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芳
徐茂芳
拼音:xumaofang
时代交响诗
——记全国劳动模范、尖山农场家庭农场场长徐茂芳
张生武
徐茂芳黑红的脸膛,中等个儿,是一位极普通的北大荒人。1946年10月23日出生在辽宁
省丹东市的一个农家,只有小学文化。
1963年,他自双鸭山市下乡来到尖山农场,先后当过农工、机务学员、机务统计、机务
副队长。1985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带头兴力职工家庭农场,从此当上了家庭农场场长。
(一)
人的命运也许有很多偶然因素,可是众多的偶然,却包含着一个必然。
1971年至1979年,徐茂芳连续被农场评为先进生产者。
1985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986年,他荣获九三管理局劳动模范奖章。
1987年,农垦工会授予他扶贫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总工会授予他优秀职工代表光荣称
号。
1988年2月,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授予他农垦企业家称号。4月,被农场总局授予特等劳动
模范称号,同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生产能手光荣称号。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这一串串荣誉,溶铸着徐茂芳的甘甜,更包含着他的辛勤汗水。
80年代,改革的大潮席卷大江南北,社会在改革中前进,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时代的挑战
,向未来交出自己的答卷。
1984年冬,尖山农场开始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兴办职工家庭农场,这是改变农场“一死
二穷”的突破口,这是对国营农场30 多年高度集权僵化的办场模式的挑战。习惯了“收不收
,一年十二个秋,干不干,领导说了算”的农场职工,面对职工承包,自主经营,定额上交
,自负盈亏的变革,一时显得束手无策,议论纷纷,这是一场守旧与革新的斗争,不仅要有
勇气和信心,要有胆识和远大目标,还要有组织和实践能力,徐茂芳决心闯一闯,办个独户
家庭农场。他承包了生产队3077亩土地,购买了转让的两台链轨式拖拉机、两台收获机和一
台胶轮拖拉机及配套的农机具。然而,承包后,他却面对着办场后的第一道难题一一如何组
织人。当时电视台正播放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人们说:“给独户农场干活,就是奴隶
,给多少钱也不能干。”一些人还半开玩笑地把他叫做“来昂修”(女奴中的庄园主)。没办
法,他只好到九队找了几个亲属,又在本队多次做工作,总算凑合了13个人。但这些人都不
是机务骨干,因此又有人说他这个农场是废品收购站。但他认为:事业是干出来的,只要善
于引导,措施得当,报酬合理,以诚相待,情况是会逐步转变的。就这样,这个农场算是办
起来了。
兴办家庭农场后的第一个春播,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去秋大部分土地没有翻
耙,机械检修不好,确实是时间紧,任务重。他带领全场职工起早贪黑地干,总算按时种上
了地。夏锄时,没人铲地,他只好以每公顷35元的高价包给本场家属。虽然只铲了一遍,加
上机械灭草,也总算没荒地,渡过了难关。麦收时,他亲自驾驶E512收获机和全场职工昼夜
奋战,终于夺得了家庭农场的第一个好收成,粮豆平均亩产330斤,纯收益4.5万元,
(二)
人活着都想干点事情,一干事情又发现困难重重,然而,能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人才
是强者。
徐茂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坚持下来了,并在不断前进。
他认为:坚持不懈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到1990年,他累计向国家交粮244万公斤,上交国家农业税8万元,上交农场利费49万元
,纯收益15万元,留生产发展基金7万元,并拥有近20万元的固定资产。
在未被人理解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做所为才真正显示他的品格。
开始办场,人们不仅不理解他,还有些误解,认为他是想个人发财。但他带头办家庭农
场,是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他给本场工人的待遇是:在原工资级别的基础上上调一级工资,坚持每月现金开支;职
工承包的18亩经营田和每口人的2亩口粮田、宅基地,他免费代耕;职工家自食的粮油免费加
工;农忙季节在地里干活的职工免费就餐;免费为每户职工送麦秸、豆秸解决烧柴,还规定
年终小麦亩产达175公斤,大豆达90公斤时,每个职工分给200元奖金。
有时候宽宏和自私往往只有一墙之隔、一步之遥、一念之差。
1985年麦收,他给本场职工免费代耕的205亩小麦是早熟品种,为了让职工放心,安心工
作,他先放倒了这205亩小麦。谁知天不作美,刚割晒完就连续下了十多天雨,小麦生芽了,
损失很大。本来是好事,却变成了坏事。按理说这是天灾,不是人祸,他负担也可,不负担
也行,但他想到了刚刚建立的家庭农场,想到了带领职工共同致富的大目标,想到了不能只
顾自己,不顾别人,这是作人的起码道德,是必须遵循的传统。他和母亲商量、做妻子工作
,最后决定按每亩200公斤的产量、一等粮的标准赔偿职工的损失,又把全部发芽麦一元一袋
分给职工当饲料,这一项他减少收入1万多元,而职工却比往年的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
人们的误解,在他的热情和诚恳中融化了。
他认为:物质并不是全部,还有更高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心灵上的理解。
理解是一种精神支柱,不是金钱和物质利益能支撑的。
1986年,由于有了1985年的基础,他又给职工提高了待遇:给职工增加了一级工资,法
定假日给干活职工开双工资……
1987年,他为了进一步调动场员的积极性,在农场内部实行共担风险按比例分成的分配
方法,把5.8万元的纯收益的60%留作生产发展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把纯收益的40%作为消
费基金分配,其中的30%,分配给十名场员,10%作为自家的三个职工的分配,进而缩小了他
和场员的分配差距,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他还首次在家庭农场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农忙季节前都先召开
民主管理会议,讨论计划、生产措施和科学种田方案,使场员感到自己也是这个场的主人。
人们由当初的不愿和他干,到现在怕被辞退,转了一个180°的弯。
人心齐,泰山移,一旦离心力变成了向心力,凝聚起来,将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啊!
