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江畔的春秋
乌苏里江畔的春秋
作者:赵明高
1956年秋天,当时的农垦部部长王震指名调我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来到北大荒,真是从
边疆到边疆。我是1954 年8月随西北野战军进新疆的,部队部分官兵奉党中央命令,就地转
业,屯垦戊边,建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
作为早年三五九旅的一名老战士,我为参加并具体组织、指挥这一场场垦荒战斗而感到
自豪,并从塔里木盆地来到了乌苏里江边。
我在虎林县一下车,王震就派小车把我接到铁道兵农垦局。吃过饭,他对我说:“北大
荒地多、土质好,很有发展前途。”他忽然要我的介绍信。我忙把介绍信给他,他看了一眼
说:“先给我吧,我跟他们说一声。”我怔了一下,问道:“您要说什么?”他说:“你才
十二级。北大荒工资低,生活艰苦,给你增加两级吧。”我一听急了:“不行,我还没上套
拉车哩,咋能加工资?十二级不低了,我们师长林清海才十级,我怎么能同他拿一样的工资
呢?”
王震沉思了一下,接受了我的意见,说:“那也行,回头再说吧。”
过了一阵子,王震又对我说:“到饶河去吧。那里比较艰苦,你去闯一闯!”
我说:“哪里都行。到北大荒来就是准备吃苦的。”
王震一听高兴了:“好,那就去八五九农场,那里地好,什么都能种,大豆能出口。你
去把那个农场好好搞起来,要开好荒,种好地,养好猪,办好职工伙食。特别要选配好各级
领导班子……”他谈得很多,从种什么到如何培养农垦干部,要办党校、农校,整整谈了一
夜,直到翌日黎明才躺下。
第二天,王震带着我坐着小车到八五○、八五三等几个军垦农场看了看,学习在北大荒
办军垦农场的经验。从农场回来以后,我就准备去乌苏里江边上的八五九农场。临行时,王
震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去八五九,把老婆孩子都带去。”
八五九农场座落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境内。西南靠完达山脉,东临乌苏里江,同苏联西伯
利亚的比金城隔江相望。那里土地辽阔,可垦面积有200万亩左右。土质肥沃,全是油黑油黑
的黑钙土。完达山林区是东北三大林区之一,森林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有獐狍鹿虎,连名贵
的人参也能采掘到。在这里办农场的条件是极为有利的,农林牧副渔可以全面发展。
八五九农场开始建场时是在离虎林县不远、乌苏里江上游的虎头镇。以后,随着形势的
发展,又搬到乌苏里江下游的东安镇。我去八五九农场时,迁场的任务已大致完成。由于迁
场、搬家,加上扩建,条件确实艰苦。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全场仅有1000多名职工和几部
随军转业的汽车,有几台拖拉机,还有王震批给的1000多头牛。
我上任后不久,王震就亲自到八五九农场视察。见面第一句话就问:“北大荒与新疆比
怎么样?”我说:“各有特点,新疆气候较暖,北大荒寒冷。虽然土地都很辽阔,但北大荒
的土质好,土地肥沃。”他接着又问:“来到这里能适应吗?”“时间长了,慢慢就会适应
的。”接着,我就向部长汇报了大面积开荒的准备情况,又说:“因场部迁址,大部分同志
都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我们一面做明年开荒的准备,一面动员同志们利用冬天这段时间盖
‘马架子’搭简易房。虽然条件十分艰苦,可大家的干劲都很大。有许多老战士打算冬天回
老家找对象的,也暂时不回去了。”王震说:“铁道兵战士转业时,是从部队直接到农场的
,都没有回家。他们大部分是老兵了,该成家了。北大荒女同志少,年轻的姑娘更少,对他
们的婚姻问题要关心,冬春季节让他们回家看看,顺便解决婚姻问题,然后把爱人也带来,
在北大荒安家,工作就安心了。我已和铁道兵领导说好了,给每个转业官兵免费发一张火车
票,回家找对象,使他们都能在北大荒建立起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我说:“那可太好了
,同志们就会更安心了。”
王震接着向同来的一位农垦局副局长交待说:“八五九条件差,场里的领导没有车,那
么大的面积靠两条腿是管理不过来的。你从所辖的种马场调几匹淘汰马,给总场的几个领导
当车坐,你回去后就把这件事办了。”
听了这些话,我很受感动。王震为了农垦事业日理万机,昼夜操劳,心里却还想着我们
这些战斗在垦荒第一线的普通干部和战士,连找对象,建立家庭和怎么走路都考虑得如此周
全,我们这些战斗在垦荒第一线的干部和战士,怎能不深受鼓舞?
