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王华津

王华津


拼音:wanghuajin
欧根河壮歌
——记为抢救落水知青英勇献身的王华津烈士
张力明
在铁力农场以北30多公里的欧根河畔,赫然耸立着一座纪念碑,碑上深深地铭刻着八个
大字:“王华津烈士纪念碑。”它是1970 年为纪念抢救落水知青英勇献身的王华津烈士而建
立的。青松环绕于纪念碑的四周,寒来暑往,年复一年,青松茁壮,郁郁苍苍,这一切时刻
都在向人们昭示——那个发生在铁力农场欧根河畔的悲壮故事……。
那是1969年7月21日。这天上午,一个巨大的不幸笼罩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二团,
王华津抢救落水知青被河水吞没的噩耗一下子攫住了全团人的心。
欧根河停止了它连日来的肆虐,出槽的河水静静地、悄悄地从两岸消退。河岸上空阴云
蔽日,暮霭低垂,仿佛在为这位46岁的前政治部主任默默致哀。
团领导齐集河岸。王华津所在的十五连战士们一个不落地来了,同时还有自行赶来的职
工、家属。她们伫立岸边,面对泛泛河水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烈士遗体被打捞上来的那一
刻。
然而数日,乃至数十日过去了,在王华津没入水中的那个地方、它的四周,以至下游数
里或更远的地方都打捞遍了,终未能觅见王华津遗体的踪迹……
人们在内心深处发出了一个共同的呼唤——王华津,你在哪里!河水无声,两岸悲泣……
王华津牺牲了。应当说他生命的结束来得是那么突然,他的壮举似乎又那么偶然。从这
偶然之中探寻下去就会发现,王华津走过的是一个个熠熠生辉的脚印
(一)
王华津是山东省广饶县王家口村人,1926年出生在一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王华
津只念了四年书就不得不弃学回家种田。14岁时他的父亲病逝,母亲又得了痨病,从此他挑
起了家庭的重担,在一块微薄的田地里没日没夜地干,以换得母亲和弟、妹的生存。1944年
春,广饶一带闹灾荒,为了养家,王华津被迫去给地主扛活,受尽了残酷的剥削和虐待。生
活的磨难和社会的重压使王华津过早地成熟。他刚强不屈,爱憎分明,富有同情心,愿意帮
助别人。
1945年广饶解放,王华津积极参加土改,为乡亲们奔走。翌年,王华津刚满20岁便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并被群众选为民兵队长,村公安员。
1947年,在解放战争的炮火声中,王华津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投身到推翻蒋家王朝的战
斗行列。在战场上王华津作战十分勇敢,有一次部队攻打寿光城,他帽子被敌人的子弹掀掉
,头顶穿了一溜沟,血流满面,仍不下火线,一直坚持到战斗胜利。
1952年,王华津任侦通连副政治指导员。7月,他带一个排执行护堤任务。连日暴雨,河
水一个劲上涨,河堤随时有决口的危险。堤外是连片的村庄和庄稼,大堤一旦决口,其后果
不堪设想。王华津白天和战士们抬土固堤,晚上战士们轮流休息,他却整夜整夜地巡视在大
堤上,延绵十几里的大堤上,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几十处漏洞由于他的及时发现被堵住
了。七八个昼夜过去,河堤安然无恙,王华津受到师团首长的嘉奖。然而由于长时期的劳累
,他的身体受到了损伤,脊背开始微驼,并且染上了肝病。
在部队期间,王华津先后立过战斗三等功,工作三等功和学习四等功,曾被评为团射击
模范;先后担任过文书、文化干事、指导员。党内担任过支部委员、支部书记等职。这一切
,印记着王华津入党后和在革命队伍中成长的过程,平凡然而又是不平凡的。
(二)
1955年王华津所在的农建二师四团由山东广饶地区来到铁力,参加创建铁力农场。从此
,王华津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了这片黑土地上。他先后担任过场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分
场总支书记、政治部主任等职。在农场二三届党代会上被选为党委委员。
到农场以后,王华津保持了在部队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坚持正义,对不良倾向大胆
斗争,即使是人们印象中的小事也不放过。
1957年王华津任党办副主任。这年春节,总务科一个干部用9公斤大米从机关食堂换去9
公斤面粉。当时面粉很缺,在食堂就餐的同志对此有些议论。王华津知道后感到事情虽小,
但这种倾向不可长。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写文章,对这件事进行了分析,并点名批评了那个干
部。文章在当时场办的“十一快报”上登了出来,震动很大,教育了不少人。那个干部后悔
万分,主动向组织作了检讨,通过此事,人们对王华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65年,王华津被任命为场政治部主任。当时农场的条件较建场初期有了很大改善,个
人的生活条件改善一下是能被大家接受的。王华津职务升了,但日子过得仍很清苦。他盖的
一条棉被,还是1952年在部队发的,直到他牺牲前还在用着。就在这床棉被上,大大小小补
着28块补丁;他用的脸盆,这里漏了,那里瘪了,他用锡纸塞,用木棒敲,可就是舍不得丢
掉。别人看不下去了,要给他扔了换新的,他目光严肃地说:“这可不行!今天扔了这,明天
就想仍那,这样扔下去我们能扔得起吗!”