场内人人关心生产,个个出谋献计,干活重质量,抓农时,抢进度,1987年纯收益5.8万
元。
(三)
徐茂芳这个人,虽性情火爆刚烈,却见不得别人一点难处。
一个职工订婚缺钱找到了他,虽然他刚办场资金非常紧张,把他母亲的退休金都拿出来
花了,但他还是想方设法借给了这个职工200元钱,解决了燃眉之急。
生产队有个老工人,常年有病,全家六口人生活困难,他主动和这个老职工结成扶贫对
子,免费为其代耕承包地和口粮田;老职工家出个人给看看地,年报酬500元;农忙时其子女
可以到农场干活,每天付给3元工资,使这个老工人一年增收900多元。
生产队一个职工的岳父去世了,他主动派去了一台拖拉机,又雇了一台汽车为其处理丧
事。还有一个职工的父亲病故,出殡时下雨,他又主动派了2台拖拉机送葬,却从不收任何费
用。他的砂轮机、电钻、电焊机等全部免费供群众使用。
他顾全大局讲团结,发扬风格讲互助。1985年麦收的最紧张时刻,生产队另一家庭农场
求他的E512收获机为其拾道,虽然那天他雇了三台汽车等着拉田间,但他看到这个农场拾不
出来道,就没活干,影响全队进度,毅然把E512派了过去。1986年春播,化肥紧张,他主动
把自己的化肥让给连队的小户农场,自己费了好大的劲才在附近的部队农场搞到了六吨。麦
收时雨多地陷,机车作业困难,小户农场的种子口粮收不回来,预报又有大雨,人们心急如
焚,他主动将两台收获机、三台接粮车全部调给小户农场抢收,第二天果然下了大雨,他自
己的小麦却因雨晚收了3天,容重降低,损失上千元。
本场职工渐渐理解他了,生产队的人们理解他了,还有更多的人理解他了。
如果说一个商品价值的大小,在于它凝聚了多少劳动,那么,一个人的价值,不也在于
他贡献了多少智力和体力劳动吗?
1986年春天,他向场队领导提出,由他出资,连队出房兴办一个托儿所。这一提议得到
了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夏锄时在连队房子没整好的情况下,他首先在自家办起了农忙托儿所
,雇了两名阿姨,看护十几个孩子,为群众解除了后顾之忧。秋天,为了让全队吃上自来水
,他拿出3600元钱买回了管材和零件,职工义务工挖沟,大干一星期,全队户户通上了自来
水,人们议论他、感激他。
1987年,农场为了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工素质,决定全场集资建设职业高中教学楼,
他二话没说拿出一万元。有人说他这是出风头,可他却认为,是党的富民政策好,是党给了
他致富的机会、提供了致富的条件,他才走上了富裕之路,富了不能忘了乡亲。
198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并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代表垦区150万人民去北京参加七届一次、二次、三
次、四次代表大会。
有人说:“命运是一支内涵丰富、主题深刻的交响诗”,他说:“这支交响诗是由时代
、历史、社会、个人共同谱写的。”
他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倦的探索,不息的奋斗,人的价值也绝不在于满足已得到的
一切,而在于对未来的执著追求。
徐茂芳正在不倦地探索,执著地追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