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王德胜

王德胜


拼音:wangdesheng
跨越时代的风景线
——记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王德胜
吴德众 杨林
1.7米的个头,一张四方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记录并证明了他的精明,威严,能干

这就是现任黑龙江省八五○农场副场长兼卫星联合公司总经理王德胜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王德胜的业绩,不仅仅是他把一个亏损队变成盈利上百万元的富庶队,也不仅仅是他荣
获了“农垦企业家”、“总局特等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省优秀乡镇企业青年厂
长(经理)”和“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等这些荣誉称号,而在于他大胆实践,为全垦区
千余个农业生产队闯出了一条农业综合性开发和管理的新路子。
第11任队长的内参小传
八五○农场二队位于完达山脚下,七虎林河畔。这个队地少人多,近200名职工、300多
口子人抱着不到1.5万亩地“死啃”。建队26年来,他们有11年亏损,15年盈利。亏损最多的
年份超过40万元,好年景盈利也就20来万。
改革,呼唤人才。历史的机遇也造就了人才。
1983年11月,当改革的春风刚刚吹进二队这块黑土地的时候,年仅23岁的王德胜被大伙
选为第11任生产队长。他成为当时垦区最年轻的一名队长,这个土生土长的北大荒的第二代
是拍着胸脯走马上任的。
翻开他的档案,平平常常,甚至可以说是个无名的小人物。
1977年10月,刚满17岁的王德胜,衣袋里揣着高中毕业证书,心里装着开发北大荒的赤
诚,回到二队当了一名康拜因驾驶员。在这里,他一哈腰就是12年。
1981年11月,王德胜有幸参加了农场举办的后备干部学习班。经过整整一年的刻苦学习
,他学到了许多农业技术,还有生产和财务管理知识。
1983年春天,机遇向这位不仅仅有头脑准备,而且能主动去追求、把握和驾驭机遇的青
年走来。王德胜当上了三力副队长。至此,这个平时不引人注意的小青年在黑土地上崭露头
角。人们很快发现,这小伙子自信得出奇,他谈论人生的理想、前途和成功,谈论生产队的
今天、明天及长远的发展规划。一位和王德胜同住一个宿舍的副队长说:“德胜自从当上副
队长后,晚上就看不到他了。他天天跑地号,晒场上一干就到深夜十一二点。”
晒场有个老保管员叫吴继文,他也最有感受:“德胜不光指挥大伙干,自己也实干,干
在头里,不搞纸上谈兵。农忙的季节别人一天流一斤汗水,他得流一斤半。”
王德胜当副队长不到一年,就把过去老队长安排生产的方式改变了。过去每天早上7点,
职工们先到食堂门前集合,队长再安排张三锄草、李四装车,安排完后,大伙再回家拿锄头
,取铁锹,一耽误就是个把点。轮到王德胜,他今天就想好了明天要干哪些活,每天早早起
来,先到支部书记和队长家汇报商量好当日的工作,再提前40多分钟,在大广播里把一天的
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一年,从田野碧绿到天寒地冻,时而烟雨蒙蒙,时而风和日丽,每一个季节里,都充
分显示出了他的胆略,他的能力。年底,农场在二队搞了一次有110多人参加的民意测验,结
果王德胜得票最多,37票。二队的人们抱有希望,却又担心:队长这副担子,23岁的王德胜
能挑得起来吗?
当时任八五○农场场长的王文彬说:“让这小子试试!”
是王德胜又绝非仅仅是王德胜
二队,1988年又改名称卫星联合公司。
翻开卫星联合公司短暂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王德胜;收集一下围绕卫星联合公司发生
的奇闻轶事,每一个主角都是王德胜。
王德胜上任伊始,正是改革口号刚刚喊响的时候。像“土地承包到个人”,“无工不富
,无农不稳,无商不活”,“少数人种多数地,把耕地集中到少数种田能手手中”等等。为
了充分地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技术效益和劳动效益,二队1.5万亩耕地只需要60多名职
工,其余的100多名劳力将跳下农业这挂大车。他们靠什么生活,他们如何为二队创造更多的
财富?
