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历程 光荣的使命
战斗的历程 光荣的使命
作者:吴述新
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即宝泉岭农场的前身,是一所改造国民党军队投诚人员思想
的大学校,又是培养各类专业技术职工的大学校。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接着东北全境解放。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过来的原国民党军
队的官兵,由于他们的原籍多数在国民党统治地区,有些是刚解放不久的地区。当时正处“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战争时期。基于上述情况,既考虑他们的去向和遣返后生活安
置问题;也考虑遣返时通往某些城镇的人身安全问题。依据党的政策把其中一部分安排在解
放一团学习。1949年6月有3258名,编为五个大队学习,其中校级军官15名,尉级军官1484名
,士兵1759名。他们放下武器后,初到解放一团,感到解放军说话和气,不打不骂、不侮辱
、不搜腰包。属于个人的贵重物品金、银、手饰、金砖、货币等,登记后开了证明,统一保
管。游泳表、派克笔及货币仍归个人。编入解放团中队学习就一律称为“学员”。解放军干
部讲话称他们为“同学们”,号召同学们到解放区学习。
一、生活管理
解放一团的任务是收容、教育、审查、改造投诚人员。其宗旨是根据党的政策团结教育
,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编入中队以后,一律发给解放军的服装、被褥、军鞋、布袜子。冬
天有大衣、棉军装、棉靰鞡和棉胶鞋、狗皮帽子、狗皮手套,按月发给津贴费以及毛巾、肥
皂、牙刷等日用品,基本上和连级以下的指导员供给制标准一样。班长是从学员中选的,由
于从战场上一下子送到解放团的人太多,有的副区队长,也是从他们中临时指定的。解放军
的区队长和学员们同住一起,解放军干部是很辛苦的,白天除执行任务外,晚上还站岗放哨
。伙食标准都是大灶,每星期改善生活,年节假日也是聚餐。由于解放军干部与学员们同一
个盆子吃菜,一个床铺睡觉,一个班组学习讨论,相互接触自然,减少了隔阂,增添了彼此
了解,方便了做思想工作。团党委一再指出,要与可以争取的,那些有悔悟的国民党军队中
被抓来,而又深受欺压的士兵和下级军官,同他们多谈些共产党为什么要打仗的道理,多交
朋友,多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在管理上民主范围要广泛些。对来自旧部队生活习性和多年形
成的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即或在解放团学习也难免会暴露出来。对此所有的干部,不要发火
,更不要轻易地动感情。如有的干部说:“听他们说的话真气死人,我们由战场上给他接下
来,给他好吃好住,有病给他治,生活待遇和我们一样,还背地骂共产党。”团党委一再教
育干部,把放下武器的投诚人员改叫学员,要深刻领会其意义,对上述这类问题,不要马上
头脑发胀,态度要冷静,这样可使多数学员不恐慌,要从众多的学员中发现真正开始有所转
变的人,扩大积极分子范围,启发他们的大多数,多数敢于靠近我们了,我们的工作也就好
做了。
年老体弱,有病的学员得到了治疗,炊事班给做病号饭吃。家乡地址能够通信的,都可
以来往通信,学员家眷来解放团看望的给予食宿的方便。对个别生活无处栖身的眷属,在家
属队学习。
解放团学习生活与文娱体育相互配合得协调、活跃。各大队有文工队,有阅览室、图书
室、俱乐部,专长乐器和歌唱的学员,大有献艺之地。大队文化教员教唱革命歌曲编演文娱
节目,每天晚饭后有篮、排球比赛,歌咏比赛。每周末观看文艺节目表演或看电影,有时还
能看到其他文艺团体的演出。篮球队以原国民党新一军、新七军的“兰鹰篮球队”为基础组
成的。解放一团的篮球队经常到团外比赛,不但扩大了解放团的政治影响,还多次获得优胜
。年节假日,团文工队演出大型歌剧、话剧,各大队之间搞文娱汇演比赛。1950年春节掀起
讽刺蒋介石惨败丑像的快板比赛,各队学员踊跃参加,抓住主题刻画的反面人物淋漓尽致,
形态百出,趣味横生,使人看了捧腹大笑。喧闹的新年春节还组织扎彩灯比赛,棋类比赛,
墙报画刊比赛。最为广泛的是集体大秧歌上街,在鞍山市时(即临来北大荒前三个月的解放一
团驻地),全团五千人的大秧歌上街,彩旗飘舞,喇叭欢快,锣鼓喧天,歌声飞扬。学员们都
着上了草绿色的新棉军装(不佩戴“八一”帽徽及胸章),举着各种五颜六色的模型,如五角
星、镰刀、斧头等,踏着有节奏的鼓点,载歌载舞跳跃起来。在每个大队秧歌队的最后,都
有扮演美蒋勾结的反面人物,演出简短的“活报剧”。
二、思想教育时期(1948.1—1949)
解放过来的学员,开始时思想比较混乱。有的人,改变环境后,如临灭顶之灾,终日惶
然。多数士兵和下级军官,出身贫苦,本人也曾在不同程度上受过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面对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有趋向革命的一面。
多数人是顾虑家庭希望早日释放以便找个生活出路。
军官中,有些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既痛恨,又留恋。埋怨自己命运多舛,责骂国
