了一句:这都是从八五九老场长那学来的,靠胆大抓上了。
韩波看准了的事就坚决干,他常说:“没有雄厚的抗灾农业基础做保证,在这样灾害频
繁的农场里搞生产是门也没有的。”他经常教育全场广大职工要紧缩度日,把有限的一点资
金用在农业生产上,等生产条件改善了,经济状况好转了,再改善生活。他这样说,也带头
这样做,3次拒绝购买上级拨下来的小汽车,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兴修水利和增加抗灾机械上
。从1985年到1988年4年中,他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农场自筹,鼓励家庭农场职工投入,共筹
集资金1000多万元,兴修水利665.4立方米,购买各种机具490台,其中抗灾防涝的大链轨、
挠型割台62台,新增链轨轮式拖拉机56台,使机车总马力比1984年前增加1倍多,使52万亩耕
地达到了大网格配套。建条田5万亩,现在的20万亩耕地全部排水有了出路,还建起了一座日
处理300吨粮食的粮食处理中心。新开荒地5万多亩,开发水田一万亩,使耕地面积扩大到23
万亩,平均亩产比过去增加50公斤。1987年全年降水800多毫米,涝灾非常严重,相当于历史
上最严重的1981年灾情,但仍夺得粮豆单产、总产双超历史的好收成。1981年单产只有17.2
公斤,连种子都没收回来,总产仅1806吨,而1987年单产、总产分别为1981年的13.4倍和15
倍。1983年8月19日到21日连降大暴雨300多毫米,耕地明水20—50厘米,但粮豆单产仍跃居
全局15 个粮豆单产超150公斤的先进农场之列,大灾之年农业增收435 万元。
韩波常说:“我们是搞农业的,就是要多动脑筋,让所有的农田打出粮食来。”1987年
,由于低温寡照,加之对外引专业户把关不严,刚刚发展起来的水稻一度受到影响,全场近
9000亩水稻,有一半贪青受害减产,经营亏损,专业户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第二年占有70%以
上的家庭农场和专业户不想再包种水稻,他逐户做工作,并动员机关抽出18人带头去承包种
水稻。还拿出家中岳母存放的2000元养貉钱为尚志县前来包种水稻的专业户买稻种,使水稻
面积达到11150亩,比上年增加20%,插秧最高单产达665公斤,平均亩产达365公斤,相当于
大豆亩产的2.5倍,多增产粮食300万公斤,水稻一项获利70万元。由于水稻的发展,不仅提
高了总产,满足了本地区大米供应,而且为家庭农场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1988年,他
们为国家交售商品粮1.4万吨,超额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的50%。到1990年水稻面积扩大到了1.
4万亩。
这年春天,省委书记孙维本来前锋农场视察,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做法,使他们更加坚定
了信心,全场81%的家庭农场盈利,纯收入达169.9万元,还出现了30多个万元户。人均收入
达720 元,比兴办家庭农场前增加了1.2倍。
成功来自于黑土地
在前锋,一提起场长韩波,人们都说场长像团火,给人们以光和热。他没有忘记父辈的
嘱托,没有忘记老一辈开拓者的苦心。在北大荒父辈曾辛勤耕耘的这快神奇的土地上,他以
对北大荒、对党和人民的赤诚的爱,奉献在这片热土上。
十队有一个叫陈红花的女职工,丈夫有病,家有3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比较困难,开始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那阵子,她的思想很不通,以为都承包办家庭农场了,不会有人管她们,
一度情绪很低。正当她一筹莫展之际,韩波推开她家的门进屋了,直接了当地说明了来意,
并详细了解了她丈夫的病情,家庭生活外欠债务等具体情况,和队干部一起帮助陈红花解决
她办家庭农场的困难。为她划了一块近地,帮她一起做生产计划。以后又多次到她那里指导
,优先为她安排播种收获,使她三年盈利3万多元,不但还清了丈夫有病欠下的2000元债务,
还盖起了3间大瓦房,送两个女儿上了大学,小日子过得美满幸福,陈红花逢人就讲,我家能
有今天,多亏场长的一片热心。
成功的道路上不仅布满了鲜花,同时也布满了荆棘,伴随着失败和牺牲。由于兴办职工
家庭农场是新事物,且这些小场长的素质不一样,在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前两年出现一些亏
损挂帐户,亏损最多的达10多万元。个别亏损挂帐多的家庭农场场长曾一度情绪低落,信心
不足。韩波发现情况后,及时采取措施,分层次、多渠道、多门类地抓亏损大户扭亏工作。
并通过建立责任制的形式把扶贫扭亏工作落实给党、团、工会、民兵等群团组织和各级领导
干部。他亲自到全场亏损挂帐3万元以上的30个大户中调查,逐个确诊。1988年春节,他专门
派车把这些大户接到场部开座谈会,亲自陪他们吃饭,制定扭亏增盈目标。使这些亏损大户
很受感动,十二队开发性家庭农场场长工长山激动地说:“我原打算破罐子破摔了,场长这
么关心我们,还得像回事似的好好干,不辜负场长的一片苦心。”座谈会以后,他认真总结
了经验教训,重整旗鼓,在严重春涝的情况下,高标准完成了3000亩地的粮豆播种任务,经
过精心管理,年终获得了大丰收,一举盈利12万元,除还清10万元陈欠外,还净剩2万余元。
今年计划用这两万元再购置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真正把家庭农场办好。1988年全场1009个
家庭农场95%以上盈利,30个亏损大户全部脱贫,当年减亏240万元。
改革、开放确确实实给的锋农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人们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的方针政策好,更感谢他们有了一个好场长。1987年春节,四队全体职工专程派人将一副对
联送到农场机关。
上联是:金山银山党是靠山;
下联是:金盾银盾党是后盾,
横批是:一心向党
韩波,一个普通北大荒人的名字,在垦区内外传开了。翻开近几年的光荣册,垦区优秀
企业家、特等劳动模范的光荣册上有他的名字;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的队伍里有他的身影。
1986年他被农牧渔业部授予了全国农垦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1987年被全总授予“全国
优秀经营管理者”和“五一劳动奖章”称号;1989年10 日1日,他以一个普通北大荒人的身
份和数百名全国劳动模范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评为全
国劳动模范。
1990年底,韩波调任建三江管局副局长,主管商粮贸流通领域的全面工作后,他觉得自
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仍像在农场一样,以对党对人民对北大荒的农垦事业那颗赤诚火热
的心,温暖着全局17万人民共同生息的三江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