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预七师农场的垦荒事业
回忆预七师农场的垦荒事业
作者:刘海
1958年4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七师经过了近半年的整风学习提高了对集体转业,
屯垦戍边的思想认识,基本上解决了部分官兵中存在的怕东北气候冷、怕环境艰苦、怕家属
无法安排工作,怕孩子无处上学等思想顾虑,由原驻地河南省安阳市出发,乘火车经过四五
天的旅途,到达了黑龙江省汤原县待命。
4月下旬,中央农垦部王震部长来到汤原,召集了预七师、预一师营以上干部会,讲明了
部分集体转业开垦北大荒的重大意义,纠正了怕冷怕苦,不愿扎根北大荒的错误思想,号召
大家保持光荣,发扬光荣,坚决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多、快、好、省地开
垦建设北大荒,在生产战线上把自己锻炼成又红又专的人,永远做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建设
社会主义祖国的战士。并在会上宣布成立预七师与预一师农场。预一师农场场长王玉海,场
党委书记刘(名字不详),副书记林书勤,副场长徐官。预七师农场场长刘海,场党委书记单
立志,副场长刘发英、郭茂莲、刘春来。还宣布了垦荒建场地点,预一师在萝北县鸭蛋河以
北,预七师在萝北县鸭蛋河以南。
这次会议,坚定了转业官兵开垦建设北大荒的决心。
5月4日,我们乘坐以货车代替的“专列”由汤原到鹤岗,竞走了十二三个小时。即是因
为公路质量差,春天道路反浆,很多路段陷车,有的地方需用草袋压在泥凹地才能通车,汽
车变成了牛车,有时还不得不用人推车。我们乘的车没有遮盖,一路颠簸,一路灰沙,越坐
越冷。转业军人经过锻炼还无所谓。家属小孩坐了一天这样的车,个个头昏脑胀,腰酸背痛
。有的还晕车呕吐,狼狈不堪。一进入北大荒就尝到了行路难。
当时的萝北县地广人稀,全县城乡只近三万人口。预七师转业到萝北时有军官762人,士
兵443人,家属小孩等1272 人,共计2477人。预一师也有两千多人。萝北县一下子增加五千
多人需要安排住宿,困难很大。萝北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以
及城乡居民,进行了大量的支援军垦的思想动员工作和组织工作。许多单位腾出了办公室、
会议室,不少居民倒出了住房或一铺炕。因此当我们到达萝北县时,不仅受到群众的夹道欢
迎,而且立即有一个暂时的安身之处。以后有查荒选点时,副县长胡殿福同志亲自与我们一
同跋山涉水,踏遍了鸭蛋河以南的大片荒原。
预七师农场的场部设在风翔镇,行政机构有办公室、生产科、机务科、畜牧水产科、计
划财务科、基建科、卫生科。党委方面有办公室、组织科、宣传科、保卫科、直工科、工会
、共青团委。农场下属四个分场。一分场在烟筒山、冤枉山一带;二分场在十二庄一带;三
分场在红铺一带,四分场在石灰窑一带;直属队在风翔镇北山一带。木材加工厂在名山。
我们一到萝北,开荒种地就迫在眉睫。我们不能长期住在群众家,也不能长期住帐篷、
而且开荒生产也需要我们立即去建立新的居民点。而要建房就要有木料。因此,我们又面临
着修路、伐木、建房的紧急任务。那年合江农垦局根据农垦事业“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
、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给我场建场当年的任务是春播面积三千垧(以后因农机具未
及时运到,调整为两千垧)。开荒一万二千垧,争取一万五千垧。建筑房屋五万平方米,还要
修通总场至各分场的公路。
在执行这些任务中,存在着很多困难。一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萝北无霜期短,时间紧
迫;二是任务繁重。要开荒、要种地、要修路、要伐木、要盖房、要饲养家禽家畜,劳力紧
张;三是各级领导干部都是刚刚脱下军装的转业军人,缺乏领导农业生产,特别是机械化大
生产的经验;四是技术力量薄弱,不会使用农业机械,缺少拖拉机手和康拜因手,不了解荒
原地形地质情况,不熟悉东北地区作物生长规律;五是农机具未能及时运到,有些机具不配
套,全场只有拖拉机11混合台;六是运输困难,临时抢修的公路、田间道路,质量差,遇上
雨天,道路泥泞,汽车不能通行,运送种子、油料都很难。
要生产首先要生活。我们生活上也有不少困难。吃的粮食虽有国家粮食部门供应,但道
路难行,运输工具又不足,运到家就很难。北大荒春天来的迟,我们好长时间吃不上青菜。
各分场干部、职工、家属住的是简易帐篷,小马架,潮湿闷热,拥挤得很。新建点的地方,
水草丰盛、蚊子小咬特别多,职工、家属们的脸上、手上经常被咬的疙瘩成片,疼得难受。
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绝大多数转业军人和家属在党的总路线精神鼓舞下,发扬人民军队
官兵一致、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迎着困难上。首先,我场领导带领各分场场长、职能科室
干部在合江农垦局设计院派出的技术人员的具体帮助下,勘查了荒原。将可垦荒原视其具体
情况分为三类。一类为生长花草地不用清荒也可开垦的;二类为需加清荒、排水后可以开垦
的;三类为需大量清荒、排水后才能开垦的。我们先易后难,先开垦一类荒地,为及时播种
创造条件。还向黑河地区预换了一些60天成熟的大豆种子,时间紧,任务重,劳力不足,我
们就早出工,晚收工,两头不见太阳。还发动家属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机械作业,除必须的
保养外,息人不息机器。当人们沉睡在甜美的梦中时,我们的职工仍驾驶着拖拉机抢翻抢种
。没有经验,不懂技术就用走出去,请过来的办法,向老农场学习,向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学
习,从实践中学习。聘请有技术的人当老师,举办培训班,抽调青年职工,动员年青的家属
参加培训班学习,为农场培养拖拉机手、康拜因手。道路不通、交通工具不足就人挑肩扛。
不少家属也参加了这种运输大队,向田间运送种子,向居民点运送口粮,默默地为农垦事业
作贡献。在克服这些困难的斗争中,很多转业军官又像过去在战场上那样,身先士卒,以模
范行动带领农场职工、家属进行生产建设。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全场干部、职工、家属共同
艰苦奋斗。建场当年虽未全部完成合江农管局给予的开荒播种任务,但也开了不少荒,收获
了不少粮食,搬出了帐篷和群众家,住上了土木结构的新房。就这样,当年就享受到了自己
辛勤劳动的果实。
1958年是大跃进的年代,在生产建设事业中往往是高指标,以主观愿望代替科学精神,
违背客观规律。我们过了芒种,甚至过了夏至还播种。到秋收时,这些晚播的作物,只收到
一些不成熟的大豆、玉米。有的还颗粒无收,只能作青贮饲料。
1958年也是人民公社化高潮时期。这年10月,预七师农场与萝北县政府合并,实行政、
社、场合一,萝北县既是萝北人民公社,也是萝北农场。从此,预七师农场的机构当然撤消
了,预七师农场的干部、职工就与萝北县人民一起,在省、地委和合江农垦局的双层领导下
,继续开垦北大荒,建设北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