民党也蔑视共产党;也有些人抱着幻想,“不卑不亢”,审时度势不轻易发言。极个别的人
还想开小差。对来自学员中的种种思想,团党委认为这是合乎学员思想和客观规律的。团党
委教育全体工作人员,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的军队,并不等于完全洗刷净了他们的旧思想。
正因为如此,说明解放团的任务是艰巨的,团党委多次在干部中强调,都要认真执行党的政
策,思想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对于那些敢于暴露思想,在真理面前肯于
接受改造的,使其逐渐了解共产党政策的伟大,以坚定其生活的信心。但对于那些极少数顽
固分子则不要怕,要说理,使其慢慢觉悟过来。
解放一团对学员进行教育,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科学地、系统地教育学员认清历史
进行“三史”教育,即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开宗明义第一课对学员
也可以说是思想上的启蒙教育,使学员知道是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在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了
人类社会,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学习中国近代史,使其了解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的过程
。为了反帝反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多少志士仁人浴血奋斗。只有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大众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学习中国革命史时,重点学习(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持
久战》、《论联合政府》等多篇文章。学习方法采用集体上课,然后分班、区队进行讨论。
指定有关书刊阅读。启发学员大胆谈学习体会,找问题深入领会某一个中心单元内容。对带
着普遍性疑问和需要讲解的问题,由团党委和大队教导员讲解。根据学习的情况组织学员讲
学习心得,开讲演会等。
这部分史料学习后,多数的学员认为学到了很多的道理,顶上了一次大学,过去在国民
党军队是为“四大家族”,为帝国主义卖命的。蒋介石与美国订立的《中美租借主体协定》
比袁世凯的“甘一”条还卖国。他们还说过去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的对象、动力、任务一
无所知,只知道反对共产党。经过学习国共两党对比,过去是受了蒙蔽,充当了国民党军队
的炮灰。
(二)引导学员在一般认识的基础上,升华到理论认识。
改造思想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与发现学员中积极分子的过程。确有一些曾受过一定教
育的年轻的士兵和中下级军官接受革命理论和新事物快、敏感。每次听完报告和讨论后,到
图书室找些资料看,有些是系统地看些书籍,学习会上敢于发表意见,批判谬误。尽管发言
或写的感想有些枯涩,起码是个开端。这部分学员经团党委与大队领导研究,有的选为中队
、区队在听课后担任讨论《实践论》、《矛盾论》、《大众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小组
长,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学员从理论上初步明白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
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普道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符合中国社会的历史发
展规律的。还引导学员弄明白:中国革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道理。因而毛
主席运用了“十大军事原则”打垮了国民党的军队。
(三)时事政策教育比理论教育有着明显的和独特的效果
学员过去对东北解放战场,解放军节节胜利的消息,如锦(州)济(南)大捷,国民党重庆
号巡洋舰官兵起义,60军起义等等,好长时间抱着怀疑的态度,不相信。但经系统的形势报
告,加强了读报,组织收听广播、参观、看纪录电影,以及收到家属来信,叙述解放区的政
权建设,农村土改后的生活情况,期望他们听从教诲,对学员有着特殊的收效,也明显地触
及了思想。
(四)给学员以出路,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劳动教育
团党委动员学员从事劳动,准备参加祖国的经济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和在劳动中改造自
