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大事记
作者:(付井泉 辑)
解放团
宝泉岭农场(解放一团)
1949.12.28
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组成5人小组,到嫩江、合江地区踏察场址。
1950.4.5
解放一团先头部队200多人,由驻地鞍山市启程,向宝泉岭进发。
1950.4.15
部队到达宝泉岭,开始了建场劳动。7月,后续部队到达宝泉岭。
1950.5.1
打出了第一眼井,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这眼井被命名为“五一井”。
1950.8.6
在烟筒山下,用苏联的7台纳齐火油拖拉机开荒。副团长莫余生在开犁典礼仪式上剪彩。
1950.秋
第一次收获马铃薯、白菜、萝卜等10种菜类作物1000多吨,保证了全团人员的蔬菜供应。
1951.5.4
根据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的命令,抽调原组教科科长王奈庆、农经科科长曲冠华、大队
长刘千萍、政教吴达三等排以上干部23名,班以下工作人员30名,场员、学员5名,计58 名
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5.1
取消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的番号,正式命名为国营宝泉岭机械农场。供给制改为薪
金制,部队干部、战士改为农场干部、职工。学员经过教育、改造被批准转变政治身份、成
为农场职工。
1954.5
铁道兵司令员王震等来宝泉岭机械农场视察。
1954.
著名作曲家郑律成等来农场体验生活。郑律成、赵行道、金帆创作了《宝泉岭之歌》歌曲。
1955.7.16
宝泉岭机械农场改名为宝泉岭农场。
1958.2
国务院授予宝泉岭农场二分场和二分场七队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1958.4
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38军、40军、46军、重庆步校等2231名官兵转业来到农场。其中
军官1423人,士兵808人,使全场职工增加一倍。
铁力农场(解放二团)
1949.春
由解放二团组建铁力荣军农场,有荣军千余人,高于一任团长,张再民任政委。下设四
个农业生产队、有拖拉机六台。(见铁力农场史)
1952.2.
遵照东北军区指示,将场的伤残军人大部复员回乡,轻伤体壮的青年军人转入学校读书
,主要干部调其他农场工作,农场做了移交。(见铁力农场史)
1953.3
在铁力荣军农场的基地上,组建了国营铁力机械农场,隶属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见铁力
农场史)。
曙光农场(解放三团)
1948.8.6
合江省政府在桦南县境内的大洼屯建立农场,场名桦南机械农场。
1949.5.11
合江省、松江省合并为松江省,桦南农场隶属于松江省,称为“松江省桦南机械农场”。
1949.9.17
解放二团由辽宁省西安县(现吉林省辽源市)开赴黑龙江省桦南县建设农场,团部设在孟
家岗,将这一天定为建场日。
1950.2.13
奉令将解放二团改编成两个解放团。香兰(第二大队)改为解放二团,孟家岗(第一大队)
改为解放三团,团部驻孟家岗,归东北军区政治部领导。
1950.4
召开全团开荒动员大会,团长向俊选号召:自己动手锹镐配合,白手起家办农场。
1950.8
孟家岗制油厂建成投产。
1950.10.31
召开宣判大会,对组织暴动犯原国民党中校副团长何泽群处以死刑,就地枪决,判处同
犯陈学杰徒刑五年。
1951.3.30
召开庆贺学员(解放人员)转变政治身份大会,第一批转变303名。
1951.5
在孟家岗建成一座烧红砖的马蹄窑,于1954年交给地方。
1952.2
在孟家岗建成石磨面粉加工厂一座。
1952.3.26
解放三团改为国营农场孟家岗机械农场,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公营农场管理局。
1952.3
向俊选团长等100多人调往九三农场,申益程为孟家岗农场场长兼总支书记。
1952.12月下旬
以场长申益程为代表与桦南农场代表协商并场。
1953.1.1
两场合并后,正式启用“松江省国营曙光机械农场”新名,场部设在孟家岗,场长张元
山,副场长申益程、刘岑。
1954.1
场部由孟家岗迁到半截河子,交出孟家岗地区的全部房舍和两个队的耕地2.59万亩。
1954.12.7
省农村工作部推广曙光农场生产队搞经济核算经验。
1955.11.1
C—6康拜因改装双刀片收割大豆成功,割茬降低到1公分。
1955.11.6
在八虎力建立果园,由宝泉岭引进沙果树苗1500株、梨500株。
1958.4.19
中国人民解放军849名转业官兵来场。
红星农场(青年干部教导一团)
1950.10.5
第四野战军某部因赴战勤任务,将其在东、西火犁播种的大豆等作物45000亩转交由二龙
山农场来的东北军区政治部青年干部教导一团三大队400余人接办,大队长刘喜文,教导员王
