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泥湾到北大荒
从南泥湾到北大荒
作者:李桂莲
1939年,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反共高潮。反动派对日本侵略者不抵抗,却掉转矛头对着
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特别是当时胡宗南的五十万军队,密密层层地包围了陕甘宁边区
,实行严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封锁,还不断发动军事进攻,妄想“困死”“饿死”
共产党、八路军,“消灭”抗日圣地——陕甘宁边区。当时,粮食、布匹、日用品都非常缺
乏,但是什么困难也吓不倒我们共产党人。在这紧急关头,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发展生产
、自力更生”的号召,全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在这时,以王震将军任
旅长的三五九旅奉命调回陕甘宁,执行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任务。
我当时在三五九旅任侦察科长。1939年11月21日,三五九旅离开了转战两年的晋察冀北
边区,穿过日伪军的层层封锁,越同蒲路,西渡黄河,于12月初进入了绥德、米脂、葭县、
吴堡、清涧一带,开始了大生产运动。
开始,商业、运输业、手工业、农业都搞,但农业生产,由于当时所在地区荒地少,收
获不太大,在中央首长亲自关怀下,1941年部队移进了延安县东南百余里的南泥湾。这时我
已调到三五九旅七一七团三营当营长。当时团部驻在临镇,营部驻在“脚底”村,所谓“村
”根本没有村的模样,在几架山坳里,稀稀拉拉的有几十眼窑洞,住着三十多户贫苦的老百
姓。这地方是陕甘宁边区的东南边沿,南边紧靠着胡宗南的据点宜山,我们就一边警戒一边
开始生产。
据说南泥湾原来是很繁华的。但由于满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统治,衙门剥削,军队
蹂躏,土匪如毛,民不聊生。同时,他们又制造民族仇恨,使回汉人民互相残杀,这样,许
多居民陆续逃往关中等地。所余无几。我们进驻时,到处是荆棘,荒草遍野,土地荒芜,村
窑破落,虽然人烟很少,但仍可看出当年耕作和生活的痕迹。当时部队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粮食要到百里以外的粮食站去背,油盐蔬菜就更加困难了,每天只能吃上两顿杂合饭(用小米
加上南瓜、土豆等煮成),要改善生活只有靠打猎捞鱼,采集野菜。住宿也一样,刚去时只能
露宿在森林、草丛中,但同志们情绪都很高涨,特别是当时全营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员都是经
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我们想起当年过雪山草地的生活,浑身就增添了力量。当时三
五九旅是五五建制,我营有五个连,每连有五个排,我们全营约八百人,每连除抽出一部分
担任警戒以外,其余全部投入生产。
当时开荒是没有任何机械农具,全靠人工,连镢头等手工工具都很缺乏。大家就把个人
积存的微少的津贴费拿出来,去延安、延长等地购买一部分,但主要是靠自己动手,打柴、
运煤、驮盐换工具,搜集破烂钢铁自己打造。非铁制工具的扁担、挑子、筐子……则全部是
自己制造。战士们来自各方,在打制的工具中,也都把家乡味的生产工具带到南泥湾来了,
一时真是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虽然五花八门,但却解决了大问题。只要充分发挥群众的智
