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的足迹
将军与北大荒人
黑土地的足迹
作者:王桂林
我于1938年参加革命当“娃娃兵”时,就在三五九旅,起先在文工团当团员。有一次,
正在排练《小放牛》,有位首长走过来敲敲我的脑袋说:“小鬼倒挺机灵的。多大了?识字
吗?”我仰头看了看,马上立正回答说:“14岁,上过小学。”首长朝我笑笑离去了。事后
老同志告诉我,他就是我们的旅长王震将军。我又惊又喜,在继续排练时,竟忘了背台词。
当时文工团直属旅政治部宣传部,几乎每天都跟王震见面。渐渐地,“小鬼”也成了同王震
见面时称呼我的“代号”。
约摸过了一年,我被调到旅部机要室当译电员,便有机会亲耳聆听王震的教诲了。全国
解放后,王震将军担任铁道兵司令员时,我被调任铁道兵司令部作训处当二级参谋,经常跟
司令员下连视察和做些调查研究工作。后来,王震兼任农垦部第一任部长,我又调任农垦部
秘书处处长兼保卫处处长。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将军豁达开朗的性格,勇往直前的进取精
神,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党中央关于开发北大荒的战略部署,表现了一位身
经百战的老战士的坚定性和指挥员的雄才大略。我是听从将军的指教,从1954年开始就跟北
大荒的黑土地打上了交道。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已满头银丝,面对着被唤醒的沉睡
的土地,往事如镜,历历在目,北大荒的黑土地上留着王震将军一行行的脚印。
1954年秋天,王震司令员带领我和一批参谋、干事,从北京专程来黑龙江汤原视察。汤
原,是滨佳线上的一个军事重镇,按原来的部署,铁道兵部队从朝鲜回国后,就在这里驻扎
一个师。五师最早回国,就在这里盖营房,同时参加修建沿汤旺河通向伊春林区的森林铁路
。不久,中央根据形势的需要,决定修建鹰厦铁路,把任务交给铁道兵。铁道兵司令部又决
定把五师调往鹰厦铁路前线。九师回国后,就接替五师在汤原的任务。五师开往鹰厦铁路前
线时,留下一部分等待复员的老兵,由副师长余友清带领,仍在工地上做些未竟的事。
北大荒的金秋,格外美丽,橡树林红得像烈焰腾空,桦榆林子似鹅黄铺金,间杂着一片
片碧绿的松林。田野里更是丰实诱人,高粱似火,豆荚摇铃,战士们驻地的帐篷周围,一畦
畦的菜地流绿滴翠……显然是蔬菜“过剩”了。我们一打听,这些都是战士们在当年新开的
荒地上种植的。司令员惊喜万分。他看看四周,除了几片插花庄稼地,尽是长满榛柴杂草的
荒原。他情不自禁地弯下腰去,抓起一把黑土,兴奋地说:“这土多肥呀,肥得冒油花了。
”
这比当年茅草稀疏的南泥湾强多了!”我闯口说。
我们这些在南泥湾开过荒的人,对于土地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回想当时用钁头和铁锹
,一镐一锹的翻耕,旅长、团长、营长跟战士一样,都有开荒定额,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
水,改造了贫瘠的黄土,在陕北创造了一个江南水乡,度过了当年最艰难的岁月。
我们边说边走进了帐篷,战士们刚好在休息,便又唠谈起来。
“看样子你们都是庄稼人出身,会种地。房前房后的副食基地搞得不错。”王震见了战
士们,赞赏地说。
“这地种啥子都行。插把筷子也会发芽!”一个小矮个战士卷着喇叭烟筒说。
“你是四川人,四川不是天府之国吗!”
“跟四川搭界,贵州的。我们那里是开门见山不拐弯,朝天马路铺石板。”
“你挺逗。贵州也是好山好水。你愿意留在这里种地吗?”
“这里种地?你能做主吗?”战士猛吸了口大烟筒,睁大眼睛看着将军。
“司令员能做主。”我说。“司令员这次是特地来动员你们留下来种地办农场的。”
听我这么一说,战士们呼地一下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像开了锅。有的问这里的地能不
能随便开。有的问农场种地是用牛,还是用拖拉机。有的则叹口气说:“种了八辈子地,打
完仗还要种地,唉!”