世玉。
1951.7.21
青年干部教导一团派参谋长兼四大队教导员张庆海来东、西火犁筹建国营农场,8月1日
宣布红星农场成立,场名“红星农场”。
1952.3
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命名红星农场为国营红星机械农场,任命张庆海为第一任场长。由
军垦转为企业化经营。
1952.3.18
红星农场《红星报》创刊,为东北垦区早期的农垦报之一,至1956年停刊,共出260期,
编辑杨树宣。
1952.5
经中央军委批准,青干团指战员集体转业,改供给制为工薪制。青干团学员被批准转变
身份,成为国营农场职工。
1953.1
经东北国营农场场长会议决定,省公营赵光机械农场与国营红星机械农场合并,仍名国
营红星机械农场。张庆海为场长。
1954
研制成“红星2.4钉齿耙”,在没有化学除草剂的年代,红星2.4钉齿耙对中耕作物大面
积机械作业除草发挥了重大作用。1960年农业部加以推广,并摄制成科教片。
1955.12
首次盈利105000元。
1956.4.28
山东支边青年赵金榜等56人来场工作。
1956.5.10
望奎县青年赵文礼等110人来场工作。
1957.7
朱万成装配成功40千瓦座机发电,是本场用电的开端。
二龙山农场(青年干部教导一团)
1949.9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青年干部教导第一团,奉命开垦荒原从事农业生产。副
政委麻继光带领测绘、后勤、农业和行政人员到德都县二龙山屯踏荒验点。
1950.1
董振东奉命由吉林军区调任东北军区政治部青年干部教导一团团长。
1950.3.20
东北军区政治部青年干部教导一团发布44号命令,决定3月20日为建场纪念日。
1950.10
团部由北安迁到二龙山屯,北安设办事处(庆华工具厂附近)。
1951.2.22
中共青干一团委员会召开建场后第一次党代会。这届委员有房定辰、张一波等9人。东北
军区政治部荣军管理委员会主任刘培植参加会议。
1951.6月下旬
团长董振东奉命赴朝参战,副团长张一波提升团长。
1951.12.21
发电车间竣工发电。
1952.5.1
东北军区政治部青年干部教导一团奉命就地集体转业,农场定名为“国营二龙山机械农
场”,场长王占元。房定辰、张一波调省农管局工作。
1952.9.15
榨油厂建成。
1953.8.5
上级中国人民解放军4个团来场帮助抢收小麦。
1954.8.15
成立子弟小学校。
1958.4
扩建面粉厂,建四层楼房。面积1080平方米,日产面粉40吨。
1958.4.23
王如心等139名转业官兵来场。
荣军
1949.4.1
齐齐哈尔荣校驻镇来县东屏镇分校,在五棵树试办农场,定名“东屏荣军农场”。
1949.10.10
松江省鹤立河荣誉军人农场,经过短期筹备正式成立。是日,962名荣病军人云集鹤立荣
校,参加建场庆祝大会。会议由场长李文奎、副场长刘冲主持。
1949.10
黑龙江省荣军管理处决定:将东屏农场迁到嫩江县伊拉哈向阳堡东沟处(现荣军农场十一
队)重新创建,易名“伊拉哈荣军农场”。是月,东屏农场70余人首批来到伊拉哈支起帐篷,
搭起草棚,开始创建农场。双重领导(见荣军农场史沿革)。
1950.1.23
为解决建房、修农具的材料,47名伊拉哈荣军农场的荣军组成采伐队,赴哈巴拉山及小
兴安岭为林业部门伐木,运输,获得2000立方米木材的劳动报酬。
1950.2
黑龙江省荣管处拨给伊拉哈荣军农场苏式纳奇拖拉机10台。
1950.4.17
伊拉哈荣军农场在马家窝棚(现九三局)召开垦荒誓师动员大会,省荣管处处长王伟炎、
场长郝光浓分别作了动员报告,大会结束后,10台拖拉机拖着垦荒农具立即投入开荒生产。
1950.秋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来场拍摄记录片《荣军农场》,片中着重介绍了农场风貌和荣军们
战天斗地的艰苦生活。影片拍成后赴朝鲜慰问前线作战的指战员,受到了全体指战员的好评。
1951.冬
伊拉哈荣军农场26名荣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重返前线。
1952.秋
伊拉哈荣军农场场部建成40千瓦发电厂,解决了农场的生活照明、面粉加工、油料、木
材加工等问题。
1953.2.1
伊拉哈荣军农场与九三农场合并为“国营九三荣军机械农场”,原荣军农场二、三、四
分场划为九三荣军农场第五作业区(即现荣军农场前身)。
1953.秋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蒋先德等来九三荣军农场五区拍摄反映荣誉军人在
农场生产生活的纪录片《九三荣军农场》。
1955.2.25
启用“中共汤原县伏尔基河荣军机械农场总支委员会”印章。原“中共鹤立河荣军农场
总支委员会”印章即日作废。
1955.6月下旬
九三荣军农场五区建起第一所小学校。
1956.5.5
山东支边青年14人来九三荣军农场五分场(第五作业区于4月3日改称五分场)参加建设。
1956.9.25
一夜之间雪厚达50—60厘米,将九三荣军农场五分场麦收的2000亩大豆捂在雪里。次日
分场组织人力从雪里抢收。
1958.4.11
