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江畔建场记
乌苏里江畔建场记
作者:赵明高
1954年8月,西北野战部队进疆部队部分官兵,同驻守在全国其他边疆地区的部分部队一
起,奉党中央命令,就地转业,屯垦戍边,从而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大规模从事农垦建设的光
辉业绩。
我作为三五九旅的一名老战士,有幸亲身参与并且具体组织、指挥一些垦荒战斗感到高
兴,回忆起来,感慨万千。
1956年秋天,王震部长指名调我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到北大荒工作。我在北大荒
虎林县一下火车,王震部长就派小车把我接到牡丹江农垦局。吃过饭他对我说:“北大荒地
多,土质好,很有前途。”过了一会,他忽然要我的介绍信,我把介绍信给他,他看了看说
:“先给我吧,我跟他们说一声。”我赶忙问:“你要说什么?”他说:“你才十二级。北
大荒工资低,给你增加两级。”我一听急了:“不行!我还没有上套拉车呢,怎么好加工资?
十二级不低了。我们师长林清海同志才十级,我怎么好同他们要一样的工资?”他想了想,
接受了我的意见说:“那也行!回头再说。”过了一会儿,王部长又对我说:“怎么样?到饶
河去吧!那里比较艰苦,你去闯一闯。”我说:“哪都行!来,就是为吃苦的。”王部长一听
很高兴:“好!那就去八五九农场。那里地好,什么都能种,大豆可以出口。你去把那个农场
好好搞起来,要开好荒,种好地,养好猪,办好职工伙食,选配好各级领导班子,组建好各
级办事机关,为农垦事业培养人才要办好党校、农校,在工作上做好当前的计划,准备将来
的大发展。”这天夜里我们谈到三点钟,王部长谈兴很浓,实在太辛苦了,我提议休息,他
才不说。第二天,他带我到八五○、八五三、友谊农场等几个场学习东北办农场的好经验,
临走时对我说:“去八五九,把老婆孩子都带去。”我就这样从祖国西北塔里木来到东北边
疆乌苏里江畔。
八五九农场座落在当时的黑龙江省饶河县境内挠力河两岸,西南抵完达山脉,东临乌苏
里江,同苏联西伯利亚的比金隔江相望。土地辽阔,可垦荒面积达二百万亩左右,土质为肥
活的黑钙土。林木、动物、鱼类等野生资源十分丰富,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地方。八五九总
场用的是铁道兵部队第九师的番号。这个总场是从原来的八五九分场扩建的属师级建制。场
址原在乌苏里江上游的虎头镇,后搬到下游饶河县的东安镇。我奉命去任总场场长时,搬家
任务已大致完成。由于农场搬迁、扩建,所以条件比较艰苦。全场仅有一千多名职工和几部
随军转业的汽车、拖拉机,还有王部长批给的一千多头牛。我到场后,听了张鸣山副书记和
其他领导同志介绍了农场的历史和现状,几天后,我同机关的同志一起坐爬犁到胜利(村)的
一个连队去调查。这年冬天没事干,职工都在家。我把职工召集起来开座谈会,请他们提意
见,畅所欲言。这个民主会一气开了两天。我最后归纳讲了几条意见:一、我们农场是以铁
九师番号命名的。九师是一支英雄部队,在抗美援朝和国内建设中打过许多硬仗,转业官兵
来北大荒为创建八五九农场做了大量工作,希望今后继续发扬成绩。二、业余时间动员职工
收割饲草,每捆按二角钱收购。后来不知怎么变成一角钱,职工意见很大,经过调查后还是
按牡丹江农垦局规定的二角钱执行,这样做了效果很好。三、虎头条件差,生产建设没有打
开局面,职工又不安心在农场,现在已搬到饶河县境内,土地肥沃,自然资源很丰富,在这
里我们八五九农场大有希望。四、铁道兵转业时每人发了一张免费乘坐火车票享受探亲假一
次的规定,场里保证负责兑现,但得答应一个条件,回去一个回来必须是两个。这话使大家
有些莫名其妙,我解释说:“北大荒女同志少,探家的人最好都带个老婆来。”他们高兴地
说:“咳!这个场长怪,不但管生产,还管娶媳妇的事情。”因新迁场址,冬天基本没有农活
,我安排他们自己伐木找地点盖房子,我们农场要有自己的房子,不能继续分散住在老乡家
里,我们必须有长期打算。我又给他们介绍了新疆转业建设军垦农场的情况,同志们很感兴
趣。这样一来,群众情绪高涨起来了,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安心农场了,干活有劲了。有了
这个经验,到第二个连队我就先讲,讲完了问群众有什么讲的,他们说:“我们要说的,都
叫领导说完了,今后只有好好工作行了。”转一圈回来,初步弄清了职工思想状况,我的信
心也更足了。
1957年春天,我们着手搞八五九总场的规划。党委决定由我带人负责勘查荒地。这次工
作断断续续进行了一二年时间。我们采取的办法是边勘查、边开荒、边建设分场。我们以东
安镇总场场部为中心,先勘查了胜利(村),和平(村)两地,建起一、二分场后,继续发展到
西通、小佳河、饶河郊区。1958 年,我们开始向里、外小山和四平方向发展,当时在饶河县
境内及饶、抚(远)边境共建起了八个分场。勘查规划工作十分艰苦,没有交通工具,只能步
行,食、宿均无法保证。在勘查四分场时,我们曾在荒野上一个小窝棚里住了一夜。为查看
挠力河两岸情况,我们一连在船上住了几天几夜。
在北大荒,开荒前要烧荒。这点同新疆很不一样。烧荒是一件非常严肃、危险而又壮观
的工作。荒原的野草又密又高,无边无际,弄不好就会烧到林区和住宅点。点火前,先在垦
荒区域周围开出一二十米的防火道,道内清除杂草和一切着火的物质,以防大火从中穿过。
然后在职工的严密监视下点火。1958年5月,总场几乎全体出动,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烧荒
战斗。烧荒区域包括别拉洪河以东,乌苏里江以西,四合屯以南的广大地区。我们把它分割
成若干小块,一块一块地烧掉。有一次烧荒,大火从头天上午烧起,一直烧到第二天早上才
熄。一天下午我们一行四人坐拖拉机去六分场检查烧荒工作。途中,拖拉机陷进泥塘,我们
步行到天黑,迷了路,在荒原上住了一夜,第二天天亮一看,原来六分场就在眼前。
北大荒雨水充足,平均降雨量在五百毫米左右,种地不需要考虑人工灌溉,田埂都可以
不要。地块长度不等,有的在千米以上。有人讲:“拖拉机手带着干粮,一开就是几公里,
中午就停下吃干粮,下午又转回来,这就是一个工作日。”部队开荒情绪很高,我们又搞了
竞赛,给先进个人和集体发了奖,第一年就开了20多万亩荒地。第二年这些地大部分种上了
大豆。又动员部队业余种豆子,规定谁种谁收谁吃,并且给各连发了小磨,解决了职工吃豆
腐的问题。第二年,一部分人继续开荒,一部分人就在头年开垦的大田里种小麦、大豆,粮
食达到了自给有余,光大豆就收了两千多万斤。大豆主要是上交国家,供出口换外汇。部队
连续开了几年荒,到我走那年,八五九总场共开垦地63万多亩。据说我离开北大荒后,他们
又开了二十五六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