几天以后,我同机关的同志一起,坐着马爬犁到基层连队去调查。这年冬天雪大,没有
什么农活可干,都在家“猫冬”。我便把职工召集起来开个座谈会,请大家提意见、出主意
。这个民主会开了两天,大家畅所欲言,把心里想说的话都说了。我最后归纳起来讲了几条
意见:一、我们八五九农场是以铁道八五○九部队番号命名的。九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
抗美援朝和参加国内铁路建设中,打过许多硬仗,我们要发扬这个优良传统;二、利用冬闲
,职工可以到甸子里割些羊草,每捆按0.2元收购,增加点收入;三、原来八五九农场在虎头
,生产局面没有打开,现在我们搬到了饶河,这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在这里建农场
,前途大有希望。最后我说,铁道兵转业时,每人发了一张免费乘坐火车票,享受探亲假一
次,农场保证兑现。但是得答应一个条件:回去一个,回来必须是两个。听了我这话,大家
懵了,不知啥意思。接着我解释:北大荒男多女少,探家的人回来,最好都带着老婆来。大
家听我这么一说,都乐了,说:“咳,这个场长真逗,不但管生产,还管娶媳妇。”我又向
职工们介绍新疆转业官兵建设军垦农场的经验,大家听了很感兴趣,情绪高涨起来。
不久,我们着手搞八五九农场总场的规划。首先是勘察荒地。经过勘察后,在饶河境内
及饶河、抚远边境,建立了8个分场。1957年春,因大面积开荒生产的需要,王震给八五九农
场调来100多台各种类型农用拖拉机,还有400多台(件)配套农具。开荒用的拖拉机有了,可
是没有驾驶员,缺乏机务技术管理干部,缺少零配件,这一系列的问题又使我们犯了愁。这
时我听说王震还在垦区视察,就马上赶到汤原农场。王震听说我来了,立即叫我去汇报八五
九农场的工作。我汇报完生产情况后,说:“您给调配的拖拉机都已运到了开荒点,可就是
缺少拖拉机驾驶员和农业、机务技术干部,请部长帮助我们解决。”王震回答说:“好,我
想办法。”
在汤原呆了几个小时,我又跟随王震上了去哈尔滨的火车。王震睡下铺,我睡上铺。我
们一路上聊着。他说:“饶河地区很有开发前途,那里自然资源丰富,不但有大面积的荒原
可以开垦,还有山有水,农林牧副渔都可以发展。你们要发展养猪业,办好养猪场。另外,
乌苏里江盛产‘大马哈’鱼,你们可以组织专业捕捞队,搞好养殖与捕捞结合的渔业生产…
…”我回场后不久,从兄弟农场调来的拖拉机手和省内院校和技工学校的技术人员陆续到场
,我们立即开始投入了大面积的开荒战斗。
在北大荒,烧荒是一件非常危险而又壮观的工作。荒原的野草又高又密,无边无际,真
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可惜这里却没有牛羊,只有偶尔出现的狍子、狼。点着火以后,弄
不好就会烧到森林和居民点,那就惹出大祸了。按照这里的规矩,在点火前,先在垦荒区域
周围开出20多米宽的防火道,将道内的杂草与一切着火的物质全部清除掉,以防大火蔓延开
来,然后再严密地监视火情。1958年5月,大批转业官兵分配来场。我们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
的烧荒。总场几乎全体出动。烧荒的区域包括别拉洪河以东,乌苏里江以西,四合屯以南的
一片荒原。我们把它分割成若干小块,然后一块一块地点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哗哗啦
啦,烈焰冲天,热浪向人扑来。半个天空浓烟蔽日,场景异常壮观。这场烧荒从头天上午烧
起,一直烧到第二天早上才熄灭。
北大荒雨水充足,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地块长,有的竟在千米。拖拉机手带着干
粮,机车一开就是几公里,中午停在哪就在哪吃饭。下午又转回来,这就是一个工作日。转
业官兵开荒的情绪很高,我们又搞了竞赛,给先进的个人和集体发了奖。第一年,就开了20