经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批准,九三荣军五分场改为荣军农场。
农建师
六团(二九一农场)
1954.9.18
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奉中央军委命令,由山东集体转业来到黑龙江省,建立二九○
、二九一、铁力军垦农场。该师六团于1954年9月18日赴密山县筹建农场。
1954.12.28
六团运木队在虎林县二道山头的工棚失火,23名战士不幸殉难,安葬在虎林县建国林烈
士陵园。
1955.6.13
农建二师六团移到集贤县福山地区,团司政后机关设在集贤镇。
1955.9
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发文,命名农建二师六团所创建的农场为“国营二九一农场”。林文
章任场长、张积文任党委书记。
1955.11
经二九一农场职工努力,盖草房18448平方米,修路8里,开荒23800.5亩。
1956.2.18
中国共产党二九一农场首届代表大会在集贤县集贤镇召开。
1956.4.24
二九一农场职工郑建顺出席全国农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1956.6
二九一农场的135马力/84千瓦柴油发电机自行发电。
1957.7.23
中午12点半左右,二九一农场一队5号地1000亩小麦被雹子砸平。
1957.
是年二九一农场调出干部、工人680余人。
五团(二九○农场)
1955.5.24
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第五团副团长娄锡钧率领勘察队,进入富锦县绥东乡踏
察荒原。
1955.11.21
经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厅批准,农建二师五团以原部队番号二九○团命名为“国营二九○
农场”。娄锡钧任场长,刘洪书任党委书记。
1956.3.10
二九○农场第一次党代会在富锦县公安礼堂召开。
1956.4
二九○农场职工王法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进北京参加群英会。
1956.6
二九○农场修理厂发电间投产,为总场地区供电。总场建立50门电话总机,一、二、三
分场电话线路架设完工并通话。
1956.11
本年,二九○农场开荒126388亩,种植56761亩,粮豆总产308万公斤。
1957.秋
二九○农场建立有线广播站,开始向全场播音。
1957.11
二九○农场面粉加工厂建成投产,建筑面积510平方米,职工医院建成开诊,建筑面积5
10平方米。
1957.6
二九○农场第一所小学成立,学生118名,副场长姜学奎兼任校长,许景业任副校长。
四团(铁力农场)
1955.10.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四团从宝清迁场抵铁力县。
1955.10.21
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通知农建师四团与国营铁力机械农场并场,名为“十一”农场。王秀
乾任场长,董彬任党委书记。
1955.12.12
“十一”农场第一届机务学员训练班开学典礼。
1956.6.18
“十一”农场通三站、二站、广原、王杨的四条电话线架设完通话。有线广播站建成并
开始播音。
1956.9.12
省农场管理厅批准庆安县劳改农场交“十一”农场经营。
1956.12.12
“十一”农场三分场扩建的粮米加工厂完工投产,加工项目有水稻、玉米、谷子等。
1957.1.28
“十一”农场郝民田等11名同志参加省国营农(牧)场文艺会演获总分第二名。
1957.11.16
“十一”农场从吉林省延边县购进朝鲜牛208头。
1957.12.30
“十一”农场望山大桥(木)建成通车。
1958.1.1
根据省农场管理厅“关于在农场群地区重新规化场型和设置地区办事处”的指示精神,
“十一”农场改为“铁力地区农场办事处”,下设四个独立场。即:欧根河农场、望山农场
、“十月一”农场、茂林农场。
铁道兵
1954.6月至10月
王震到伊春地区铁道兵五师驻地视察,动员副师长余友清在北大荒创建农场,指出:先
打头阵,以后要大发展,要母鸡下蛋。6月5日,王震向指战员作开发北大荒的动员报告。9月
余友清率先遣人员踏查荒原,定点虎林,10月14日,铁道兵八五○部队20000多人(包括劳改
支队)从伊春出发,进驻虎林,建立了铁道兵的第一个农场——八五○农场,翌年元旦,农场
在县政府召开成立大会。
1955.8.14
王震向中央军委、毛主席并彭德怀提出《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建议以铁道兵
复转官兵为主,在黑龙江省的密山、虎林、饶河三县境内建设军垦农场。毛主席圈阅,并指
出:刘、朱、周、陈、小平,阅退彭。彭德怀批示:可以先小搞试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
扩大一些。翌年,国家拨出铁道兵工程费1.3亿元,作为开发北大荒的资金,铁道兵各师动员
复转官兵1.7万余人进军北大荒。
1956.6.6
