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百兴
冯百兴
拼音:fengbaixing
烈火青春
——记冯百兴烈士
刘致民
他去了……
带着欣慰,怀着一颗对党、对人民炽热的心……
1970年4月23日,对扑灭山火,保护国家森林资源,冯百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人生的旅途上,他只渡过了21个春秋,可这短短的21个春秋,却是那样辉煌,那样美
好。
冯百兴从小就爱英雄、学英雄,立志当英雄。他一见描绘英雄的连环画就爱不释手。能
够把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英雄的事迹背得很熟,还经常讲给同学听。雷锋的事迹宣传
出来后,他读了一遍又一遍,很快就能背诵下来,讲给大家听。学英雄、见行动、做好事,
从来不留姓名。
一天夜里,他冒雨到学校去关门窗,把所有教室和走廊的门窗检查了一遍,才放心地跑
回家去。住在学校里的六年二班班主任刘老师被突来的雷阵雨惊醒后,也去检查门窗,借着
闪电的光亮,从奔跑的姿势,认出是冯百兴。
上中学时,冯百兴就读的二十七中食堂的几名炊事员身体都不大好。本来不在食堂就餐
的冯百兴知道这件事后,就天天起早到校,帮助炊事员担水、劈柴、倒炉灰,炊事员们深受
感动。王桂光同学家庭生活困难,没钱买作业本,他就把自己的作业本送给王桂光用,自己
却买大白纸订本用。下乡劳动,有的同学行李带得少,他就把自己的被褥分送他们,自己盖
着衣服睡。他跟几个同学住在农民李志冰家里,发现李家柴禾不多,就提议大家每天收工回
去捎回一背柴。他们临走那天,李志冰家堆起很大一个柴禾垛。在林口县龙枣村秋收劳动时
,掰玉米,每人分两垄,别人休息,他不休息,总比别人多掰两条垄。一次下乡,在稻田里
拔草,水很凉,冯百兴关节炎很重,晚上疼得睡不好觉,白天却一声不吭地埋头苦干,一连
十几天的拔草劳动,从没误过工。
一次,在松花江道外游泳区学游泳,冯百兴发现一个小孩突然掉在深沟里,情况万分危
急,他拼命地游过去,救出了小孩,由于还不很会游泳,自己却喝了几口“汤”。
1968年10月初,哈尔滨市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当时,冯百兴正在北京,得到
消息后立即打电报给学校,报名申请到农村去。他坚定地说:“越是党和国家需要,越应走
在前头。”
说到做到。在他返回哈尔滨的第五天,就跟同学们一起到了生产建设兵团五师五十三团
十一连(红五月农场十一队)。到连队后,冯百兴心情非常激动,当晚就写了入党申请书,要
求党组织考验他,发誓“当一辈子人民的牛,一辈子为人民服务”。
在连队,人们很少看他休息,一有空就给职工家担水、劈柴、扫院子,为战友烧炕、打
水、扫地,谁的衣服破了脏了,他在夜里悄悄补好洗净。老职工邹景祥烧水的任务较重,每
天要打上百柳罐水,他发现了,就天天起早打满两大锅水,“是谁天天替我打的水呢?”老
邹很纳闷儿。有一天,老邹起得很早,想看看究竟是谁替他打的水。他来到水房,两口大锅
又盛满了水。于是,老邹就去宿舍,只见冯百兴正在脱那挂满冰溜的棉胶鞋,心里什么都明
白了。十一队驻地,几乎家家的水缸都盛过冯百兴挑的水,家家灶坑都烧过冯百兴劈的柴…
…
在北风呼啸的水利工地上,他把棉帽子送给别人戴,自己戴着耳包,在大雪纷飞的严冬
,他把崭新的棉胶鞋送给缺鞋的战友,自己穿着旧棉鞋,在风雪交加的路上,他脱下棉大衣
裹在一个小孩的身上……
艰苦的劳动中,冯百兴样样争先,抢重活、干脏活。脱谷时,他专干“喂大嘴”(往脱谷
机里填谷物)冬季积肥,他抢着跳进厕所粪坑,抡起大镐刨粪。……
北方的11月,天气很冷。挖电柱坑,别人刚挖完一个,他已把第二个挖完;修水渠,别
人每天修渠40米,他每天干完了60多米;拉柴禾、运砖、伐倒木……样样活他都比别人干得
多。
1968年的冬天,冯百兴在畜牧排当调料员。当时管理调料的只有三人,调料房离井足有
半里路,200多头猪,每天烀食得用七八十挑水,看到这种情景,冯百兴主动承担了挑水任务
。冬天白天短,从早忙到黑,身上结满了冰凌,还是供不上用水,他就找来一根结实的扁担
,每头拴上两个钩,一次就挑四只大号水桶(两桶装三柳罐),大家赞扬他是两副重担一肩挑
!而他干完本职工作就去帮饲养组挑猪食,打扫猪圈,总是忙个不停。
1970年2月,他的“腰脊劳损”病复发了,家中多次来信来电报催他回去治疗,同时看望
得病的母亲。他把这些信件和电报悄悄地收藏起来,没对任何人讲。后来,有人从哈尔滨回
