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殿海
赵殿海
拼音:zhaodianhai
勇士辉煌化金星
——记赵殿海烈士
武一匡
1979年元宵节刚过,三江平原寒气袭人。然而位于马蹄河畔的一个练兵场上,正在演习
的基干民兵们却群情激昂,热血沸腾。当时正是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开始不久的日子,也是
珍宝岛事件十周年即将来临的时刻。怀着保卫祖国的心愿,带着敌情观念练兵的双鸭山农场
十二连男女基干民兵,在教练员、民兵排长赵殿海的指导下,正认真地进行着手榴弹实弹投
掷训练。
赵殿海在队前再一次扼要地讲述了投掷要领,并强调了投出后的瞬间如何隐蔽之后,又
为大家做了示范,拧盖、套环、引爆、投掷,动作迅速而准确。手榴弹向大沟方向飞去。“
轰”地一声,引来了一阵掌声。
“不要鼓掌,严格遵守靶场纪律!”赵排长把队伍安排好,然后依次点名,进行实弹演习
。演习顺利地进行着,已经有20名战士投弹完毕,记录上全是“优秀”。
“徐增国!”赵排长呼喊起第21名战士的名字。
“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工人“徐老大”答应着。这是一个个子不高、胆子又小的
刚编入基干民兵排受训的小同志。他随着排长“出列”的口令,向前跑了几步,在投掷位置
上站好。赵殿海如指导其他战士一样,亲自替他拧开手榴弹的柄盖,把引爆索的小环套在他
右手的小手指上,并叮嘱他沉着、迅速、准确地把手榴弹投向前方的大沟内。徐增国点了点
头,但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他右手举起手榴弹,两眼望着前方,抿紧嘴唇,将手榴弹引爆。
但弹体未扔出去,却脱手掉在脚下,嗤嗤地冒着白烟。徐增国惊呆了,不知所措地痴立在原
地,在场的同志们都为他捏着一把冷汗。在他附近还有5名战友,都处于紧急关头。在此千钧
一发之际,赵殿海毫不犹豫,大喊一声“卧倒”,就猛冲上去,左手将仍在愣神的徐增国拉
向后边,同时弯腰用右手去抓手榴弹,想把它扔到沟内。但因弹体不住地跳动,未能抓住。
他赶忙就近用左脚去踢,手榴弹被踢出去约一米远,却被掩盖在残雪下的一个障碍物挡住。
赵殿海迅速转身卧倒,但为时已晚,只听“轰”的一声爆炸,一团硝烟挟带着弹片和泥土散
发开去。当硝烟散尽时,只见全排的战士都安然无恙,而排长赵殿海却壮烈牺牲了。他为抢
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的妻子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站在他的遗像前泣不成声。心里默默地告诉他,她要继续
为农业科研献身,要抚养好孩子,教育他像父亲那样,临危不惧。
赵殿海是个普通的农村孩子,1950年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新城乡爱国大队一户贫农的家
庭。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0年入伍,在步兵46师138团2营6连服役。入伍后,
他认真学习政治和军事知识,刻苦锻炼,自觉遵守纪律并团结同志,1975年被提升为班长。
同年6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代理排长。
1976年4月,他转业到黑龙江省双鸭山农场,同年12月调十二连,不久即担任农工排排长
兼任民兵连基干排排长。农场人民武装部多次抽调他到场民兵集训队担教练员,他都出色地
完成了任务。人武部部长安喜每当回忆起赵殿海时,总对他赞不绝口,说他工作积极,很有
魄力,能大胆管理,勇于负责。说他技术上过得硬,队列、战术、射击、投弹、爆破五大技
术样样拿得起来,动作标准,讲解明确。他担任队列、射击、投弹三科教练,全队学员总评
优秀,没有不及格的学员。
1978年3月,全场民兵班、排长集训队开始训练。他担任步兵排、75炮排和60炮排的共同
科目教练员和步兵排射击、投弹教练员。他训练严格,完全按规定和纪律管理、训练。有的
学员说“这又不是真的上战场,”他严肃地说“要有临战观念。平时不努力,战时要吃亏。
”
有一次,在医院北边沟旁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他讲完投掷要领和瞬间隐蔽动作后
,转过身来要在场的武装部长远离现场隐蔽。部长说:“我是部长,又是集训队长,我对训
练场的纪律和安全应该负责。”赵殿海却说:“有的女同志和小个子同志投得不远,存在着
危险性。我是教练员,应临场指导,我年轻、反映快、动作快,还是让我自己担负起责任吧
!”部长被说服了。
赵殿海舍己救人的事迹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他革命烈
士的光荣称号,他的事迹被刊载在《农垦报》、《农垦工人》上,他的名字,永远留在人们
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