经国务院批准,在黑龙江密山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农垦局(1959年改为牡丹江农垦
局),为中央农垦局直属垦区。局长王景坤,副局长霍大儒、何俊选等。同年9月,成立铁道
兵农垦局临时党委,书记王景坤,副书记霍大儒。
1956.6.29—7月
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的官兵,共17400多人先后从南方转业来到北大
荒。
1956.6.25
王震在密山主持了铁道兵农垦局会议。会议提出农场的建设方针和任务,即全面规划,
分区布点,边生产、边建设、边搞水利工程,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发展,争取3年内完
成1000万亩开荒总任务。
1956.9.27
铁道兵农垦局临时党委第一次会议决定:由八五二农场划出八五○六大队,八五一一大
队和机耕大队组建八五○三农场,王云仙任副场长。
1957.5
王震带领农垦部部分干部到密山铁道兵农垦局视察,研究开发该地区的规划工作。
1957.9.17
农垦部勘测设计院密山分院在密山县裴德镇成立,归铁道兵农垦局管理。这是垦区第一
个勘测设计机构。陈林任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
1958.3月末
铁道兵农垦局成立铁路建设指挥部,组织千人筑路队修筑铁路。7月25日,密山至虎林的
铁路通车,长101公里。12 月28日,虎林至迎春线竣工。
1958.4
“八一”电影制片厂来铁道兵农垦局所属农场拍摄大型彩色记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
1958.7.31
铁道兵农垦局继1957年的“反右”斗争之后,又开展了第二次“整风反右”斗争。但是
,中央及时纠正这种现象。
1958.8.1
铁道兵农垦局党委机关报《农垦报》创刊。王震题写了报名。
1958.9.25—10.4
中共黑龙江省铁道兵农垦局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密山召开,出席代表300人。王震在会上作
了《向着伟大的目标——共产主义前进》的报告。
1958冬
铁道兵农垦局承担首都十大建筑所需部分木材采伐任务,组织八五○、八五一、八五二
、八五三、八五四、八五六等农场千人到完达山炮手营伐木。
1959.11.4
铁道兵农垦局正式改为牡丹江农垦局。
1958年转业官兵
1958.3.8—26
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有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工
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1958年计划和预算第二本账的意见》等37个文件。3月20 日,通
过《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4月8日政治局会议批准。文件指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
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
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情况下,应实行军垦。”
1958.3.23
《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为10万转业官兵壮行的诗《向地球开战》。
1958.3
中央警卫团文工队员20人被批准转业来北大荒。行前,毛泽东、朱德分别送给每个即将
起程的文工队员亲笔题名照片。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是
好事。你们去北大荒肯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
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58.3月—5月
近10万名转业军官分批从祖国各地进军北大荒。其中近6万名充实到铁道兵农垦局;1.7
万名分配到合江农垦局;4500多名分配到省农场管理厅所属农场。
1958.4.10
农垦部合江农垦局成立。王震兼任局长,黄家景、杨干英任副局长。5月,成立中共合江
农垦局党组,王震兼任党组书记。
1958.4.12
王震在密山广场万人大会上,向转业官兵作了题为《向捍卫祖国与建设祖国的战士致敬
》的讲话。
1958.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派慰问团来垦区,分赴各农场慰问转业官兵。
1958.5.7
《人民日报》发表了徐先国的诗歌《永不放下枪》,这首诗表达了10万转业官兵的心声
。5月26日《人民日报》又刊登了王震写给徐先国的一封信《千万人的心声》,是老一辈革命
家对10万转业官兵的鼓励赞赏。
1959.8.4