来,把他家的情况向连队领导反映了。在领导多次劝说下,他才回哈尔滨探望。领导给他七
天假,他在家只住了四天就返回连队了。就是在这四天里,他也是只在第一天安慰安慰母亲
后,就到医院病房去看望战友王顺吉的母亲;第二天又到母校汇报自己在兵团的情况;他还
同街道妇女一起掏马葫芦积肥;又带着弟弟、妹妹到15 公里外的郊区送粪。
1970年4月,冯百兴的“腰肌劳损”病情恶化了。医生给他做完封闭治疗,要他好好休息
,他却跟大车驭手夺鞭子要往地里送饭,好容易被连队领导截了回来。可他又坐在炕上为连
队缝补起麻袋来……
下午两点钟,窗外突然传来“救火”的呼喊声。十一连驻地三面环山,山上的天然次生
林绵亘几十里,与小兴安岭茫茫林海紧紧相连。火情就是命令!冯百兴不顾病痛,立即向火场
奔去。
狂风怒号,火浪翻滚,一大片草塘被浓烟火浪吞没了。火浪乘着七级大风向一座山包猛
扑过去。霎时间,一片树林化为灰烬。烈火在翻滚、在咆哮……
跑在人群前头的冯百兴马上意识到:山包后面有一条不过三米宽的横道。火过了横道,
就会烧到茂山林场,进入小兴安岭的林海。这是多么危险的情景啊!
火场就是战场,野火就是敌人。必须抢占横道,把烈火扑灭在横道前,只听得冯百兴一
声怒吼:“迎着火头打!”
“对!”跑在他身后的几个战士应和着。
冯百兴不顾脚下的“塔头”(塔状草墩子)和泥水,一边脱下棉衣一边朝着火头方向飞跑
。
他们占领了横道,八个人沿着横道一字排开,决心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国家森林资源。
浓烟呛得人们透不过气来,狂风挟着烟尘,抽打着他们的脸,火辣辣的,针刺一般地疼
。他们仍然顽强地同烈火搏斗。
狂风卷着烈火,火舌逼人。冯百兴喊道:“坚决守住横道,就是死,也不让火越过横道
!”并带头冲进火海。
火仗着风势越来越猛。用树枝打不行了,用衣服打,也不行了。火离横道只差几米远了
,怎么办?
“用身体滚!”冯百兴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声,他第一个卧倒,拼命地用身体压火。
压灭它,压灭它!坚决把烈火压灭!冯百兴满身是火,可他全然不顾,拼命地在火里滚动
。
……
火势被压得减弱了,大部队也赶到了。
当大家发现冯百兴的时候,他已经昏迷了,战友们迅速扑灭他身上的火,把他抬到那条
横道上。
他苏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离开了火场,便焦急地对同志们说:“不要管我,快
、快去打火!”大家安慰他说:“火已经被扑灭了。”他又问:“同志们怎样?”大家含着眼
泪回答:“同志们都好。”
大家含着泪水把冯百兴抬上汽车。汽车以最快的速度,向师部医院驰去。
在医院里,冯百兴以惊人的毅力同伤痛做斗争。
医生检查他的伤势时,他忍着剧痛对医生说:“我能挺得住,能战胜伤痛!”他吃力地翻
动着身体,配合医生治疗。经检查,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七十;深三度烧伤达百分之三十六,
气管严重烧伤。
正在参加师党代会的师团首长去医院看望他,冯百兴坚强地说:“首长,我很好,不要
挂心……别影响开会。”
连队的领导和同志们纷纷去探望他。
全师广大指战员都争先恐后地到医院去,要为冯百兴同志献血献皮。
医生含着热泪对人们说:“我们从来没见过这样钢强的战士!”
为了抢救冯百兴,飞机及时地送来了贵重药品。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203医院和兵
团中心医院都派来了医生,同全国著名的烧伤医生进行多次的紧急电话会诊。但是,由于伤
势过重,冯百兴的病情一直在恶化。
95小时以后,冯百兴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为表彰冯百兴的事迹,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授予他烈士称号,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党委
为他追记一等功,中共五卜三团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烈士的墓前竖起了纪念碑。冯百兴去了,那样辉煌,那样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