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前言

前言



《黑龙江农垦人才名录》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了。这是垦区开发建设以来由总局党委组
织编写的第二部全面、系统、广泛记述北大荒英雄群体的人物资料书和工具书。这是一件造福
当代,有益后世的事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岁月和事业的深入发展,其历史价值将更
加显现出来。
据《山海经》记载,北大荒原本泛指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我国东北原始大荒原。岁
月更迭,沧桑巨变,北大荒的范围逐渐缩小为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一带的亘古荒原。
历史发展到今天,北大荒的概念已成为黑龙江垦区的特称了。当年,这里荆莽丛生,野兽出没,
渺无人烟。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聂绀弩在《北大荒歌》中对此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北大荒,
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苇塘……大烟炮,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颠狂……”这一
派富有传奇色彩的凄凉景象,正是北大荒当年的写照。
北大荒的垦殖,大约可以追溯到辽金乃至秦汉时期。从清王朝实行“旗丁”垦荒,到民国
政府放荒垦殖;从沙皇俄国觊觎垂涎到日本开拓团的火犁拓垦……历代统治者和侵略者均以最
后的失败而告终。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才改造了这块土地,真正成为这块黑土地的主人。它的开
发,不仅远胜长江三角洲的规模和难度,就是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美国西部的开发相比,也
毫不逊色。自1947年以来,一批批有识之士响应党的号召,离开豪华的城市,舒适的生活,舍
家求业,投身于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手挥镐,肩拉犁……经过三
代拓荒者的努力,建成了全国耕地面积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国家重要的
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北大荒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指引下,
在进行新时期伟大的二次创业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面向市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开
拓进取,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垦区现拥有3102
万亩耕地,70万职工,160万人口,104个农牧场,2000多个工商运建服企业,所辖的5.43万平
方公里土地,分布在全省12个地市、61个县(市)区。垦区现已具有粮豆年总产180亿斤上交商
品粮150亿斤的生产能力,跻身全国500家大型企业行列,位于农业企业排名之首。
  伟大的事业必然造就伟大的英雄:在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垦荒者也改造磨炼了自
己,涌现出无数町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形成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为主要内容的北大荒精神。它是垦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南泥湾精神,发扬解放军光荣传
统,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一种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品格、
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北大荒精神是垦区人民永恒的精神财富,是垦区得以凝聚,战胜困难,
走向胜利的精神能源,是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抵御腐败作风侵袭,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强
大思想武器。过去,靠这种精神,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今后建设美丽富饶的新垦区,带领
广大群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离不开这种精神。
  北大荒精神,不是个别人的个别行为,它广泛地存在于北大荒人这个英雄群体之中。《黑
龙江农垦人才名录》正是这个群体的一部英雄史诗,它以丰富翔实的内容,简洁凝练的笔触,
真实地记述了垦区开发建设半个多世纪以来,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各个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
模范人物的事迹:收录在本书的凡3236人,只是这个群体的一小部分。然而,粒沙看世界、滴
水见太阳。这一小部分人却精英荟萃,堪为北大荒英雄群体的代表,是北大荒精神的集中体现,
永远值得我们宣传和学习。我们编写这部书的宗旨,就在于通过歌颂这些代表人物的事迹,为
子孙后代树立一座形象的历史丰碑,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深入开展北大荒精神教育、弘扬革命
光荣传统,提供一部比较完备的资料和教材,更好地推动垦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垦区的两
个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