国务院批转内务部、农垦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1959年军队干部退出现役
转业地方工作和1958年下放密山、合江农垦局劳动锻炼的军队转业干部调出分配工作问题的
报告》。对当时仍在合江、铁道兵农垦局所属农场劳动锻炼的1万名转业军官,除2000名左右
需要照顾家庭回原籍省、市分配工作以外,其余8000名左右分配到黑龙江、吉林两省和新疆
、内蒙、宁夏自治区工作。
1958.8.29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决
定在五年内从内地动员570 万青年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开发和建设工作。其中从山东
去东北三省的有80万人。翌年5月至10月,5万名山东支边青年分配到铁道兵农垦局和合江农
垦局所属农场。
1958.8
农垦部决定,在黑龙江省密山农业学校的基础上,创办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王震兼校
长。首批学员从转业官兵中选调。
1958.11.12
垦区第一座大型水库——云山水库竣工。
1959.1.15
农垦部沈阳拖拉机配件厂从沈阳迁至虎林县迎春镇,改名迎春机械厂。
1959.9.27
毛泽东亲笔给中央警卫文工队队员李艾复信:“祝贺你的进步。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
1959.10
全国群英会在北京召开。八五三、八五八农场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奖旗。出席会议的还有
郝焕文、杨国顺等。
1960.6.18
牡丹江垦区抽调组织10个总场、50个分场、250个生产队和一个职工医院的整套干部,随
带机车、物资等,支援新建的呼伦贝尔农垦局。另抽调组织1个总场、5个分场、25个生产队
的成套干部,支援新建的黑河垦区。
1961.8
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到黑龙江垦区视察,对农场的经营方针、管理体制、场队规模、生
产队的管理制度以及自家地和自给地、机务工作等问题提出了重要意见。并主持制定了《国
营农场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
1961.10
董必武副主席为八五三农场编写的散文集《雁窝岛》封面题字。
1962.11.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东北农垦总局的决定》。决定撤销牡丹江、合江两个
农垦局,在佳木斯成立东北农垦总局。总局是农垦部的直属垦区,同时受中共中央东北局和
黑龙江省委的领导。
1962.12.3
东北农垦总局在佳木斯召开工作会议。王震到会讲话。会议就总局的体制、规划、水利
、农业生产、多种经营、经济核算、贯彻党的政策以及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等问题作了部署。
1963.1.1
东北农垦总局正式成立(简称东总),下设三个分局:虎林、密山、萝北分局。11月增设
饶河分局。下辖农场36个。1962年10月8日,经中央批准,黄家景、王正林为东北农垦总局副
局长、党委副书记,刘伯增为副局长。同年12月27日,中央批准,农垦部副部长张林池兼任
东北农垦总局局长、党委书记。
“六六·三”部队
1966.1.15
谭震林副总理对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问题做出指示,省军区的司令部就是兵团的司
令部,东北农垦总局可搞一个师,形式插场插队。
1966.1.15
东北农垦总局向农垦部并国务院农林办呈报告:今春将有6000多名复转官兵来垦区,组
建52个生产连队,望能解决所需生产工具。
1966.3
省委工作会议决定,分配给黑河农垦局4000名解放军转业官兵。《北安农垦志》7页。
1966.3
沈阳军区6236名复转军人陆续来到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组建52个连队。
1966.4.18—22
东北农垦总局召开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作出《东北农垦总局关于生
产建设兵团新建连队有关生活待遇若干问题的规定》[(66)东垦总办字102号]。
1966.5.18—7.2
省慰问工作团在省政协副主席于天放率领下,一行92人慰问了合江地区的生产建设兵团
56个连队(含抚远渔场4个连队)。
1966.5
副省长李延禄率省慰问团到黑河农建一师慰问转业官兵。
1966.9.7
东北农垦总局委员会下发了[66]76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学习毛主席著作;发挥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抓紧营房建设;今后
要广泛交流经验。
1966.12.14
