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英雄的群体 历史的丰碑(前言)

英雄的群体 历史的丰碑(前言)



作者:黑龙江农垦史志办公室
这是一部北大荒人的集体回忆录。
虽是口述笔录,却反映了这批老垦荒者用毕身经历和心血写下来的。字间凝聚着他们对
黑土地执著的爱,也凝聚着对当年开垦漠漠大荒的眷恋之情。
北大荒的垦殖,据历史记载,可以上溯到辽、金,直至秦汉时代。初具规模的开垦,则
是清王朝以后。民国年间,移民渐渐增多,并实行过雇工机械开垦。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东北
、曾以“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对北大荒进行掠夺性垦殖。但,国内外统治者都因不可克服
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对北大荒的垦殖相继以失败告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大地光
复,北大荒开拓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在党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下,黑龙
江地区各省用人力畜力试办了一批小型农场。1947年,为了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
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黑龙江地区各省又先后办起了一批公营机械农场,从此点燃了社
会主义国营农场的“星星之火”。
电影《老兵新传》止是描绘那个年代以转业军人为代表的拓荒先驱们艰苦创业、开荒建
场的动人景象。影片主人翁老战的艺术形象,正是从当年通北机械农场场长周光亚同志的事
迹中加工提炼而成的。但是,从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初期,北大荒还处在小规模、零星地开
发时期,垦荒者在机械设备陈旧短缺、又无办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一边探索,一边前进
。真正的大规模开发则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党和国家已把垦荒的注意力投向北大
荒,并多次指出:“抓国营农场,黑龙江是重点。”“抓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开发,是发展
社会主义大农业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
早年开垦南泥湾享有盛名的王震将军,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在北大荒大规模开发的历
史舞台。他坚定地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关于开发北大荒、建设黑龙江垦区的战略部署,身体力
行,多方奔波。自1954年至1956年,经中央军委同意,他以铁道兵司令员的身份,率领七个
师的转复官兵,两万人马,挺进北大荒,安营扎寨,开荒生产。短短三年,在完达山南北麓
,出现了一批以八五○农场为代表的军垦农场,并建成了第一个中央直属垦区——铁道兵农
垦局。1956年5月,国务院成立农垦部,将军荣任首任部长。
“密(山)虎(林)宝(清)铙(河),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这是
当年将军赠给垦荒战士们的一副春联,表达了他那进一步贯彻中央决策、建立并扩大机械化
农业生产基地的决心和信念。1958年3月,党中央召开了成都会议,通过《关于发展军垦农场
的意见》。王震亲自在北大荒迎接了来自祖国各地、各军兵种的10万转业官兵,并组织指挥
了这场举国瞩目的“向地球开战”的巨大战役。他在原有的北大荒农场群的基础上,扩建了
第二个中央直属垦区——合江农垦局,并兼任局长。他不满足于机械化农业生产,在布点建
场的同时,将精力投注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上,创建了北大荒第一座大学——八一农垦大学,
并兼任校长;他创建了农垦勘测设计院,并从高教部为北大荒要来了一批又一批大专毕业生
……。总之,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作为铁道兵司令员和农垦部长的王震,几乎将他
的全部心血投在开发北大荒的壮丽事业上。他的足迹踏遍了三江平原,从乌苏里江畔到小兴
安岭山麓,从黑龙江岸到兴凯湖平原,处处闪现过他的身影,流传着他的事迹。
本书收录了33篇回忆录,大部分是记载当年将军与北大荒人艰苦奋斗、开荒建场的动人
事迹。情真意切,历历在目。作者中有戎马倥偬、征尘未洗而进入农垦第一线的老红军;有
与将军并肩战斗,久经沙场的老部下;有听从党的号令,进军北大荒的复转军人;有竭诚努
力,孜孜于农垦科研、文艺事业的知识分子;也有当年蒙受不白之冤、将汗水和泪水洒向黑
土地的著名作家和诗人。他们以切身经历,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开发北大荒的艰苦场景,同时
也形象地反映了将军与北大荒人之间的战斗情谊。
基于上述原因,本书冠以《将军与北大荒人》的书名。为了体现人物和事件的延续性,
少数几篇则是反映80年代和1990年王震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两次来黑龙江垦
区慰问,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他继续关怀和扶持垦区开发的文章。由于本书编纂时间仓促
,加上老农垦战士有的调离垦区,有的已经作故,本书所搜集到的回忆录仅是历史长河中的
一朵朵浪花。本书附录若干篇诗文,是为了从另一个体裁和侧面,作为回忆录的补充,使读
者对当年开发北大荒的胜利和曲折,北大荒人的欢乐和反思,有所理解,有所启示。
感谢陈沂同志对本书的关怀。作为当年人民解放军的另一位将军,由于历史的安排,他
曾在50年代后期来北大荒生活、工作过,对北大荒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自他担任中共上海
市委领导成员,直到离休,一直关注着黑龙江垦区的进一步开发和建设。《北大荒人——堂
堂正正的中国人》一文,是他在无锡召开的支援黑龙江垦区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这是一篇
颂扬北大荒精神的热情洋溢的发言,曾刊载在《文汇报》上。现作为本书的代序予以刊出,
定为本书增色添彩。
自从1947年创建第一批国营农场以来,43年过去了。北大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
日茫茫荒原,已建成一大批良田连片、林带交织、公路成网、城镇棋布的大型机械化农场。
在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建有9个国营农场管理局,102个国营农牧场,1500多个独立核
算的工商运建企业,分布在全省48个市县。从1949年至1989年,垦区累计生产粮豆600多亿公
斤,累计上交国家粮豆300多亿公斤。平均每个农业工人年产粮豆1.2万公斤。目前、垦区15
5万北大荒人正在为建成100亿斤商品粮和奶、肉、糖等多种经营的现代化生产基地而努力。
这块神奇的土地近半个世纪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它所拥有的巨大物质成果和精神
成果,都积淀着几代北大荒人的艰辛,积淀着将军的心血。正如王震同志1990年7月来垦区慰
问时说的:“我们要大力发挥艰苦创业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
、‘南泥湾精神’以及后来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种精神是
我们共产党人特有的本色和传家宝。”
谨以此书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谨以此书献给为开发和建设北大荒的人们,以及
一切关怀、支持北大荒事业的人们!
愿北大荒精神代代相传,并在90年代新的历史时期中开花结果,发扬光大!
①当时黑龙江地区共有五省:松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合江省、牡丹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