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彦
李长彦
拼音:lichangyan
荆棘编织的桂冠
——记垦区开发性家庭农场场长李长彦
杨丽勤 陈彦春
5月的北京,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前,一位中等身材的年轻人,整理了一下衣襟,步履轻盈
地走上了汉白玉石阶。
这是1989年李长彦做为垦区最大开发性家庭农场的场长,从乌苏里江畔的前锋农场去参
加共青团中央举行的青年十杰表彰大会时的一幕。
一
1974年9月13日,“两头盖”的哈尔滨火车站,被“上山下乡的人流塞得满满的。19岁的
李长彦,刚刚步出哈尔滨第63中学,就背起行李挤上了北去的列车,老母一边挥手告别,一
边擦着泪水,老人曾在这里送走了长彦的大哥、二哥,本指望“老疙瘩”能留在身边,可长
彦脾气倔,他认准的道,就别想打个弯。
在北大荒,他泥里水里十几年,当过农工、生产队副队长、队长,而立之年当上了农场
水利科副科长。这期间有两次返城的机会,他都放弃了。1979年“返城风”几乎把所有的伙
伴都刮回了城市,而这时,他和农场女职工吕敏结了婚。
1985年初办职工家庭农场那会,李长彦正是春风得意的机关水利科副科长,他却三次申
请辞官谢任,要去开发沉睡的大地,创办开发性家庭农场。
二
前锋农场,位于我国最东北的抚远县境内。这里,有大片大片的沼泽地和漂垡甸子。人
若不慎陷进去,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李长彦和他的同伴们,决心要从这洪荒中一点一点地唤醒这沉睡的土地。
刚进开荒点的那一天,是1985年5月14日,他们绕了20多公里才接近预定地点,一车3.5
吨的柴油,要用三台拖拉机往里拽,不到一公里的路拉了一天半,六位年轻人,累得直不起
腰来,李长彦说:“那时坐一会儿就赶上过年了。”
李长彦的伙伴们个个都是拖拉机手。搞家庭农场时抓阄,却都没有抓到拖拉机。李长彦
知道后,鼓励他们创办开发性家庭农场,大家说:你敢带头,我们就跟着干。李长彦一拍腿
,辞官卸任,带着6名拖拉机手“创业”了。没有资金,就向银行贷款6万多元,购买了拖拉
机和配套农机具。
踏点、选点、荒原上安营扎寨后,他们动手开荒了,头一天,拖拉机就陷进了漂垡甸,
越陷越深,最后只露出了一个车蓬盖,幸好人从驾驶室里钻了出来。他们请来了两台大挖掘
机,前拉后推,整整三天才把机车拖了出来。
开荒点没有水,他们就喝沟子里的水。水里全是游动的小绿虫子,喝水前要闭上眼睛屏
住呼吸,猛喝猛咽,没几天,他们都拉肚子了。最后长彦想了个办法,挖一个土坑,四周培
上土,等水慢慢渗出来再喝。
与他们为伴的是蚊子,瞎虻和小咬,一喘气一张嘴,就直往鼻子里钻,连解大小手都要
“速战速决”。
就这样,他们开垦出荒地2000多亩,种上了1000亩大豆,没曾想,老天爷不做美,两小
时下了138毫米的暴雨,齐刷刷的大豆地变成了一片汪洋,半尺深的水,泡起了开荒点的草棚
子,张宝玉等五个伙伴被困在大甸子里,三天三夜粒米未进,受苦受罪倒不算啥,最可惜的
是辛辛苦苦种下的1000亩大豆被水泡了,颗粒无收,当年净亏损2.8万元,加上投入,10万多
元欠款压在了六个年轻人的肩上。
三
在人生的道路上,逆境是一个伟大的老师,它把难题突然推到你的面前,又同时给你提
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良机。
然而,在困惑与希望,挑战与机遇面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过关,在这个节骨眼上,有
的伙伴挺不住了。“就是割脑袋我也不干了!”有一个职工卷起铺盖卷离去了,按协议他要带
走4000元的亏损债,李长彦摇摇头:“让他清静地走吧!”
失败的痛苦使他有泪只有往肚里咽。回到家,李长彦面对爱妻,这个不会因他成功而爱
他更多,也不会因他失败而爱他较少的普通女人,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这时农场领导来到垦荒点,“没有资金,农场贷;没有油料农场借;没有种子农场给,
要是没有胆子那可是孬种!”几句话戳到了年轻人的肺管子上,跌倒就地爬起来,这才是北大
荒人应有的性格。
严冬裹着大雪覆盖了北大荒,留在地上七寸厚比冰还扎实的雪。李长彦他们挖了与地一
样平的地窨子,入冬前夹着行李钻了进去,为的是看护好越冬的机械。一辆打猎的汽车从这
路过,前车轮都搭在地窨子上,而底下的人却没发现,幸好司机看到了地窨子的洞口,才没
把他们压在底下。
1986年的春天终于送走了那个难熬的严冬,他们又新开荒6000亩,当年播种2000亩,泥
里水里又一年,到年底,总收入19 万元,除去上交利润,还清贷款,净盈利3万余元,李长
彦和他的伙伴们憋了一年的笑声,终于在荒原上回荡了。
李长彦和他的伙伴们艰难地上路了。1987年至1990年累计开荒1.5万亩,方圆38平方公里
,相当于一个大型农业生产队的土地拥有量,1991年根据所具规模,农场将他的家庭农场变
成了十四站,不久前,当省电视台记者前去采访他时,李长彦已做为一站之长,正带领大伙
在泥泞的麦地里抢收倒伏小麦,只见他满身都是黑乎乎的泥和油,一眼望去,只有眼睛和牙
齿与脸庞黑白分明。他漫步在田埂上,如数家珍似的向省电台的同志们指点着,那片8000平
方米的晒麦场,就是那年拖拉机陷进去的地方,再往右,是开荒时住了两年的地窨子,这两
栋新砖房是1987年和1990年分别盖成的,再住后面……
四
在国营农场的创建史上,建一个万亩以下中型生产队,需要投资100万元,而李长彦经营
1.5万亩耕地,五年时间140万固定资产全部收回,为国家节约资金140万元,生产粮豆597万
公斤,上交利税35万元,速度、效益、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在科学种田上,李长彦是全场的示范户,是农场唯一的农业生产措施免检单位,种子优
化、秋翻深松、茎秆还田,大豆精量点播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新技术,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应用
和实施,至今,人们在齐腰深的豆地里还可以看到,广阔的大地被他们用林带和田间道间隔
成400米见方的大格子,一眼望去,方格连片,横平竖直,像一个偌大的棋盘。
当家庭农场具备一定规模之时,农场从全局考虑,为益于发展公有经济,决定将李长彦
家庭农场改成一个农业管理站,面临又一次选择,李长彦虽然一时有些想不通,但后来还是
高高兴兴地“归队”了,1991年,当新的钟声刚刚敲过,李长彦就来到点上,张罗着组建前
锋农场第十四管理站。
李长彦,这位北大荒的新一代拓荒者,曾亲自感受到创业的艰辛,曾无数次品尝过那丰
收后的喜悦,尤其使他感到欣慰的是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几年来,他先后被评为总局劳动
模范,垦区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标兵,省青年劳动创造标兵。1939 年被团中央授予“
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青年勇于改革新星”称号,同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
、李鹏、江泽民等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90年他又被国家科委、团中央认定“全国农
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然而过去的只能代表过去,李长彦清醒地懂得只有北大荒的荆棘才能
编织自己荣誉的桂冠,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