省委批示,将黑河农垦局所属各农场及嘉荫农场(省农垦厅直属农场)改建成为一个生产
建设师,名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黑河农建师。实行局师合一、场团合一、队连合一。黑河
地委书记兼农建师第一政委,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农建师副师长,专职师长周全友。党政工作
由黑河地委和专署领导。军事训练、军事指挥由省军区负责。
1967.10.8—11.1
东北农垦总局接管委员会和合江军分区联合召开生产建设兵团合江地区首届政治工作会
议,有202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1968.6.18
由毛主席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批准黑龙江省革委和省军
区《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将农垦部所属东北农垦总局所辖农场
与省农垦厅所属大部分农场以及黑河农建一师、合江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
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30日,省革委、省军区在哈尔滨市宣布兵团成立
。兵团共接收农牧场93个,合编五个师,辖58个团,176个营、1300个连队,职工25.5万人,
耕地面积1280万亩。
生产建设兵团
1968.春
由富锦县二龙山镇通往抚远县的国防公路——二抚公路开始修筑,长235公里,在建三江
境内路段185公里,1970年竣工。
1968.6.30
省革委、省军区在哈尔滨市召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连以上干部代表大会,宣布兵团正
式成立。
1968.9.12
勤得利农场渔工陈庭华在乌苏里江主航道我侧捕鱼,与入侵的苏炮艇消防艇发生冲突,
用斧子砍下了对方的高压水龙头。1969年8月26日,兵团为陈庭华记一等功。
1968.11.17—24日
省革委同意兵团开发抚远荒原。兵团副司令员刘竹轩,参谋长张忠智一行七人去抚远地
区踏察兵团六师各团建立位置,这些团的名称是:反修、东风、二道河、前进、东方红、前
哨、五七、向阳、石头山、红卫、青龙山共11个团。分别由二、三、四师负责包建。12月下
旬,组成兵团抚远地区第一领导小组。由友谊农场包建东方红团,后改57团。由二师抽所属
各团900多人组建前进团,1970年改60团,1977年改前进农场。由四师虎林片各团组织红卫团
;四师密山片各团组建青龙山团。
1968.12.23
兵团办公会议决定:取消月薪日计工资,一律实行月工资制。
1968.12.23
兵团表示欢迎各地城市知识青年来兵团。当年达三万人。此决定作出后,1969年全国各
地城市知青来兵团18万人。
1968年
本年,垦区农业丰收。粮豆总产达33.6亿斤,单产达204 斤,大豆总产7.6亿斤,亩产1
63斤,创历史最高纪录。39个农场有34个农场盈利,共计盈利5242万元。
1968年
本年,兵团现役干部近3000人调入垦区,安排在农场以上的领导机关。原东北农垦总局
、省农垦厅所属的干部中有7000名干部,或以“执行修正主义办场路线”、“走资本主义道
路”,或以所谓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历史问题、被“下放”,受排斥,挨批判。此情况一
直延续到1971年夏天。
1969.1.26
兵团驻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宣传队给兵团报告,并经兵团同意:“撤销总局科研所,将
大部分技术人员放到生产第一线接受再教育。”后又决定撤销八一农垦大学。
1969.2.5
兵团召开生产财务会议,提出:“把农场这一套反革命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管理体制
、经营方式和规章制度彻底砸烂”。
1969.2.21
省革委生产委员会与兵团联席会决定:把兵团所属范围内商业供应部门移交兵团管理。
1969.2
兵团组建第六师,报沈阳军区。7月2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8月19日,兵团发布
命令,正式组建第六师。所属原三师的23、24、25、27团,新建六团:东方红(57团),向阳
(58团),青龙山(59团),前进(60团),红卫(62团),57团(61 团)。
1969.3.31
四师某团九连安风清等七名同志英勇扑灭草原荒火,兵团党委给以立一等功,号召学习。
1969.4
清理边境,从饶河、兴凯湖、八五九农场等内迁干部、职工和家属。
1969.6.21
五师某团41连饲养千多只新培养的东北细毛羊,创造了羔羊成活率99.8%的高纪录。
1969.7—8月
原东北农垦总局机关干部经过一年“学习班”之后,全部迁出佳木斯,分别下放兵团所
属各师、团。
1969.9月下旬
兵团组织各师去海南岛进行玉米种子繁殖,三师播种面积278.7亩,四师26亩,五师58.