司令员乘着战士们的热乎劲儿,向战士们摆摆手,说道:“种地的爱地。我们同志同心
,大家都爱这里的土地。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要实行义务兵役制,老兵要退出现役。复员
以后干什么呢?是大家关心的事。少奇同志说过,世界上的财富只有两种,一种是地上种的
,一种是地下挖的。天上下雪,不是白面,也不是白糖。”
听着将军的趣谈,战士们“轰”地一下笑了起来。
“天要是下白面,人都要变懒虫,那是不可能的。种地、挖矿都要靠劳动,挖矿的也要
吃饭。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种地生产粮食是第一位的。我们国家搞社
会主义建设,就需要粮食。所以,我主张把大批复员军人留下来,在这里办农场,为国家多
生产些粮食。”
帐篷里爆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晚间,余友清副师长向司令员汇报说:“伊春附近有个小农场,百十垧地,他们愿意交
给部队办。我想去接下来试试。可以种地养猪,做部队的副食基地。”
“很好,很好。”王震听了,十分高兴。“你快去接下来。黑龙江办国营农场是有经验
的,先试一试怎么个办法,等到自己有经验了,再向中央和军委打报告。”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余友清带几个人去接收农场。王震和我们几个顺路到哈尔滨、九
三荣军农场去学习黑龙江省办国营农场的经验了。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刚经过机构变动,原来的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撤销了,松江省
和黑龙江省两个国营农场管理机构合在一起,新组成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一位副局长
向我们汇报了全省国营农场的基本情况,并简要地介绍了全省荒地资源。王震听得非常仔细
,还要了许多资料,分给我们阅读摘抄,记得其中还有几本“机农通报”。将军挑灯夜读,
十分精心。第二天,他说:“这地方历来就叫北大荒,是块肥肉,沙俄帝国主义抢走了一大
块。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北后,有个20年移民500万的计划,但是寿命不长,随着侵华战争的
失败而告终了。”说到这里,他有些激动,“帝国主义反动派办不到的事,我们一定能办到
。共产党人就有这个精神。”
我们几个参谋也从资料中了解好多情况,赞同地说:“黑龙江的同志办农场有很好的经
验。这里有荣誉复员军人办的荣军农场,也有解放团的复员转业军人办的军垦农场,都是机
械化农场。还有各级政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办的农场,也大都有机械,只有一些小型
农场是用畜力的。”
将军感慨地说:“还是毛主席有远见,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
们就是一个学和干的问题了!”于是,决定先到九三荣军农场去参观学习。
西部地区属松嫩平原,九三荣军农场却在较高的丘陵地带。平缓的山峦像起伏的波涛,
农场的地号多数就在岗坡地上。场长向俊选原是解放三团的团长,曾带领解放三团在桦南县
创办了孟家岗农场,是一位久经风霜的红军老干部,跟王震司令员一见如故,而且十分健谈
。他先陪同我们看了几处日本开拓团的遗址,介绍说:“这里的地一部分是开拓团的撂荒地
,多数是新开垦的。现在连了片,分了地号,根据便于生产的原则,设了作业区(即生产队)
,实行土地、机械、人员三落实,也叫三包。这样便于统一管理,职责也分清了”。说着,
已来到一处阴暗的地窨子跟前。向场长说:“这是日本人关押中国劳工的地方,原先还有铁
丝网围着。日本人搞开拓,实际上还是用中国人的血汗。现在我们留下来把它改做仓库。工
人搬进了明亮暖和的新草房”
王震听了,十分赞许,说:“留下来好,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永远不忘这段悲痛的历
史。”
午后,我们坐车去参观了几个作业区。在车上,向场长又介绍说:“办农场,修路是很
重要的,大批物资要用路来运进运出。为了修路,我们领导上有过争议。有的主张一枪通,
就是修直道。现在这路是日本人修的巡山道,七弯八拐。但是,搞一枪通要花许多钱,所以
,还是用的旧道,等条件好了,有积累了,再一步步修建新道。”王震点点头:“我主张因
陋就简,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向场长说:“开荒前的规划很重要。这里原先是三个
农场,因为开荒前没有统一规划,结果,都抢好地种,把地块搞零碎了。现在,三个场合并
成一个场,有了统一规划,搞农田建设,搞场区建设都有利。”
王震对向俊选场长的侃侃而谈,以及对九三荣军农场的实地参观,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后他对我们说:“办机械化农场需要许多学问,不比过去用镐头开荒。我们都得从头学起
哩!”
