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用“八一”命名

用“八一”命名


1958年春天,解放军十万复转官兵,从全国各地拥进了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流
的广袤地区。在这片亘古荒原上建立起来的黑龙江垦区,得到了这一批强大的生力军,开始
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用当时的政治术语来说,就是“大跃进”。以王震为首的农垦部党组
,以战略的眼光预见到农垦事业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决定创办这所大学。
学校是在1958年8月创办的,最初的名称是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是一所半工半读性质
的学校。王震以农垦部长的身份兼任了第一任校长,直到1962年10月国务院任命姜瑞元为校
长时止。
第一期从垦区内部招收学生1000多名,其中大多数是解放军复转官兵。我是由青山农场
经过保送和考试入学的。8月6日是报到日,农场特意用解放牌汽车把我们这批学生送到学校
。虽是薄暮中的一瞥,但看清了这里没有一般高等学校的高楼大厦;除了南方人稀罕的大烟
筒外,就是清一色的几幢平房。听说这是原密山农校遗留的房子,再早还是日本鬼子的破兵
营。来到宿舍,一律的对面双层通铺,像营房,且比一般部队营房挤得多。毕竟是初建的大
学,条件简陋一点,也在情理之中。当发现有电灯和自来水的时候,同学们的眼睛顿时发亮
了,室内不约而同地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因为这批来自大城市的转业军官,在农场的几个月
里实在被煤油灯和辘轳井的古老生活憋坏了。在入学后的头一两天里,同学们到校区的新华
书店去买回许多农业方面的参考书,准备在这里好生作一番学问。
10月间,铁道兵农垦局草炭积肥现场会议在学校召开,王震部长也来了。学校相机举行
全体师生员工大会,请校长讲话。那天礼堂里挤得满满的,大家把脖子伸得长长的,都以一
睹校长的风采为快。
王震校长身穿军便服,操着一口湖南口音,时而慢条斯理,时而高亢激越,说着说着突
然停顿下来,展开台下递上来的一张条子,说:“有个同学建议我给学校命名……”鼓掌声
、欢呼声顿时响成了一片。这个同学确实说出了大家的愿望。在同学们的热烈要求下,只见
王震颔首微笑,略加思索,胸有成竹地说,“学校就叫‘八一农业大学’怎么样?”又是一
阵暴风雨般的掌声。他接着说,“用‘八一’来命名,就是要农大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
统,用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学生,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材,以便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援和武
装垦区……”
他简要地回顾了人民解放军从“八一”建军以来走过的艰苦而光荣的历程,展示了黑龙
江垦区的现实条件和发展前景,勉励大家要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像攻克敌人的堡垒那样,
去攻克科学的堡垒。
校长的一席话,正合同学们的心意,大家心情的酣畅就甭提了。在这里的同学,告别部
队都没有几天,身上还依然穿着绿军装,只不过是卸下了帽徽、领章和肩章,在校园里和在
转业北上的列车上一样,大家都兴味盎然地传诵着郭老《向地球开战》的著名诗篇,尽管现
在的岗位变了,但是,对党的一颗红心没有变,解放军传统将激励我们去学习和掌握科学知
识,去向地球开战。
那年秋季,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特别是在校长讲话的鼓舞下,同学们不仅清理了校园
,参与了饲料的青贮、土豆的入仓,大批人马还拉到青年水库筑大坝。这中间穿插了一些现
场教学,时数不多,因此也就感到特别珍贵。秋收以后,冰雪已经封盖了大地。我们得用双
手首先给自己创出一个生活的环境,其次才是教学的环境。当时,学生按民兵组织形式编成
8个连队,学校的任务下来,各连互相竞赛,干得热火朝天。打完挖草炭、修小水库和挖排水
渠三个会战后,我所在的六连被分配去建石灰窑,连1959年元旦都是在密山农村的一个窑地
上度过的。这就是我们第一期复转官兵学生的艰苦建校生活。
在那最初艰苦建校的岁月里,每逢野外劳动,我们习惯地穿上军棉袄,一以御寒,二可
遮雨。每人还都有两件应手的家什:镰刀和锄头,都打磨得锃亮,藏之若家珍,用它们逢山
开路,遇水搭桥。以后校园里流传开两句顺口溜:“农大有三宝:镰刀、锄头、军棉袄。”
的确如此,这“三宝”是解放军传统在建校初期条件下的具体运用,也是我们第一期复转官
兵学生为校名中的“八一”两字增添的光彩。
学校名称,以后又经过几次改动,但“八一”两个字始终保留着。1959年6月,经学校报
农垦部转报教育部批准,正式定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初年校牌上的题字,也是王
震用楷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