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在总局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垦区史志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努力,《黑龙江农垦地名录》由
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垦区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垦区社会科学研究的
一项重要成果。它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谨以此向垦区开发建
设50周年敬献厚礼。
《黑龙江农垦地名录》是北大荒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情资料专著,全书共收录3160多个
地名条目,计70余万字,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垦区的行政区划、聚落驻地、自然地理实体
、重要建筑设施、古遗址、纪念地等名称的位置、来源、演变、现状,以及相关的政治、经
济、物产、文化、生产生活和历史事件等,反映了以解放军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知识青年
、知识分子、地方干部为主体的北大荒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无私奉
献开发建设千古荒原的历史事实和丰功伟绩。对古代北大荒辉煌灿烂的文化,对自清代以降
,直至民国、日伪时期的垦殖史,对这片土地饱受外侵、奴役以及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起反
抗的历史均有充分的记述和反映。这是一部弘扬北大荒精神,对垦区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
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各级领导干部案头所必备。
经过几代北大荒人的艰苦开拓,昔日漠漠大荒,已被星罗棋布的新兴农垦村镇所代替,
这些众多的地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文化价值。追本溯源,考究其变迁,其命名
方式丰富多彩。有的以人名或人的活动为名;有的以侨置或生产生活方式命名;有的以部队
番号或以数字、地理方位命名;有的以语言文学转注、假借之法,或以诗文典故、神话传说
命名;有的以群团组织名称、工具名称,节日名称或民众意愿为名;有的以地形地貌或以动
植物名称为名;有的以古代氏族部落或以古代遗址为地名。垦区的地名是北大荒开发建设最
生动的记录,是北大荒精神形象化、艺术化的体现,是北大荒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人们了
解北大荒的一个窗口。研究探讨这些地名产生更替的规律,对我们研究北大荒的历史、地理
、社会以及民族学、风俗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的编纂自1995年3月开始,由各基层单位撰稿,经各分局、直属单位史志办审核,最
后由总局史志办总纂。此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由于经验不足,加之时间紧任务重,资料
基础差,难免有遗漏和差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黑龙江农垦地名录》的编纂,自始至终得到总局党委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得
到了总局机关办公室、财务处、土地局、宣传部等部门的热心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
谢!
编者
199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