7亩,共363.4亩。
1969.10.10—12.25
五师组织查哈阳水利工程大会战,共二万人参加,完成土方量2886700立方米,构造物工
程270座。
1969年
本年,自然灾害严重,麦收期间降雨量大,造成机械下不了地,被迫人工挥镰收割,损
失较大,平均亩产166斤,较上年减产34斤。秋霜早,大田作物普遍受害,大豆亩产降至100
斤,较上年减产63斤。玉米亩产降至186斤,较上年减产143 斤。
1970.2.3
沈阳军区副政委李少元到兵团五师、四十五团(鹤山农场)、四十六团(跃进农场)视察。
1970.2.15—19日
兵团在十八团(友谊农场)召开科研大会。副司令员颜文斌到会讲话。决定恢复科研制度
,师建立科研所,团建立科研站,连建科研班。
1970.5
兵团党委决定建设跃进山钢铁厂,先建高炉,当年生产生铁1800吨。
1970.5.27
兵团党委召开一届三次(扩大)会议,提出批判关于加强国营农场经营管理的《五条》《
十六条》。认为:“要把农场的反革命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管理体制、经营方式、规章制
度等等彻底砸烂,才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
1970.5
五师五十三团(红五月农场)十一连值勤排长冯百兴(哈市知青)在扑灭火灾中光荣牺牲。
五师党委作出学习冯百兴英雄事迹的决定。6月27日组成冯百兴英雄事迹报告团,赴哈市作报
告。听众11万人次。
1970年
本年,兵团自上而下开展“两忆三查”运动,忆苦思甜,忆苦思权,查对革命战争的态
度、阶级斗争的观念、常备不懈和敢打必胜的思想。
1971.1.10
征得大庆油田革委会同意,兵团在林源地区建设一座年处理原油40万吨的炼油厂。
1971.5.4
兵团根据全国兵团会议和财政、银行座谈会议精神,从1971年起对兵团实行“定收定支
,保证收入上缴,支出分期拨付,收支包干,超收和支出结余留用,以丰补欠,一年一定”
的财政包干办法。6月1日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批转了这一报
1971.5
五十一团(荣军农场)筹建毛毯厂,7月投产。
1971.8.28
兵团强调落实干部政策,按现有编制,在兵团各级增配一、二名副连长、副政指、副营
长、副指导员、副团长、副政委、副参谋长、副主任……安排了原农场五千多名下放干部。
1972.2.25
兵团司令部颁发《兵团农业生产管理制度(试行)》。
1972.3.29
兵团司令部第一次下发《农业增产措施》技术材料。
1972.4.10
兵团决定在三师十八团(友谊农场)七营进行工资改革试点,并于4月21日制订和公布了工
资改革试行方案,取消等级工资,实行按纯收益分等积累,以大寨工分制进行分配。
1972.7
兵团东部地区粘虫大发生,这是连续第五个发生年,面积590万亩,占小麦面积54.9%。
特点是发生早,蛾蜂持续时间长,蛾量大,最多一次诱蛾2100头,一个卵块最多有卵1954 粒
。全兵团绝产面积200万亩,损失粮食一亿斤。
1972.9—12月
沈阳军区报请国务院,决定八一农垦大学复办。兵团党委成立“兵团农垦大学筹建领导
小组”。1973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农垦大学。
1972.11.24
兵团党委召开一届三次全委会,传达了会议精神,并作出决定: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
导,整顿和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限期转亏为盈。省属农场系统也根据会议精神,
制订了具体办法。
1972.年末
从1969年——本年,仅三年多时间,全省国营农场系统共接收安置了城市知识青年45万
多人,其中兵团安置31万多人,为兵团成立前职工总数的20%。
1973年春
春涝严重,播种期延长20多天,至5月底,全兵团共播1146万亩,占计划播种面积66.6%
,仍有500万亩未播。
1973.7.20
兵团党委下达“关于加强兵团种子工作的指示”,提出团实验站建立一级种子田,营建
立二级种子田,连建立三级种子田,形成以团为单位的三级良种繁殖体系。
1973.7
贯彻中央转发的《周总理对云南建设兵团四师十八团摧残迫害知青情况的批示》,兵团
开展揭发检举摧残迫害知青的事件。
1973.8.21
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将兵团交黑龙江省委领导。10月4日,沈阳军区和省革委会
在哈尔滨召开了交接会。1973.10.1