当我们匆匆回到北京铁道兵司令部时,正好中央军委让铁道兵在鹰厦路前线设立指挥部
,便于指挥那里的重点工程。前线指挥部确定设在福建南平。王震在做了搬迁的安排之后,
又急匆匆地回到了北大荒。我则紧随着他来回奔波。
深秋时节,黑龙江已是霜压枝头雁南归了。我们先来到密山。密山边城小站,曾经是日
伪统治时期的东安省首府,日本关东军的重要驻在地,但那时显得冷冷清清。许多日本兵败
退时毁坏的房舍还未修复,街市还多半是低矮的草房。县委领导把我们当贵宾来接待。当听
到我们铁道兵准备到这里办农场开发荒原时,他们表示全力支持。这时,王震炽热的心田里
,早已按捺不住。他决心把开发北大荒的计划付诸实施。在密山听取了关于荒原情况的汇报
之后,他又转道来到汤原旧地。当晚,他将余友清和我叫到跟前,说:“铁道兵的复员转业
官兵到这里来办农场是决定了。现在想让你们去打头阵,选派一支精悍的小分队,到虎林、
密山、宝清、佳木斯一带去进行一次实地勘察。”
第二天,余友清和我带领的一支小分队便出发了。余友清是红军时代的一员猛将,有一
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劲。听说在绥远剿匪的时候,有个土匪头子的枪法很准,把他的
狗皮帽子打了个洞。时值隆冬,同志们都劝他换一顶帽子,他发誓不抓住匪首不换帽子。后
来,他率领骑兵部队穷追猛打,终于灭匪擒酋。可是,他的头皮也冻伤了,留下了疤痕。我
们先到密山,沿着原有的虎密线在完达山以南察看调查,有时骑马,有时步行。密虎线已被
彻底破坏,两侧篱篱蓑草,很少见到村落。有几处零散的水利设施,都已年久失修。田野里
长满了蒿草苇杆,据说是日本人的“铁路自警队”开发过的地。再往深处走,就是草丛、塔
头墩、漂垡和苇塘,马不能行,只好徒步跋涉。进入完达山麓,则又是一番景象了。一条条
平缓的岗坡,夹带着大片大片的谷地平原。山岭上林木茂密,平原上蒲花似火,见不到一处
村寨野店。偶尔从山谷河口钻出几个人影,那是以捕鱼狩猎为业的“游民”。到达虎林以后
,听说山北宝清那边还有大片荒地,我们便决定横越完达山,去山北察看。
进山没有官道,只有一些猎人穿行的羊肠小径,陌生人进山,真是如入迷津。我们只好
雇请一位老猎人带路。进入深山,古树参天,榛柴交杂,五颜六色的野花,虽然凋零了,仍
然挂在枝头上随风摇曳。老猎人说,这些都是珍贵的药材。一路上不时惊起成群的雉鸡,狂
奔的野鹿。余师长向警卫员要过一支卡宾枪,不一会,只听得砰砰两响,警卫员就钻进柴草
丛里捡起一对野鸡。老猎人看看余师长,十分叹服。山北的荒原更加令人惊异。千百条发源
于完达山脉的清溪急流,汇注入挠力河、宝清河两条河流,两岸积蓄了大片平原腹地,其间
又断断续续地夹带着一些绿色林带。据宝清县农业部门估算,这里的可垦荒地多达数百万亩。
直到10月中旬,我们才踏查回来,山野已是银装素裹了。王震听了我们的汇报,也没提
休息的事,当即命令余友清去动员五师复员待命的干部和战士先去虎林地区建立基地,创办
农场。他还一再强调:“这是打头阵,必须打好。以后要‘母鸡下蛋’,越办越多。党中央
和中央军委就是这样的决心和部署!”