人心浮动。
老工人说:“改革我们不反对,但我们要有饭吃。”
女工家属们说:“地不论怎么包,我们要有活干。”
王德胜遇到了难题。1984年初那个沉闷的冬天,王德胜和他的伙伴们琢磨了许久。
一个雪花飘洒的上午,王德胜向全队职工端出了自己的“盘子”:
“我们队300多口子人,光吃农业这碗饭,谁也吃不饱。眼下虽然是改革,不论是老的,
弱的,来到北大荒都要有饭吃……”大伙听到这里,心里的窗户开了一条缝。
“二队要想多盈利,职工要想有活干,吃饱饭,我们要大力发展队办工业,走以工补农
的道路。”
老工人任明洲的老家辽宁东沟县十字街有个制造纸箱机械的厂子,厂长和老任是亲戚。
经过可行性论证,王德胜决定办个纸箱厂。他和另一个青年伙伴——已被他任命为纸箱厂厂
长的任延庆带领10名女工家属,到东沟县考察,学成了操作方法后,建厂资金紧缺,王德胜
想出了一个集资入股分红得利的办法,他第一个拿出自己2000元积蓄。在他的带领下,全队
很快集资4万元。他们把300多平方米的旧马号改造成厂房,并安排了40多名女工家属。
年底,全局第一个队办企业——卫星纸箱厂就这样成立了。
初升的太阳是美丽的,她的光芒洒满大地,大地生辉。而卫星纸箱厂投产初期,王德胜
和他的伙伴们却经历了坎坷,看够了“白眼”。产品销售难,王德胜领着厂里的推销员,带
着合格的纸箱产品到附近工厂用户推销,那些工厂用户谁都瞧不起他们,不认他们的产品。
有时他们还没等开口,人家就把他们晾在了厂门外。王德胜和他的伙伴有些傻了。
王德胜有些气馁,却不甘心。他立誓“卫星牌”纸箱一定要在周围的市场上站稳脚板。
他们在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的同时,还加强了销售工作,千方百计方便用户。当时队里只有一
台东风汽车和几台“铁牛”,王德胜决定用汽车和“铁牛”送货上门。他和推销员,还有他
的哥哥、汽车驾驶员王德发,多次送货到牡丹江东京城林业局。他们每次都烙上几张大饼,
天刚一亮就赶紧上路,昼夜兼程。短途的如虎林、迎春、东方红等地,就用“铁牛”跑。办
企业真是艰难,经过努力,他们这个厂的产品终于打开了销路。5年来,卫星纸箱厂共创产值
210多万元,纯利16万元。
同纸箱厂脚挨脚,王德胜又领着大伙,利用小学校的旧房子,建起了一个食用菌厂,安
排了12名女职工。接着又办起了小酒厂、灭火器厂和肥皂厂。队办工业搞得红红火火,共安
排剩余劳力70余人,成为全垦区的典型。
在成绩面前,王德胜并没有满足。他已经习惯于快节奏,一直在盘算着如何使二队安排
更多的剩余劳力,创造出更多的效益。他决心再带领职工建一个用大豆油做原料的塑料助剂
厂,生产环氧大豆油。
环氧大豆油是一种新产品,当时全国只有北京、天津、江苏、丹东四家厂子生产,产品
市场紧缺。但这个项目工艺流程比较复杂,而且还需要资金30多万元。1987年新春的爆竹刚
刚响过,王德胜便带人到北京、天津、江苏等七个省市进行技术和市场考察,派出了十几名
技术人员到有关的厂家、院校培训学习。他还三顾茅庐到河南省平顶山市等地请来了3位专家
,帮助指导建厂。经过2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终于在1988年1月开始试产。王德胜搞了10
年农业,面对着这个年产值300万元,技术比较复杂的项目,他与技术人员一道查阅资料,反
复调试设备。从投料到流出合格的环氧大豆油,他和伙伴们一起吃住在车间,6天6夜没合眼
,真是累懵了。
甲酸是生产环氧大豆油的三种主要原料之一,一年需要10多吨,每吨6000余元,试产刚
刚开始,这种原料难以买到。离春节还有一周,晚上8点40分,王德胜登上了开往牡丹江的列
车。钢轮咬着铁轨隆隆疾行,划破浓重的夜色。王德胜昏昏然倚在座位上。买不到甲酸,生
产就不能按时开工,他的脑海中时时都在想着甲酸。第二天早上一到牡丹江,他顾不得休息
就跑到牡化工五厂,托关系买出3吨甲酸,解决了燃眉之急。
大年三十晚上,王德胜同技术人员在车间搞调试。正月初四,他又带着产品样品赶到吉
林一家化验单位化验。经有关部门化验试用,产品的碘值、酸值和环氧值等主要指标均达到
了标准。为了争取时间,使产品在京津市场站稳脚根,他亲自带两台汽车将10吨环氧油送到
北京化工三厂。不久,他们生产的大豆环氧油被评为牡丹江市优质产品,畅销北京、天津、
上海、佛山等地。1988 年至1990年三年,这个队办工厂共生产环氧大豆油375吨,盈利45万
余元。现在,他们已筹措资金80万元,将这个厂生产设计能力扩建到600吨。
捡起一个“包袱”之后
十一队是八五○农场的一个大“包袱”,但王德胜却把它捡了起来。
十一队距二队不远,中间隔着十队。这个队地势低洼,生产条件差,是农场有名的穷队
。仅1981年至1987年间,就累计亏损100余万元。生产队缺技术人员,1.1万亩耕地只拥有4台
拖拉机和3台康拜因,机务人员只有7个半人。干部管理上不去,任职这几年,农业没有盈利
过,工业也没有搞起来。人心散,人们不愿意干这“花钱买活干”的买卖。于是,人们把注
意力转向了养牛业。全队52户人家,除两户五保户外,家家都养奶牛,平均每户在两头以上
。买上一头奶牛已成为队里小青年婚前准备所必需的投资“项目”。他们认为干一天活不如
回家挤两把奶。正在田间作业的拖拉机手们,挤奶时间一到,就撇下机车,跑回家挤奶去了

队越穷,心越散,人越难管理;人越管理不好,心越散,队越穷。以此构成恶性循环,