多万亩荒地。第二年,这些地大都种上了大豆。种不完剩余的豆种,就发到各连,还发了小
磨,连队可以做豆腐,解决了职工的副食问题这一年,组织了一部分人继续开荒;一部分人
在头年开垦的大豆田里种小麦,粮食达到自给自足有余。光大豆就收了2000多万斤,主要是
出口换取外汇。那几年,八五九农场总共开了近百万亩荒地,农场初具规模了。
1958年,八五九农场同饶河县合并,原饶河县城改为饶河镇,总场场部就从东安镇迁到
这里,铁道兵农垦局也改为牡丹江农垦局。这年10月,王震参加了牡丹江农垦局第一届党委
会,号召冬季伐木,兴修水利。为了支援国家建设,牡丹江农垦局部署所属农场冬季全面伐
木。我们立即组织好伐木队伍,驻进五林洞。
五林洞地处完达山脉尾部,森林茂密,地势险峻。完达山盛产红松、水曲柳、黄菠萝等
珍贵木材。为了适应大规模伐木形势,我们在原有的两个伐木团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伐木
部队。由我担任伐木指挥部总指挥,另一位老红军王连山任副总指挥。人马驻扎下来后,便
展开了一场伐木大会战。伐木部队大都是转业官兵,而且都是头一回上山,技术力量薄弱,
工具又落后,但大家凭着一股热情,在一些老伐木工人带领下,就这么干了起来。树木砍倒
后,先用人力或畜力拖到山下集中起来,这叫“归楞”,然后还要运到乌苏里江畔。五林洞
离江边码头有五六十里路程,运输成了个大问题。怎么办?我们想了两个办法。一个是从楞
场到江边码头铺上枕木,再镶上三角铁,将汽车卸掉轮胎,改装汽车作动力往外运。但这种
办法太费事,而且工程量大。另一种办法是修冰道。经过反复比较,群众讨论,决定采用后
一个办法。
修冰道,先在地上挖两条沟,再浇灌上水,结成冰。为了赶进度,伐木队员把所有能装
水的容器都拿了出来,脸盆、水桶、漱口杯……都用上了。后来水缺,就把冰块也填进沟里
,有的转业军官把黄棉袄也拿了出来包冰块。这样突击了10多天,冰道胜利完工了。我们用
斯大林80型拖拉机作动力,后面挂上几十个爬犁,每个爬犁装几十立方米木头。一台拖拉机
能拉五六架爬犁,效率确实很高。20天过去了,一算账,每天不过运一二千立方米,还是解
决不了大问题。运输队想出了办法,每台拖拉机准备两套爬犁,装车时,拖拉机不停。后来
,又改成每台拖拉机拉10架爬犁,运材量大大提高。这年冬天,我们共伐木25万立方米,运
下山的有10万立方米。
1959年5月的一天,王震又一次来农场视察。他乘船来到饶河,下船后没到场部,就直接
下基层看望广大转业官兵,还视察了鹿场和林场。在鹿场,王震观看了经过人工驯化饲养的
马鹿。马鹿在栏内相互追逐嬉闹,饲养员一敲钟,鹿群就一起围拢过来吃食。看了这些,王
震连声说:“好!好!”当他得知我们已驯养了1000多只鹿,建了好几个养鹿场,非常高兴,
说:“你们这是一个创举,搞野生动物人工驯养,既保护了珍贵野生动物种类,维护了自然
生态平衡,又能获得鹿产品,增加经济收入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晚上,王震把我们几个主要领导召集到船上开会。他对我们说:“八五九农场建场两年
多来已基本上站住了脚,但你们还要鼓劲,大干苦干,用三年时间初步改变饶河地区的面貌
,要一步一步地把农场建设好,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好职工生活。还要搞好多种经
营,办好养猪场、养鸡场、奶牛场和野生动物饲养场,栽种果树,沿乌苏里江栽种三四十米
宽的防护林带……”
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八五九农场的转业官兵大都到了退休年龄,他们为农场的建设
献出了青春,有的还献出了生命。我们将永远忘不了这些北大荒人,忘不了王老为开发和建
设北大荒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