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老头店

老头店


作者:王鹤鹏
八五二农场与八五三农场之间有条天然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是条河流,叫蛤蟆通河。河
南岸是八五二农场的地域,北岸便是八五三农场的地域。河南岸边一棵老柳树下面有个老头
店。现在老头店和店主都已不在了,可这个老头店的故事却在农场流传了下来。
1956年冬天,王震住在大和镇,为八五三农场建场规划和踏查荒原,日夜操劳,辛勤奔
波。由于踏查的幅员广阔,又是草密雪厚,乘车骑马都很困难,他只好带着工作人员坐马爬
犁在荒野四处奔跑。一天遇到暴风雪,大和镇的向导也弄不清方向了,他们迷失了路。天地
灰濛濛的,朝哪里走呢?马老板只得放开了缰绳,任马选路。“老马识途”这是马老板的经
验。果然不久,一股炊烟在正前方隐隐约约出现了。马老板拉紧缰绳,扬鞭催马,迎着炊烟
,来到一所茅屋前。
主人孤独一人,是个眼明耳聪、身体结实的姓王老头,他从茅屋出来,见几个雪人站在
雪地里向他打招呼,显得有些吃惊疑惑。王震说:“老人家,打扰了。借个地方避避风雪。
“请到屋里来,请到屋里来!”
这座茅屋,从外面看去墙低屋矮。进门后地面便凹下去,人可直腰行动,不会碰头。外
面风挟雪粒带着呼啸扑打着门窗,茅屋却安安稳稳。屋内暖烘烘的,有地炕,有锅灶,有坐
有站的地方,几个人进来也不嫌挤。当老头看清楚同他打招呼的是穿旧军衣的人,便问道:
“饿了吧!”“不!”王震转过身去招下手,便有人从挎包取出一包干粮,递给了老头。
“不饿,也得暖暖身子!”老头快活地忙起来,烧水做菜,从一个发黄的旧葫芦里倒出一
碗烧酒,热情地款待大家。王震第一次吃到蛤什蟆子,竟这么鲜嫩可口,便不住地夸赞老头
手艺不错。老头说:“北大荒好啊,这儿水土好,养育好东西——鱼肥、蛤蟆香。”王震细
细端详一阵那蛤蟆:“这蛤蟆颜色有点特别。”“是呀,它不是普通的蛤蟆。在关内,你是
看不到的。你看它的肚皮全是红的。东北叫它蛤什蟆子。它浑身是宝:肉肥嫩、营养好、补
养人,炼油成膏能治病壮身。”老头低下头夹块蛤什蟆子:“可惜哪,在这儿我混了大半辈
子,就只看着茅草生了死,死了生,我也快了!”
王震说:“老人家,别愁了,红火的日子快到了,我们就是来开发北大荒的。”
老头抬起头,眯起眼:“来开荒种地!是谁的主意?”
“共产党!”
“国家底子薄,人要吃饭。可从前一朝一代的都过去了,谁想到这地方呢?连野雁也不
如,它们还年年飞来生儿育女呢。”
王震说:“以前是旧社会。共产党是为人民。旧社会垮了,就要着手打粮食,开荒建设
新社会。”
当老人知道面前坐着的就是农垦部长,便慌忙站起身来,把葫芦里的酒全斟入碗内,双
手捧起,嘴角微微颤动:“我敬您这碗薄酒……我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大官,没听说过这么
大的官下来踏荒。”王震接过酒,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老头同王震谈得更亲热了。
茅屋里的家什、皮筒、翎毛等等,一件件都说明这位老人的勤劳和阅历。王震便同他谈
起了北大荒即将建起的大批国营农场,农业机械化……直谈到这回踏荒迷了路。老人爽朗地
大声笑了。
老人谈起这荒原方圆百里的沟沟坎坎,都了如指掌,听得大家很感兴趣。有人悄声议论
:“这老头唠唠叨叨,还真有两下子呢!”
以后农场就聘老人做向导,踏荒定点,就再没有迷路的事了。他既是个好向导,又是一
个胜任的气象观察员。每次马爬犁出发之前,他只需抬头看一下天色,就预知当天的气候如
何,会不会变天。
从此,这个茅屋和老头便有了名:“老头店”和“王叨叨”这个外号便传开了。
老头店成了开荒人员赶路落脚的地点,王叨叨也成了王震信得过的向导和朋友。两三年
之后,农场建设初具规模,王震来视察都少不了特地赶来老头店,看看王叨叨。不久老头店
附近也已开发建队,要他去生产队往,他不肯。于是王震指示农场供应老人口粮,而且全部
是细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