(三)
十年动乱开始了,王华津没有躲过这场厄运。运动初期王华津即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横
遭迫害,罢官免职。直到1969年组建新连队,才被任命为新建十五连副指导员。新连址拟建
在欧根河北岸的一片冲积地上,第一项任务是在欧根河上架一座简易桥来沟通北岸。7月初王
华津带全连人马在欧根河北岸驻扎下来。
欧根河是呼兰河的一条支流,平时河水只有十几米宽,但到了雨季山洪泻下,水宽可达
六七十米。河的沿岸林木茂密,起伏的丘陵从两岸伸展开去。这里地处偏僻,少有人烟,连
队到来时恰值雨季,交通受阻,工地生活十分艰苦。新组建的十五连人员混杂,连队一时还
没有凝聚力,很多人刚来就要求调离。架桥作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
夜色降临到了工地,这时也是蚊子大军驾到的时候。它们纷纷从帐篷的缝隙中钻入,嗡
嗡地叫着,咬得知青战士们睡不了觉。王华津每晚都要在帐篷外拢起一堆大火,用浓烟把蚊
子熏跑。战士们睡熟了他才进帐篷。王华津关心工地上的每个战士。有谁病了,他把病号饭
送到面前;有谁遇到了难处,他就前去送温解困。王华津关心战士们的生活,更关心他们的
进步。他不失时机地和战士们谈心,做思想工作,解决战士们的思想疙瘩。他还组织娱乐活
动,给沉寂的工地生活增添了情趣。他该玩该笑时和战士们在一块就像个可亲的老大哥,严
肃时,调皮的人一看指导员锐利的目光就变得温顺了。他像一块磁石,把全连战士紧紧凝聚
到了工地支部的周围,使整个工地在艰苦的条件下也不断洋溢着团结、战斗、欢乐的气氛。
王华津关心别人,却很少能想着自己。他的脚被钉子扎了,肿得连鞋都快穿不上了,却
仍然泡在水里打桩、运料,和大家一样干。艰苦的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使王华津原来的
肝病加重了。每晚夜深人静,他的帐篷里都会透出一丝光亮。白天,王华津和战士们一块劳
动,把指导员的业务工作留在晚上干。由于肝部疼痛,他一只手握笔,另一只手把着茶缸,
茶缸的一端顶在他肝部,另一端顶在办公桌上,汗珠从他的额上渗出……
架桥作业进展顺利,比计划提前了许多。这时到北岸勘测连址的工作必须立即着手进行
。因为大桥一旦架通,建点物资就要源源不断地运往新点,所以必须在桥架通之前测定确切
的连址。7月中旬刚过,暴雨连降,欧根河水猛涨。18日夜河水出槽,呼啸着向建桥工地涌来
。王华津沉着地指挥战士们抢运材料,一面组织不会水的战士撤离到岗上。20日,河水停止
上涨,给渡河勘测提供了良机。21日上午,王华津即与四名战士乘木筏向北岸渡去。木筏划
到河心,一排急浪打来,把王华津和战士小高掀到河里。水打着旋儿,浪一个接一个压来,
王华津和小高无法靠近木筏,于是他们挣脱急流游上了对岸。
这时,意外的情况出现了。木筏过了河心以后,杭州知青马国林突然被一排急浪掀到河
里,转眼就被冲出20来米。只见他在急流中时隐时现,拼命挣扎,情况万分危急。此时,与
洪水搏斗了整整两天三夜、已精疲力尽的王华津双眼冒火,他甩手扔掉披在身上的衣服,劈
手挡住就要下水的小高,飞身跳入河中,迅速朝小马游去。30米,20米,10米,就在这时,
一排浪头压来,王华津被吞没,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小马被救上岸,他拼命挣脱别人阻拦,疯了般跳入河中,又被拽了上来。他撕扯着,嘶
心裂肺地呼叫着他的指导员。战士们一齐呼喊着,那凄厉的呼声在欧根河两岸久久回荡。然
而,河面没有一点回应……
王华津牺牲后,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他为烈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党委追认
他为模范共产党员,并做出在全师开展向王华津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师共产党员、共青
团员、干部、职工、家属向王华津同志学习。
光阴荏苒,22个年头过去了,如今的欧根河上已有了一座像样的大桥,宽阔的公路从大
桥的北端一直延伸开去……。王华津牺牲后,十五连的干部战士发愤开荒建点,不久,一个
崭新的连队便巍然屹立在欧根河的北岸,烈士的英灵得到了慰藉。这个有着一段不平凡经历
的连队,如今他们的第三代人已经背起书包上学了,随便去问哪一个,他们都能够讲述起22
年前那个悲壮的故事。
一位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祖国的好儿子倒下了,黑土地上又树起一座丰碑。北大荒这片热
土啊!你怎能不壮丽,不自豪,你怎能不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