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农建师虎林团
忆农建师虎林团
作者:宁长礼
1966年1月,东北局决定从沈阳军区所属部队中转业10769名官兵,到黑龙江省所属29个
边境农、牧、渔场插队,组建成了黑龙江省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和第二师,共辖9个
团、24个营和94个生产连队,担负起屯垦戍边的伟大光荣任务。
“六六·三”万余名转业官兵北上
1966年3月(人们习惯称它“六六·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万名转业官兵,把个
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怀着“永远心向党,奔赴北大荒”的坚定意
志与豪迈心情,告别了依依不舍的军营、战友和故乡,乘坐一列列向北大荒奔驰的军列,分
别到达了黑龙江省各自所进驻的屯垦戍边岗位。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所属步兵第115
师、步兵第116师和步兵第117师的1088名转业官兵,所组建的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虎林团
,在该团副团长张玉林、团政治处主任宁长礼率领下,乘军列于1966年3月下旬从辽南所在部
队驻地出发,到达了祖国北疆东北农垦总局虎林分局和所属有关国营农场,受到了分局、农
场领导和广大农垦干部职工的热烈欢迎、接待和安置。该团一营一连、三连,二营五连、六
连,三营七连、八连和团直指挥连,分别进驻在和平农场、八五八农场、八五六农场和云山
农场,团部设在虎林农垦分局。
对兵团实行党政军统一领导
生产建设兵团从组建到发展,有一条成功经验,就是东北农垦总局党委对生产建设兵团
屯垦戍边总体全面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又同黑龙江省军区对人民武装力量实行系统领导相结
合的领导体制,从而为生产建设兵团坚持亦农亦兵完成屯垦戍边光荣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
政治领导和组织保证。这集中体现在:一是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任务总体上由东北
农垦总局党委统一领导,具体执行屯垦任务则以东北农垦总局党委领导为主,黑龙江省军区
领导为辅。具体执行戍边任务则以黑龙江省军区领导为主,东北农垦总局党委领导为辅。从
而从党政军组织领导上保证了生产建设兵团在各种情况下屯垦戍边任务的圆满完成。二是东
北农垦总局各级党组织,分别吸收生产建设兵团团营两级党员领导干部为各农垦分局党组和
有关国营农场党委的成员,并各任以行政领导职务。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虎林团党委书记
、政委周元勋,团党委委员、副团长张玉林和团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宁长礼,都被吸收为
虎林农垦分局党组成员,总局党委并任命周元勋为虎林农垦分局党组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
任命宁长礼为虎林农垦分局政治部副主任;虎林团党委委员、一营党委书记、副营长张玉林
被吸收为和平农场党委委员,并被任命为该场副场长;虎林团党委委员、二营党委书记、政
教王祥被吸收为八五六农场党委委员;虎林团党委委员、三营党委书记、政教姜衍荣被吸收
为八五八农场党委委员,并被任命为该场党委副书记。从而在党委统一领导和行政领导分工
负责之下,保证了虎林团各项重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三是兵团各团、营、连始终保持着独
立建制,始终在团营党委和连队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屯垦戍边各项工作,从而不断增强了广
大干部战士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使生产建设兵团真正成为一支屯垦戍边、亦农亦兵、建设边
疆、保卫边疆、不穿军装的人民子弟兵队伍。
兵团创造屯垦戍边光辉业绩
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从1966年3月组建,1968年12 月合编到沈阳军区黑龙江省生产建
设兵团,共经历近三年的光辉战斗历程。这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三年,是正值那场史无前例的
文化大革命大动乱中前三年。在这令人难忘的三年中,生产建设兵团广大干部战士在东北农
垦总局各级党组织和省军区的领导下,以艰苦奋斗、屯垦戍边为荣,以贪图享乐、个人主义
为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战天斗地、克服万难、英勇地闯过了人生苦乐关。
特别是坚持了以毛主席的一贯建党思想和建军原则为指导,坚持党性、反对派性、坚持稳定
、反对动乱、坚持农业生产,反对“停产闹革命”,坚持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因而
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队伍既没有乱、也没有垮、更没有散,圆满地完成了屯垦戍边伟大光
荣任务,取得了垦区边防建设和兵团自身建设的双丰收。
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这支屯垦戍边、亦农亦兵、不穿军装的人民子弟兵队伍,始终
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黑龙江垦区生产建设中成为一支发展生产、多打粮食的农垦生
力军。这支农垦生力军耕地不足就动手开荒造田,不懂农业生产技术就“拜师学艺”、开展
技术练兵,遇到自然灾害就战天斗地抗灾夺丰收,农业生产连年取得了丰硕成果。黑龙江省
生产建设兵团虎林团共七个生产连队,在当年生产条件较差情况下,每年播种6万亩粮豆,年
产粮豆1500万斤。三年总计生产粮豆4500万斤、人均生产粮豆44000斤,为黑龙江垦区发展农
业生产、建设国家商品粮基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这支屯垦戍边、亦农亦兵、不穿军装的人民子弟兵队伍,始终
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黑龙江垦区边防建设中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基干民
兵师。如虎林团实行劳武结合,坚持对广大生产建设兵团干部战士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不
断提高对屯垦戍边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普遍树立了建设边疆不忘保卫边疆的思想;坚持以
团、营、连、排、班军事组织形式投入农业生产和时刻保卫边疆,培养“三八”作风;坚持
出早操、晚点名和请销假等连队管理制度,使生产连队一直保持着应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黑龙江垦区巩固边防、储备兵员、准备参战做出了贡献。
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虎林团的团职、营职和连职干部当年来垦区时共有36名,除有3名
去世和3名返城外,今天,仍有30名扎根于黑龙江垦区,扎根边疆率达到90%。该团当年来垦
区时,只有1名正团级领导干部、2名副团级领导干部和3名营级干部,而30多年来,先后被上
级任命的有3名正处级领导干部、5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和12名科级干部,分别比当年上述三级
干部各提高了3倍、2.5倍和4倍。原3名党员团级领导干部离休后,均经黑龙江省委批准享受
副厅级待遇。大多数兵团战士也都在黑龙江垦区扎了根,其中许多人都先后担任了生产队队
长、党支部书记和工作骨干。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这所育人大学校,为黑龙江垦区育人成
才、发扬和丰富“北大荒精神”,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农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忆32年来,黑龙江垦区广大干部职工对1966年3月从沈阳军区转业来黑龙江垦区的万名
官兵,都共同而亲切地称呼为“六六·三”。这是对这批万名转业官兵所表达的无限深情厚
意、给予充分肯定和授予最高奖赏。当前,这批万名转业官兵中许多人还工作在垦区各条战
线上,一些人离休退休也还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们决心同黑龙江垦区广大干部职工一起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沿着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前进,保持光荣,发扬光荣,为建
设黑龙江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垦区而继续奋斗。
(作者:原虎林团政治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