慧,我们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呢?陕北是黄土高原,净是山谷丘陵,平川地很少,我们
主要是开山坡地。开荒时以连排为单位,集体包围一个山头,一声令下,镐镢齐飞,战士们
像在战场上冲锋一样,高喊冲啊,杀啊,往往一天半就能开出一座山来。山坡地比较贫瘠,
草根不大厚密,战士们抡起重重的大镢头,一下子就翻转一大块,然后再一下就打得粉碎,
不像我们北大荒的黑土地,草根层很厚。另外一种地长满了狼牙刺,就比较费劲,因为狼牙
刺根较深,不好挖。此外,还有少部分撂荒地。我们的开荒工效由开始的三四分很快提高到
一亩以上,劳动英雄一天还能三四亩。荒一开出来马上就播,主要是种谷子,用人工撒播。
战士们也很快学会了撒种技术,秋收时一般一亩地平均能打三四斗。其他种了一些玉米、南
瓜、山药蛋、豆子等作物。
我们还抽出一部分人进行基本建设,主要是打窑洞。窑洞是陕甘宁边区别具风格的一种
住宅,只要在山梁下平出一块地,然后把山坡垂直削成一大块平面,再平挖进去就成窑洞了
。我们开始不会打,就请老乡来帮忙,我们和他们换工,他们一两个人帮我们打窑洞,我们
常派一个组或一个班帮他们干活,他们非常高兴,全营打了一百多眼窑,很快就搬进这冬暖
夏凉的新居中去了。
为了适应生产工作,各级都配备了专管生产的干部。例如每连有三个连长,一个专管开
荒种地,一个就专管畜牧副业。在播种、收割等农忙时节就集中力量搞农活,农闲时就集中
力量投入其他工副业生产。不久,各项事业都飞跃发展起来了,到1943年我们已做到了丰衣
足食,生活大大改善,经常杀猪羊、宰鸡鸭,而且还穿上了毛呢军装,说起毛呢军装也很有
意思,那时每人发十二市斤羊毛,每天工余时间,大家都忙着捻毛线。各种工具都有,随捻
随唱,十分热闹。毛线捻好后统一交到旅部被服厂制作。到1943年秋天每人都穿上了自制的
呢军装,虽然粗得像麻袋,染得也黄一片灰一片的(用大黄等草根熬的“颜料”),但大家穿
上都十分高兴。
那时生产和备战是相结合的。下地生产时一肩扛镢锄,一肩背枪支,腰中挂着手榴弹,
到地里把枪一架就干活。休息时到处是练习瞄准投弹的人群。我们营的军事训练成绩很好,
射击有百分之八十五优秀,投弹有百分之六十五能投准四十五米开外,有一个“贺龙投弹手
”能投到七十米。政治学习和文化娱乐活动也很重视,上课、出快报、排戏、扭秧歌都很活
跃。当时有一幅标语写得好:“拿起枪炮上战场,放下锄头进课堂”,很能说明我们紧张愉
快的生活。
我们的收获是连年增加的,到1944年,我们全营开荒播种一万五千多亩,收获谷子达三
千六百多担,苞米一百五十多担,豆子一百一十担(每担二十斗,一斗四十五斤),山药蛋十
五万斤,养了六百多口猪,五六千只鸡,三百多只羊和五六百头牛,不仅丰衣足食,也实现
了中央和毛主席“耕一余二”的号召。那时全营大小操场都堆满了粮食,挑皮的战士对我提
意见说:“营长,我们没有体育活动的地方了!”
大生产的胜利有力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这是党中央和毛主席英明领导的结果
,也说明了人民军队既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生产队。大生产还锻炼了全体干部和战士。那
时无论是哪一级领导干部都和战士一样开荒拾粪,双手都打满血泡生起老茧。部队中少数解
放参军的新战士与边区人民,都受到了极深刻的教育,说“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好的军队”
。延安各机关、部队、学校也纷纷来南泥湾参观,无不对我们的生产表示钦佩,还学习我旅
的生产经验。因此,南泥湾的精神对当时边区以至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生产运动都起了相当
大的推动作用。
1944年11月,形势转变了,中央命令三五九旅南下,我们怀着依依的深情告别了自己亲
手建设起来的美丽富饶的南泥湾。到南方时,兄弟部队看到我们的战士个个红光满面,身强
体壮,都很钦羡。这都是几年辛勤劳动换来的啊!