兵团石油化工厂从1971年在林源地区会战以来,到10 月1日进油,一次开车成功,正式
投入生产。该厂毛纺厂也同时投入生产。
1973.10.6
李先念副总理看了省粮食局白政同志《关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粮食生产和预计交售
情况》调查报告后,作如下批语:“这个兵团的生产情况,真有些像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
一年了。再不过问,恐怕明年要吃国家的粮食呢。我想兵团的全体指战员是不会甘心常此下
去的。”
1973.11.20—30日
兵团司令部在五十四团(克山农场)召开兵团耕作栽培会议,总结过去由于忽视科学技术
、盲目乱干给生产带来的严重恶果,提出了要尊重客观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1973.12
合江地区、饶河县、兵团派出联合工作组来五十八团(红旗岭农场)共同协议,本着既承
认历史,又尊重现实的精神,决定维持1970年合江地区渔业会议的决定,从里七里沁到驼腰
子水面仍归五十八团管辖。
1974.1.12
兵团正式公布“兵团农牧连队实行工分制试行办法”,并决定全兵团各师普遍进行工资
改革试点。试点连队由1973 年430个增加到860个,占农牧连队总数48%。
1974.1
迎春机械厂试制玉米收获机成功,填补了我国这个项目的空白。后将技术转让给赵光机
械厂批量生产。
1974.2
兵团党委经过调查,作出决议:恢复职工家庭的园田地。
1974.5.28
兵团党委向省委、省革委发出《关于1973年企业亏损的检查报告》。报告认为,李先念
副总理所批评的“问题在于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方针政策不正确,人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的。”抓住了关键,打中了要害。
1974.9.12
绿色草原农场第二次发生马传染性贫血病,共死亡处杀618匹马。
1974.9.27
浩良河化肥厂投入生产,生产合成氨、尿素。该厂早在1966年春东北农垦总局决定兴建
(年产5万吨合成氨加工成尿素8万吨)。于1970年4月20日破土动工。
1974.11.10—22日
兵团召开“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会上,兵团党委提出“为创造大寨式的团和更多
大寨式的连队而奋斗。”
1974年
本年,兵团粮豆播种2095万亩,总产30.7亿斤,是总产量最高的一年。粮豆单产189斤,
较上年增69斤。省农场管理局所属农场也获增产,粮豆总产9.49亿斤,上交3.32亿斤。
1975.1.13—20日
兵团在三师31团(曙光农场)召开科学种田会议。2月5日,兵团党委批转了这次会议的情
况报告。
1975.8
全国旋转开沟机鉴定会在18团(友谊农场)召开。
1975.9
河南省遭灾,兵团抽调机务人员前往该省支援,抗灾抢播。
1975.10.30
省委、省革委会征得沈阳军区同意,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
导》,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建议:“撤销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各
师的领导机构,与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和地区国营农场管理
局”。12月2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
1975年
本年,兵团粮豆种植面积,从1968年1230.3万亩,增加到本年的1672.6万亩,总产量由
26.68亿斤,增加到38.78亿斤,商品粮由15 04亿斤,增加到21.32亿斤。工农总产值由1968
年的4.72亿元,增加到本年的10.07亿元。
1976.1.5
兵团农业学大寨会议在佳木斯召开,参加代表912人。
1976.2.25
省国营农场总局正式成立。同时,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
理局宣布撤销。下辖11个管理局,153个农牧场,拥有土地总面积14959万亩,有耕地2900万
亩,占全省耕地面积22.3%。人口189万,职工86.5万。这是全省国营农场组织上的大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