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记王震同志对一批“八”字头农场建立经过

记王震同志对一批“八”字头农场建立经过


作者:王桂林
今年是铁道兵转复军人开赴北大荒建设农场三十周年,回忆这段往事仍历历在目,深刻
难忘。
1955年8月间,我从马列学院毕业后,被安排在铁道兵司令部王震将军身边当参谋。一天
,他把我找去,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到福建鹰厦线作一次调查。征求、了解一下从朝鲜战
场回来正在修建鹰厦铁路的铁道兵官兵的意见,将来复员后的去处,能不能到黑龙江的北大
荒去开荒种地,屯垦戍边。我去了以后,开了座谈会,和干部、战士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
状况和复员后的要求。原来,他们大都来自山东、河南、贵州、四川等几个省。这些省又是
人多地少的地方,因此,绝大部分战士表示复员后不回原省,愿意到北大荒来办农场。
调查回来后,我向王震同志作了详细的汇报。王震同志根据铁道兵战士的思想状况,又
仔细地计算了一下:铁道兵承包修筑铁路,每年可收入一二亿元的工程费用。国家并不需要
这笔钱,于是,他经过再三考虑,写了一个报告给彭总和中央领导,建议铁道兵转复官兵到
北大荒开荒办农场,并将铁道兵每年收的工程费用,贴补三年。等农场建成后,再自食其力
。这样,既可移民就食,又可屯垦戍边,一举两得。荒原开发后,尚能建成一个以奶牛为主
,猪、羊、鸡、鸭、鹅并养的肉食品基地和一个以豆、麦生产为主的粮食基地,以供大部队
食用。
王震同志的报告,很快就得到彭总和党中央的批示,同意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这个报告在铁道兵内部进行了传达,并作了动员。铁道兵司令部组成了一个以后勤部长
王景坤为首的核心组来负责抓这件事。参加核心组的还有组织部长霍大儒、宣传部副部长王
余音、干部部副部长刘伯增。此外,还有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农场派来的干部向俊选。其中,
铁道兵后勤部长王景坤,在四十年代末期,曾经率领一个独立团在黑龙江省东部的密山、虎
林、宝清、饶河一带,围剿过国民党土匪头目谢文东等残部,对这一带情况很熟悉。
领导小组成立后,铁道兵各师、团的官兵,采取了自愿结合的办法,组成了班和排、连
、团的建制。当时组建的由三师代理师长黄振荣、二师副团长穆振江、三师副团长张汉荣、
马继昌及杨培君等,组成了八五三、八五二农场;由驻扎在湛江的四师副师长罗培典、高文
德及李瑶含等,组建八五四农场;由九师的孙培君等组建八五九农场;由蒋述智等组建八五
八农场。此外,还将原地方的青山农场吸收改为八五六农场,由高学仁任场长;将原地方的
朝阳农场,改为八五七农场,金沙农场改为八五五农场并派一师赵士贤任农场党委书记。在
密山附近还有一个永安农场,将其改为八五一○农场,牡丹江市青年垦荒队组建的青年农场
,改为八五一一农场。最早的一批铁道兵转复军人到虎林创建的八五○农场,由老红军、副
师长余友清担任场长,侯敬甫担任副场长。八五○农场又采取“老母鸡下蛋”的办法,分别
扩建了云山农场、农垦部实验农场。八五二农场也扩建了宝清县的八五三农场。这样,到19
58年底时,一大批带“八”字头的军垦农场已初具规模。
为了加速当时牡丹江垦区的建设,从1959年开始,又陆续从地方国营农场要来了周道仁
、赵洪岳等,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来一批干部,如牡丹江农垦局水利工程局的苟成富、祝
元凯、罗光荣等。原新疆农垦一师参谋长赵明高,调来后任乌苏里江边的八五九农场党委书
记兼场长。以后又调来了王品仙、李锐明、马振山等一批对农垦工作有丰富经验的领导干部
。同时,当时的中央农垦部,为了加强牡丹江垦区勘察设计工作,还调来了陈林、杨珍等一
批懂业务的干部。
这一批铁道兵转复官兵,包括了原一师、三师、五师、七师、十一师等大部,共有两万
多人。他们到北大荒后,安营扎寨,开荒生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当年即完成十几万亩
开荒任务,建立了以军垦为主的牡丹江垦区,为以后的国营农场建设,奠定了基础。
(选自《黑龙江农垦史(党史)资料汇编》1986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