己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以《论人民民主专政》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当时学员中确有相当
一部分是惧怕劳动,不愿劳动,鄙视劳动。以前学习理论多是想争取达到释放回家,这次动
员参加经济建设去实地劳动,震动是很大的,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怕人民强迫他们劳动
专他们的政,有的曾说:“专政20年不放,一辈子就完了。”还有个学员说:“解放后,我
在共产党的病院养了一年多的病,是不能叫我白吃饭的,我得给他们干上一年两年活还上,
才能释放我回家。”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有相当复杂的思想斗争。千百年来“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使一些学员产生悲观情绪。通过剖析旧社会、封建社会哪个阶级劳心
,哪个阶级劳力?又组织学员讨论,地主与农民究竟是谁养活谁,展开辩论。同时教唱“谁
养活谁呀,大家想一想”的歌曲,一些被抓壮丁来的学员,以切身的经历控诉了地主的罪恶
,倒出了苦水,终于弄清了谁养活谁,领悟了坚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妄图继
续鼓吹欺压人民统治人民的目的。团文工队演出《白毛女》、《血泪仇》、《刘胡兰》等劳
动人民受尽剥削的歌剧。各大队文工队也演出了有阶级教育内容的小型话剧。有的自编自演
过去充当国民党军队抓丁和横征暴敛的事;有的宣传进步典型。有一名叫曲健夫的学员,想
逃避现实,开了小差,半个月后被捕回来,全团开了三天的批判大会,挽救教育他,他痛定
思痛地说:什么最痛苦?思想斗争最痛苦,我曾想过自绝于人民,又无勇气,于是我开了小
差。对于曲健夫的逃亡和忏悔还编了《曲健夫逃亡记》大鼓词,以配合劳动改造教育。
三、解放团农场时期(1950—1952)
(一)动员到边疆开辟农场
1950年2月,团党委召开全团干部战士和学员大会,宣读了中央军委:“人民解放军,不
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的决定公布了,东北军区政治部批复解放一团在鹤岗
与萝北之间建立农场的决定。会后在讨论中,多数学员有着一定的认识,听从分配,愿随解
放军同到北大荒参加经济建设开发边疆,农场的事业是有前途的。但也有些学员思而生畏,
说是要把他们流放了,“流放西伯利亚”。团党委分析了他们的思想反应,主要是对建设边
疆缺乏正确认识,盲目的认为北大荒是“塞外苦寒”之地。特别是南方人,人云亦云。团党
委亲自踏察北满,为了选好场址,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盈尺积雪,走遍三江平原,才找到
适合大型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场址——宝泉岭。向他们讲清建设农场的重要性、必要性,批判
了“流放论”。
团党委又责成组教科,摘编介绍苏联国营农场资料,分发《苏联画报》中有关国营农牧
场的生产生活照片,看《米丘林》电影等,大多数学员反映机械化农场的前景是远大的,接
受教育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是有出路的。
(二)团党委动员党员、干部、战士要以模范的行动带头劳动,影响了学员从思想上参加
建场建设
1950年4月初,全团近5000人分两批开赴宝泉岭。在建场劳动中团党委号召党内开展模范
学员竞赛,党外开展建场先锋竞赛,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在每天工作中多扛
一根木头,多割一捆草,多托一块坯。与学员打成一片,掌握思想脉搏,对体弱不会劳动的
学员要照顾,对因劳致疾的要给予爱护治疗,对学员的思想问题要促膝谈心。区队长刘英安
终日托坯手腕子肿得很厉害,不请假休息。共产党员二等残废刘万长,锯掉了一只胳膊还和
学员一起抬土。晚上总结会上,学员说:“咱们干活是罚劳役,人家革命那么多年,今天和
咱们一起干活也是罚劳役吗?”修鹤宝公路,指导员李月萍见缺少抬筐就用脊背背土篮子。
盖房舍范丽琴体弱身单,扛柞木往返几里地,带动了全班女战士。学员被女战士坚韧不拔的
忘我劳动的精神所折服。共产党员宫锡伦1948年夏季攻势时左臂被弹片炸断,他担任事务长
,有个学员劳动时生了病,他叫炊食员做好病号饭,用一只手端送到那个学员铺前,使那个
学员感动得流了泪。
在全团1700名干部战士中,党员占24.23%,党员的模范作用,不但带动了全体指战员,
而且直接教育与影响了学员,同时那些工农出身的干部,熟悉劳动习惯了艰苦生活,不怕脏
不怕累,又能把所掌握的技能教给学员。区队长梁日柱参军前是瓦工、警卫连班长贾玉琛是
木工,战士杨德芳是抹灰工,尹成林是油漆玻璃工,都在建场劳动中与学员互帮互学,共同
劳动。在劳动的热潮中,一些曾有专长技术的学员,如架子工、木工、电工、锻工和会编筐
搓绳的自告奋勇向前,他们也带上新徒弟大干建场劳动了。一次在学习总结会上,有的学员
谈他自身的转变:“我过去是未干过活的,但是看见一起到解放团的人,都积极起来了,自
己原先是一筹莫展,别无良策,我活下来就是拣条命了,虎落平原人家都能干,我也得干。
木头得一起抬起来,我那一头能不抬起来吗?自动也得干,不自动也得干,何苦不自动呢?