我们听了,赞同地点了点头,感到重任在肩。因为早在1952年,毛泽东主席就发布了《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批准31个师转为建设师,其中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的就有15 个师
,主要在新疆、黑龙江省区。1953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专门召开国营农场座谈会,讨论
了发展计划,其中就提到黑龙江省。1954年,也就是当年秋天,国务院农业部决定接受苏联
的援助,准备在黑龙江省集贤县境内建立一座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友谊农场……这些都
是党中央关于开发北大荒的战略部署。
余友清副师长执行命令十分坚决,他遵照司令员的指示,很快动员和组织好以800余名复
转官兵为基础的八五○五部队垦荒先遣队。经中央公安部的同意,把公安部河南劳改支队参
加伊春施工的200多名管教干部和5000余名劳改犯,拨归余友清指挥,编入垦荒先遣队。11月
11日,先遣队从伊春附近出发,顶风冒雪,日夜兼程,向虎林进发。
布置完任务,王震又带着我赶赴鹰厦路前线。车轮滚滚,旅途漫漫。他的思绪仍然萦绕
着北大荒的图景:虎林有虎,密山山密,大地沉睡,野渡无人,这种情况统统要改变。他不
时找我去详谈踏查中的所见所闻,时而又拧开台灯,在卧铺车厢的小桌上伏案疾书。他给余
友清写信:“部队安顿下之后,要马上做好盖房子和修路的准备。据一些敌伪档案资料记载
,日本人曾在虎林一带大肆砍伐森林,可能有一部分木材没有抢运走,可以组织人去找一找
。开春后要抓紧开荒和盖房子两件事。机器和农具,先筹划调拨一部分,还要计划进口一批
……”信写好后,就由我交给列车上的军邮寄走。
从此以后,铁道兵指挥部作训处的墙上,挂起了虎、饶、密、宝地区的军用地图。王震
常在地图前伫立沉思。细密的蓝色短线,标志着大片沼泽水网;曲曲弯弯的水平线上,有许
多细密的网格,是原始森林。密虎线蜿蜒在沼泽和丛林之间,星星点点的站台标记,显示着
这片荒原的生息。但是,它已经在战争年代里被拆毁了,仅仅留下了这些地图上的标记。他
拿起红笔,在原线路上描绘着,然后又从虎林向北直转,横越完达山脉,把红线一直延伸到
宝清县。
1955年2月,王震司令员在北京参加中央会议。利用会议的间隙,他就迫不及待地电示余
友清场长和侯敬甫副场长赴京汇报。不几天,余友清场长赶到了北京,他向王震汇报说:部
队已分成三个大队,在百里范围内分别布点。一个大队正在抢运日本人撤逃时弃留的困山材
,估计有3000 立方米优质红松,可供盖房和修路之用,计划把拆毁的密虎线改成汽车道,便
于运送物资和机器。……王震当即指示:“除了开荒,安排部队住房外,要尽量多盖房子,
至少要盖好能住下一万人的房子,要准备接收大批复员转业军人的到来。”
当时,我体会到将军的心情:八五○农场开荒、建设的胜利进展,为铁道兵开发北大荒
提供了实践经验。他的心里更加踏实了,开始做大规模进军北大荒的各种准备了。果然,他
布置我和其他参谋人员起草一个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呈报的文件,经他亲自修改审定后,于
8月14日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说:“密山、虎
林、饶河这片大荒地,日本占领时期,日本人曾作过调查勘测,并有开拓团开垦过。现在,
黑龙江土地勘测局又继续作了勘测。开垦这块土地,主要工程是排水。根据水利部的初步预
计,有3000万到5000万的土方量……到1960年可开垦荒地1000万亩,可为国家增收粮食30亿
斤。”报告中还谈到先遣队实践的情况,并建议从铁道兵收入的工程费中抽出一亿元作为开
发基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十分重视,彭德怀元帅立即在报告中批示:“王震同志建议可以
先搞小试验后,再逐步扩大一些。”少奇和小平同志都在报告上作了圈阅。
从温暖如春的南国边城,我又来到天寒地冻的塞北小镇。汤原北大营的营建任务已接近
尾声。师部大楼、俱乐部和军官家属区均已竣工,部分复转官兵已在新落成的营区集结。我