1952年1月,我调到步兵102师任副师长。同年4月,毛主席命令102师改为“生产待命农
业建设第四师”,我便又转到农业战线上来了。1956年中央成立农垦部,王震部长把我从察
北调回北京,说:“你到北大荒去,到南横林子去。”他还对我详细介绍了北大荒的情况和
宏伟的远景,任命我为刚成立的八五二农场场长兼党委书记。当1956年7月,我来到这里,看
到那一望无边的黑色土地,看到大批拖拉机和各种机械时,不由得十分激动和兴奋,十来年
的功夫,我们的力量变化多大啊!十几年前为了战胜民族敌人,为了发展革命力量,在党的号
召下,我们不得不用一双手在衣食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在南泥湾的荒山开垦,但如今革命已
获得了辉煌的胜利,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为了子孙万代的幸福,我们又打起
向自然进军的大旗,用大量的现代化机械,在这样广阔肥美的土地上大规模开垦,建立大型
国营农场群。
从南泥湾到北大荒是一条光辉胜利的道路。
八五二农场当时管辖完达山以北、宝清县东北全部地区。三月份代理师长黄振荣同志在
这里进行了踏查,五月份七千多名铁道官兵就陆续开进了荒原。当时还来不及盖房子安家,
拖拉机一到,就在王部长主持下举行了开荒典礼,开荒、修路、建房、播种同时并进,来不
及耙地(没有运来耙),就在垡片上用木棍子点播了一千多垧大豆,种了300多垧蔬菜。夏季雨
多,马架草房漏水,我们开会时常用雨布遮漏;公路也经常不通,粮食物资的供应也不及时
,当时听说苏联专家组要来,我发愁没有办法接待,可是王部长同苏联专家和我们同甘共苦
,同住小草房。齐口称赞我们农场土壤肥沃,森林河流很好,便于排水,是建立大型机械化
农场的好地方。我们就这样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发扬了南泥湾的光荣传统,开荒、建房,
建设新农场,用最快的速度办了很多事情。年底,我们在当年开的生荒地上,收获了大豆一
百多万斤,蔬菜五十多万斤,伐木一万五千多立方,建房六万多平方米。我们在北大荒站住
了脚,扎下了根。
这种边开荒边建设的方针,曾遭到不少人的非难和反对,他们认为我们的搞法不合乎科
学,没有全盘规划就开荒生产,必定会劳而无功得不偿失,甚至有的人怀疑能不能在北大荒
站住脚。1957年一批农业机械化学院的学生来我场实习。在王部长的亲自领导下,我们坚决
执行了勤俭办场,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指示。1958年,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
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以后,我们把它归纳为“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
边扩大”的五边方针,并在具体贯彻中实行了“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综合利用、多种经营
、全面跃进”,“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先急后缓、节约实用”,“分区布点、以场扩场、
不断扩大、逐步固定”,“定额提资、逐级包干、综合核算”等一系列方针措施。结果,我
们的事业得到飞跃发展,到1958年,除去分出三个分场扩建为八五三、五九七两个总场外,
全场还达到了七十万亩耕地,建成了八个分场,五十个生产队,畜牧业和工副业也获得了大
发展。而三年来总投资平均折合每亩只有十四元多。我们的“五边”方针得到了党的肯定和
推广,密山农垦局党代表大会决定把“五边”方针作为垦区建设方针。朱副主席在全国农业
水利工会上讲话时表扬了八五二农场。8月我应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邀请在全国农业经济科学
讨论会上作了发言。有些专家学者弄不清我们怎么只用这么少的钱,很快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我就算细账给他们听。他们都感到惊讶,说按照过去的经验一定要先勘测,取得详尽准确
的气候、土地、水文等资料,再进行规划设计,根据规划进行基本建设和水利工作,同时增
置设备,训练人员,然后才能投入开荒,再进行生产。我问:“像我们那样大的农场,规划
约需要多少时间,开一亩荒的成本要多少元?”答曰:“规划需要一年半,开荒投资一亩地
不能少于四十五元,六十元也很紧。”
八五二农场是在王震部长亲自关怀下建设起来的,1956 年他来场三次,并和我们一起在
新盖的小草房里过了新年。王部长大至生产建设方针小到每一件工作的安排,常常作详细的
指示,有时并亲自动手。就拿我们总场部的建设来说吧,1957年已经盖了不少房子,但部长
再三指示我们搬进南横林子去,当时我有点怕工程大,怕起火。但他三次和我亲自踏查设计
,在密林中找出了道路,用木板锯末盖起了第一幢房子,他才比较满意。在他的亲自督促下
,现在南横林子已变成了一个拥有几千人,方圆数十里的森林市镇。夏天,白桦林中红砖绿
叶,小桥流水,分外美丽,每一个到南横林子的人都会有深刻的印象。
1959年4月,我离开八五二农场到了合江农垦局,但我时常关心八五二农场大跃进的情况
,当我听到八五二农场已运出上万吨大豆和上千头肥猪出口的消息时,我非常高兴。
美丽富饶的三江平原,是一块十多万平方公里的沃土。如今,这里已经插遍了党的农垦
事业胜利的红旗,布满了大规模的机械化国营农场,几百万亩土地被开出来了。我们生产的
大豆、肉类、木材,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没有炊烟,没有道路;野草丛生,熊狼出
没的荒原,如今已变成了粮豆成山,猪鸡遍地,村庄连片,道路畅通的国营农场群。“北大
荒”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党的英明领导,是千百万垦荒战士的英勇劳动把“北大荒”送进
了历史博物馆。每当我看到全国农垦事业的飞速发展,我便不由得回忆起了南泥湾,因为那
是我们党的农垦事业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