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村的来历
黎明村的来历
作者:刘明江
八五三农场一分场二队礼堂的门头上有一块匾,匾上有四个醒目的大字:黎明新村。每
当人们看到这四个字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王震将军。
原来,这个名字是王震给起的,这四个字也是王震亲笔书写的。
那是1956年6月3日,王震司令员带领铁道工程兵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
○五、八五○六、八五○七、八五○八、八五○九、八五一○、八五一一等师中部分师、团
级干部,还有铁道工程兵政治部主任、报社记者、绘图员、警卫员等一行120人自福建省永安
县起程,于9日来到黑龙江省密山北大营(即当时铁道兵农垦局所在地)。10日,这120人分成
3个荒地踏查组:一组去兴凯湖,一组去虎林县,一组去宝清大和镇踏查。当时,随王震来宝
清大和镇踏查的有八五○二师副师长黄振荣、某师某团副团长于岚、八五○六师二十七团副
团长王诚忠、八五○五师副团长郑玉坤、兵部张主任等和为王震司令员做内勤的我,还有绘
图员陈淑珍(女)、铁道兵报社记者陈忠远及两名警卫员,一行30多人。
三天后,我们到达了大和镇。第四天(即14日),荒原还在沉睡,王震就带领大家深一脚
浅一脚地往东开团方向走去。
我们起得够早的了,可是蚊子“醒”得比我们更早,好像要给我们这些新来乍到的客人
来一个下马威似的,直往脸上叮咬,往衣缝里钻,咬得人火烧火燎的。王震操着湖南口音风
趣地说:“这东西,欺负到老子头上来了,干脆把帽子摘下来,叫它吃个饱吧!”副团长于岚
说:“不得了啦,从衣缝里爬进去了。全身阵地都让它们占领了。”
来到东开团后,我们找老猎人李喜祥带路,向北方向走去。一行人往北穿过一片杨树林
,又来到一片桦树下,林子里掺杂着柞树、水曲柳、枫树、藤条、芦苇。前面不远一片沼泽
,难以通过。黄振荣说:“过不去,退回绕道走吧。”可是王震脱下鞋,挽了挽裤腿,扶着
小树下水了。其他人员只好跟在后面,沿着完达山艰难地跋涉着,每走两三步,就砍倒一根
小桦树作标记。每个人的裤腿湿漉漉的。顺着林子往西北走,来到一条小河边休息。王震兴
致勃勃地说:“这里有山有水有平原,多好的地方啊!建个点吧。”记者陈忠远说:“对,给
起个名吧。”有个同志抢先说:“就叫北大岗吧!”王震没有表示可否,却问大家:“现在是
什么时候了!”说着他仰头望着东山顶。有的同志说:“6点10分了。”王震接着问:“太阳
出来前呢?”有的同志回答:“太阳出来前是夜茫茫。”王震说:“不对!太阳出来前是黎明
。”这时大家齐声说:“就叫黎明屯吧!”记者说:“叫黎明队或黎明场。”后来,大家一致
认为叫“黎明新村”好。于是绘图员小陈工工整整地把黎明村标在地图上。
从这里往西是无际的平原,王震握着望远镜感慨地说:“好极了,这可是一个大粮仓啊
。”他又朝西北方向望去,自言自语地说,“这边是一片汪洋,多像海啊!”在他身旁的老猎
人李喜祥说:“这里离海虽远,但那边有挠力河和七里星河,‘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
饭锅里’,这可是真的。”王震“噢”了一声,竟兴奋地指挥大家唱起强渡乌江的歌曲来。
晚上回到大和镇,王震指导绘图员绘制开荒布点的蓝图。
6月15日,王震等一行人辞别了热情的老乡,带着美好的记忆和沉甸甸的收获,离开了大
和镇。
从那时起,“黎明新村”就在人们心目中打下烙印了。后来,这里建起了一个生产队,
就是现在的八五三农场一分场二队。
1985年8月29日,王震任国务院副总理时再次来八五三农场视察工作,又亲笔为标志村名
的匾题写了“黎明新村”四个大字。
(嵇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