和42团团长贺长春、副团长杨培君联系,传达了王震司令员的意见:详细勘查就近荒原,做
好在汤原建立一个农场的计划。贺长春表现很积极,不几天就组成一支荒原调查队,从营区
出发,沿着小兴安岭余脉逐步向纵深探查。汤原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和松花江北岸的狭长地带
,滨佳铁路横贯全境,铁路两旁,居民点较多,留下的只是一些零星荒地,多与民地插花相
连。下游开阔地带,已由地方政府先后建成莲江口、鹤立河、梧桐河等劳改农场,其间还有
个伏尔基河荣军农场。只有紧靠小兴安岭的山麓地带,有些平缓的山梁和谷地小平原可以开
垦,面积不过数十万亩。调查的结论不太理想,我只好如实写信向王震汇报。王震很快回信
指示,让留下少量部队在就近开荒种地,兼管营舍;大部队立即动员组织向虎林进发。
过了春节,我们决定让贺长春带一个中队(连)留守汤原,筹建农场;其余部队组成大队
,由杨培君副团长率领,开往虎林。先在虎林筹建八五九农场。后来发现这一带过于低洼,
难于立足,又决定迁往乌苏里江边的东安镇,重建八五九农场。
九师复转官兵的部署落实后,我又赶到南平向王震汇报。不几天,王震找我说:“中央
已决定在密山成立铁道兵农垦局,现在正在积极筹备机构,调配人员。在农垦局未成立前,
那里的工作我已通知八五○农场领导同志,暂由向俊选负责。但向俊选刚从九三农场调来,
对铁道兵的情况不熟悉,我想让你去协助他工作。”我当时虽说挂上了中校军衔,可在将军
眼里还是个“小鬼”。待了一会,王震又补充一句:“路过北京休息两天再走,小两口嘛…
…”他的逗笑,倒把我弄得耳根发热。
我当时不过31岁,血气方刚,再艰苦的事也在所不辞。3月3日,我又急匆匆赶回密山。
密山北大营有一片早年日本驻军留下的营房,有一部分房子还完好无损,当时有一支解放军
部队住着。王震曾事先嘱咐过:那片营房将来做铁道兵农垦局办公区,由他向有关部门去交
涉。也许驻军已得到通知,正准备搬迁。我顺便转了一转,就去八五○农场会见余友清和向
俊选。看来他们已得到了通知,对我的到来并协助筹建农垦局表示欢迎。
根据多次测查的资料,我们原则上确定了八五八、八五九、八五○、八五二、八五四等
农场的大致方位,派出部队修筑自宝清到大和镇的公路和虎林到迎门顶子的公路,并建议把
这一带的地方农场和劳改农场都接收过来,作为发展军垦农场的基地。同时,还组织一批随
行的工作人员,开始搞荒原开发规划。我主要协助向俊选等做些人事安排和部队劳力调配方
面的工作。
1956年5月,国务院宣布成立农垦部,任命王震兼任农垦部部长。我被任命为农垦部秘书
处处长,后来又兼任保卫处处长。王震虽然没有用任何形式任命我长驻北大荒,却总把有关
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事,不分巨细,对我谈论,也让我去完成。我就成了部长和司令员不任命
的长驻北大荒的代表。
一个月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农垦局正式成立,王景坤任局长兼党委书记,向俊选
为副局长,局址就设在密山北大营。王景坤原是铁道兵后勤部材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曾
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剿匪,是威震三江的一名团长。他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人情风俗都
很了解,对这里的密林、沼泽、草甸、漂垡等各种地形地物也很熟悉,让他来经营和管理这
片土地,当然会得心应手。
不久,王震也赶到密山。同来的有三师代理师长黄振荣,四师副师长罗培兴,还有位水
利专家叫胡运枢。黄振荣早已调任八五○农场副场长,他是1933年宁都起义的老红军,作战
勇敢,屡建奇功。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之后,百万东北野战军作好了进关准备之际,突
然山海关铁路枢纽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铁路运输中断,进关计划受阻。黄振荣奉命抢修山
海关铁路枢纽。他统筹安排,与铁路员工、技术人员紧密配合,昼夜奋战,提前修复通车,