”在解放团的大熔炉里,全团绝大多数学员理解到劳动是为了改造自己教育自己,要向解放
军那样积极地参加祖国经济建设。
(三)教育学员在建场劳动中争取立功,争取转变政治身份,早日成为农场的职工
“变解放团为农场,变学员为场员”。这是当时提出的口号。学员开展“记功运动”,
以记功为基础争取转变政治身份。在工地、地头有宣传台、黑板报、光荣榜等,处处宣传建
场光荣、记功光荣,转变政治身份光荣。每当学员个人成绩突出的都及时采取不同形式的鼓
励。许多学员上了光荣榜、越干越有干劲,转变政治身份的信心更足。学员张松奎在割草时
,来了一股野火,火借风势,迅猛地向40万捆大羊草垛扑来。张松奎脱下衣服打火,草垛仍
有被火烧的危险,在这紧要关头,他趴在地上边滚边打,不顾身上烧烫多处。后来,众多的
学员赶到聚集灭火,终于保住了大草垛。团党委表彰了张松奎,给予他提前转变政治身份。
1951年3月19日开始,有63名学员转变了政治身份。
学员们看到全团大会上,团领导在军乐声中给转变政治身份的人戴上光荣花,从此是人
民的一员了,有的流下了眼泪,“欢迎回到人民的行列”“欢迎更多的学员回到人民的行列
”。这火一般的热烈场面,有先例可鉴。学员们白天劳动争取,夜晚梦寐以求,也有的难过
地哭了!在一个铺睡觉的区队长说:“说梦话都在喊转变政治身份。”学员们发自内心的毅力
,付诸于行动是巨大的,在向大自然搏斗的同时改造自己义无返顾。截止1952年5月,解放团
转为农场时共有7批计3200名学员,转变了政治身份。
(四)解放一团是改造思想的大学校,是培养人才、干部的大学校
为适应转为农场企业管理的需要,曾遣返一部分学员回原籍,他们临走时,许多人不愿
离开宝泉岭,与中队长区队长挥泪而别。有些人表示回家后看看再回到农场。
从1951年就开始,选送学员到佳市农校和哈尔滨市王岗农业机械化学校培训各专业人员
计128名。农场成立拖拉机队又培训250名学员为拖拉机手、康拜因手、修理工等。转场后凡
是有驾驶汽车、电工、财会、农业、畜牧、基建、医务专长的学员,根据工作的需要绝大部
分都安排到专业的岗位。
从1953年以后,原转变政治身份的学员,有些人担任管理工作,受到同志们的关怀,以
场为家工作积极。有的开始和原解放团的工作人员结成亲属联姻。有些因工作需要去支援后
建农场工作,到1987年末留在宝泉岭的仅有339名了。那些50年代和以后离场的,还有时来信
询问宝泉岭的情况,称宝泉岭是第二故乡。也有的来场探亲,他们说在解放团经过学习教育
,回家后知道了很多道理,到底是少犯错误。物换星移,时序变迁,这些同志现今已多是60
岁上下了,已成为生产骨干,有些当了农艺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和享有中初级技术职称
的待遇;有的在垦区管局和其他农场工作;有的成为共产党员,县人大代表;有的出席省一
级专业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根据党的统战政策,给原起
义投诚人员152人落实了政策。当年解放团学员的后代,许多人正在继承父辈的事业发挥其才
智;有的在农垦事业上担负起重任;有些子弟正受高等教育,将成为新秀。这是党的政策发
挥了威力,是党挽救了一批人,改造了一批人,又培养了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