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是全国机械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垦区之一。地处东经123°23′—134°32′,北纬
43°56′—50°21′之间。所属9个分局104个农牧场,2000多个工商运建服企业,分布在全
省48个市县,东抵乌苏里江,北到黑龙江,西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南同吉林省毗邻,总面
积5.77万平方公里(8658.3万亩),其中耕地3000万亩,林地1200万亩,牧地草原750万亩,水
面275万亩,可垦荒地1351.6万亩,现有固定资产60多亿元,累计向国家上交利税40多亿元,
已形成独特的农垦经济区域,通常称为黑龙江垦区。这里地形复杂,气候寒冷,自古以来地
广人稀,荒原连片,素有北大荒之称。
黑龙江垦区集中分布在东西两大平原和小兴安岭地区。东部为三江平原,即黑龙江、松
花江、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西部为松花江、嫩江冲积平原。
流经垦区的河流众多,分属于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大水系50条河流,主要有:
注入黑龙江的逊比拉河、库尔滨河、公别拉河、结烈河、鸭蛋河、莲花河、鸭绿河和浓江河
等;注入松花江的嫩江、牡丹江、汤旺河、蚂蚁河、倭肯河、阿凌达河,梧桐河、都鲁河、
安邦河和蜿蜒河等;注入乌苏里江的松阿察河、穆棱河、七虎林河、阿布沁河、挠力河和别
拉洪河等;注入嫩江的有讷谟尔河、乌裕尔河和诺敏河等。此外还有大小兴凯湖等。
垦区北部有小兴安岭山脉,向东南方向伸展,北低南高;南部有长白山系的张广才岭,
老爷岭和完达山,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
垦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冬季漫长、寒冷而干燥,夏季受
海洋暖湿气流影响,短促温热而湿润。年平均气温2.6℃—3.5℃,最高气温7月,平均19℃—
21℃,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9℃。最低气温1月,平均-15℃—-30℃,极端最低气温-48℃。
无霜期为110—145天。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为2100℃—2700℃。全年降水量为300—650
毫米。适合农作物生长。
黑龙江垦区属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壤类型有暗棕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草甸
土、水稻土、沼泽土、泛滥地土、风砂土和盐碱土等10种,土壤肥沃,耕层厚,有机质含量
高。土地面积大,地势平坦,适合机械化耕作。
垦区自然资源丰富,野生动物山林地带有虎、熊、獐、鹿、野猪、狍子、狼、狐狸等;
沼泽地区有丹顶鹤、天鹅、野鸭、鹳等。水产资源有:鲑(大马哈)、鳇、鲤、大白鱼,以及
“三花五罗”(鳊花、鳌花、鲫花、哲罗、法罗、重罗、雅罗、胡罗)等鱼类。森林总面积11
10万亩,立木总蓄积量2672立方米,其中人工林面积600余万亩,有红松、落叶松、云杉、黄
菠萝、水曲柳以及榆、杨、桦、柞等树种。野生植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等130余种名贵中草
药。矿产有煤、铁、铜、金、石油、云母、石英等。
垦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农业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水稻为主。农业机械
化程度达95%以上,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4万台,联合收割机近万台,各种汽车1.2万辆,农用
飞机21架,水泥机场49处,粮食处理中心173座,已形成年产粮豆50亿公斤的生产能力。平均
每个农业工人生产粮豆1万公斤。大豆、奶粉、甜菜糖产量均占全国同类产品量的十分之一左
右。共修建江河堤防2500多公里,开挖人工河200公里,修建水库103座,排水闸站156座。工
业生产已形成食品、原煤、黄金、机械、化工、建材、造纸等21个行业。其中有140多个工业
产品获国家、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
垦区交通运输业发达,铁路、公路、水路交通方便。广播、电视、通讯与信息传递已成
网络。有16个科研院(所),18个技术推广中心,形成了总局、管理局、农场三级科研体系;
有高等院校5所、中等专业学校6所、中小学校470所、在校学生30多万名。垦区有职工医院(
所)120多个,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71张。计划生育率达99.75%,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7‰。
垦区有38个农场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达840公里,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垦区设有中国
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军事部。垦区在从事生产建设的同时,还肩负着戌边建边的特
殊使命。
垦区共有人口156万,其中职工73万。由于部队转业、支边、移民和其他原因,垦区人口
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据统计,除台湾、西藏外,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均有人员流入垦区。
汉族为垦区人口主要成份。此外,还有36个少数民族:满、朝鲜、回、蒙古、壮、苗、赫哲
、土家、锡伯、侗、布依、鄂温克、水、高山、藏、僮、青、达斡尔、鄂伦春、柯尔克孜、
维吾尔、俄罗斯、哈萨克、白、纳西、黎、僳僳、锡尔伯、塞、瑶、京、畲、仫佬、


黑龙江垦区的开发,据史记载,可以上溯到辽金,乃至秦汉时期。但有组织的开发则是
清王朝建立之后。清初实行“旗丁”垦荒,设立“官庄”,渐次设置垦务局,司垦务之职;
民国时期,移民垦殖;日伪时移民侵略,开拓掠夺历代统治者均以失败告终,未能改变蛮荒
面貌。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我党派遣大批干部北上,会同当地政府,
自1947年起,创建了宁安、赵光等第一批国营农场,1950年成立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农建二师和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先后来到北大荒,1956年国家
成立农垦部,并在黑龙江垦区成立铁道兵农垦局,(后改为牡丹江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19
63年两局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使国营农场的数量、规模都有很大发展。而此时垦区中、
西部的农场仍归属黑龙江省农垦厅。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将东北农垦总局所属
农场和省农垦厅所属部分农场(其余农场下放地县管理)组成6个师69个团。1972年黑龙江省国
营农场管理局成立并收回下放的国营农场和劳改农场。1976年兵团撤消,与省农场管理局合
并,组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1997年改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垦区开发建设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垦区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现已变北大荒为
北大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进行二次开发,按照垦区十年规划,到本世纪末将建成50
亿公斤商品粮生产基地,50万头奶牛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外贸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