保证了大军胜利进关,建立了大功;在抗美援朝期间,抢修临津江大桥,他亲自带领部队排
除定时炸弹,保证行车安全,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勋章。罗培兴也是老红军,长征
途中跟随四方面军几经雪山草地,九死一生,终于找到了党中央。他自朝鲜回国后,正率部
在广东湛江施工,王震一声号令,他急忙来到密山,还没等恢复旅途的疲劳,王震就让他赶
到迎门顶子,准备建场。我和黄振荣、胡运枢陪同王震,经宝清向现在的八五二农场一带查
看。这一带,我和黄振荣都来过,情况比较熟悉,场址也基本选定了,这里地势比较平坦开
阔,到宝清这段公路也已修通。可是,王震看到南横林子的一片桦树丛生的丘陵地带时,却
主张把场部设在林子里。他说,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是个好地方。可以把这片桦树林
留着,将来修建个自然公园,避暑是个好地方。我和胡运枢都主张在原址,理由是那里交通
方便,水源充足,比较平坦,便于发展。当时,黄振荣不表态。我们三个是二比一。也许是
我们说话太随便了,王震竟然发了脾气,回头大声朝我说:“是你参谋干事说了算,还是我
司令员说了算。平地还要留着种庄稼呢!”这下,我们再也不说了。
王震接着对黄振荣说:“你就到这里来当场长。现在设法把密山、虎林、宝清这条公路
打通。部队动员好了,公路一通,我就下达命令。”
虎宝线公路是从两个方面同时施工,在大和镇一带汇合的。当时宝清至大和镇、虎林至
迎门顶子都已通车,关键就在完成横越完达山的一段路。黄振荣就调集先遣部队,集中全力
,突击抢修,只用一个月时间就实现了计划。公路开通的那天,我率领一支车队最先全线通
过。车上插着红旗,装运着大锅、蒸笼、案板、刀铲等炊事用具,还有大米、白面、干菜等
急需物资。这是遵照王震的指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沿线准备建点开荒的地方,都分
派先遣小分队驻扎下来,搭好简易住所,造好锅灶,等部队一到,有吃有住,就能稳定军心。
回到虎林,正好碰上一次别开生面的欢迎会。虎林电影院是当时最“豪华”的集会场所
,门前红旗招展,一条醒目的横幅,上书“热烈欢迎四川姑娘来北大荒”。这是王震通过中
央特意从四川省动员来的。为动员这批女青年,还有一段小故事。王震最大的特点是深入基
层,跟战士们促膝谈心。每次来北大荒,他总要自由自在地在战士们中间走走看看,随随便
便地唠谈。有一次,他问一个战士,“还有什么心事没有?”那个战士说“心事倒有一桩,
怕你司令员也解决不了。”王震笑呵呵地说:“不妨先说出来。”那个战士调皮地一笑,说
:“我们编了个顺口溜,请司令员听听也好。‘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办起农
场能打狼,就是缺少大姑娘’。”王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认真地说:“我一定动员
些女青年来。但对象还得自己对,司令员不能搞配给。”战士们哄然大笑,热烈鼓掌。欢迎
大会结束后,王震又用双关语告诉干部们:“一定要把女青年安置好。人存事兴,有人就能
创造一切。”
这一年,铁道兵的17500名复转官兵,就从福建、广东、四川等地汇集到北大荒,在完达
山南北摆开战场。沿着密虎、虎宝两条主干线,先后组建了十多个大型机械化农场。山北有
八五二(后又扩建八五三、五九七两个场),山南有八五四、八五○、八五八、八五七(朝阳农
场)、八五六(青山农场)、八五五(金沙农场)、八五一○(永安农场)、八五一一(牡丹江青年
垦荒队)。此外,还延伸到乌苏里江边组建了八五九农场。这一批以铁道兵部队番号命名的农
场,在军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年12月,铁道兵农垦局召开场长、书记会议,王震在听了各场场长的工作汇报之后,
精神振奋,即席赠给大家一副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儿女建
家园”。表达了将军的远谋和宏愿。
(楼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