越陷越深,不能自拔。队长赵伟平在给农场领导的辞职报告中建议:“如果被二队兼并,也
许会扭转局面。”
王德胜毕竟是王德胜。他看到二队(也叫卫星联合公司)人心稳定,干劲高涨,觉得手中
的事“不够干”了,他下决心要兼并十一队。
但是,兼并十一队,对经济上刚刚插上腾飞翅膀的二队来说,无疑是等于捡个负担。几
次干部碰头会,王德胜终于说服了他的伙伴。
他认为,十一队也有它的优势:1.1万亩肥沃的耕地,初具规模的个体养牛业,可以起死
回生的酱菜厂,如果用二队的管理机制,投入资金治水排涝,把这三业发展起来是可以盈利
的。这样干虽然会影响二队的经济效益,但王德胜想,能减少一个亏损单位,就是为农场多
做了一点贡献。
1988年9月16日,农场下发了红头文件,在十一队召开了职工大会,宣布卫星联合公司正
式兼并十一队。这件事在当时成为黑龙江垦区的一条颇为引人注目的新闻。
完成兼并后,王德胜统筹安排生产。他带领二队一批管理人员和素质较好的机务队伍吃
住在十一队,起五更爬半夜,帮助十一队搞秋收,除了把5000多亩麦茬地全翻了过来,完成
1300亩地从未搞过的秋深施肥外,还开出近2000亩的撂荒地。上冻前,十一队的1万亩地全部
翻了过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麦茬、豆茬地一片黑色越冬的喜人景象,这种景象在十一队
已多年未见了。与此同时,王德胜还投入力量开始治涝;把原十一队养奶牛和种地的人分离
开来;并投资1万元,整修酱菜厂。
1989年春播,王德胜派出机务力量到原十一队抢播小麦6300 亩,采用了深施肥新技术,
平均亩施肥16公斤。麦收期间遇特大洪灾,他们集中机械力量,仅用10天就完成了原十一队
的麦收任务,平均亩产达到190公斤,盈利25万元。
这些数字,在十一队历史上可算是“大年初一头一次。”
现在,原十一队的职工比二队的职工干得还欢。
“生产队,关键在于管理和服务”
王德胜说“生产队不论采取哪种承包形式,加强管理和服务最重要。”
1985年后,垦区兴办家庭农场。王德胜没有顺风走,他以为,办家庭农场也好,搞联户
农场和生产队整体承包也好,都要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论采取哪种承包形式,都要加
强管理和服务。
那阵子,上面要求办家庭农场,王德胜没办。他真有股犟劲,不听邪,认准的道走到底
,从不二三其心。1986年,全场其他生产队都实行超利分成、亏损分担的经营形式,只有王
德胜二队一家搞了对农场财务大包干,实行包干上交、自负盈亏。他和大伙一道每月只借给
25元钱的生活费,不论你挣多少钱,都打乱,都担风险。这一年,职工们的心都吊在了嗓子
眼上,但干活却是齐心尽力。一年下来,结果二队盈利83万元,除上交农场20万后,每个劳
力均分得3000余元,比其他队多得多。大伙服了。
以后,王德胜又根据二队的特点,用系统工程理论和管理方法落实了生产队组织,采取
了多种形式的承包,平衡了各业的发展,并且应用经济、行政、法规和政治思想教育的管理
手段来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农业这块,由机务队、劳务队、生活服务队三个专业化体系结
合负责完成。
工业上是以厂为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按公司的方针目标,并以
当月产值、产量、销售利率等8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为依据,来下发每月工资指标。
几年来,王德胜为了掌握科学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他挤时间先后自学了《企业管理学》
、《国民经济管理》、《市场学》和《系统工程概论》等知识,并取得了大专学历和农业经
济师职称,基本掌握了企业管理所需的“十八般武艺”。
他还借鉴工业管理的办法来管理农业。在生产队建立起了组织管理、经济核算、内部定
额价格、经济责任、思想政治工作和农机标准化等6个系统,根据不同的责任,确定不同的权
力和利益,使责任层层分解,并制定了各层次人员的职能工作目标和奖罚办法。这套系统的
科学管理方法,为垦区生产队管理提供了典范。
王德胜在农业生产中大胆地引用农业新技术,他先后请来了省农科院、东北农学院、八
一农大的专家教授亲临指导。大豆采用了三垄栽培、精量点播、根瘤菌固氮等技术,使大豆
亩产由原来的9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小麦平均亩产由原来的150公斤提高到1988年的247公斤
。1989年粮豆总产达到6343吨,比1985 年增加一倍多,平均每个农业工人生产粮豆11.5万公
斤。1986年至1990年,卫星联合公司5年累计实现利润504.7万元,其中1989和1990年分别实
现利润170.5万元和110万元。
1989年8月,王德胜被任命为八五○农场副场长兼卫星联合公司总经理。干的活更多了:
想的事更多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王德胜对事业的追求和进取也更强烈了,他面前的路
还很长,有坦途,也有坎坷,他将在艰苦的开拓中,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