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校长的治校方略

校长的治校方略


建校伊始,百事待举。那些年,学校的大事经过党委讨论拿出意见,差不多都是请示王
震校长才最后决定的。
1958年秋季,正赶上教育大革命的形势。党中央在这时发布了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
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我们开学后,学校只开出两门课程:一门是
整风,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统一思想;一门是生产劳动,全是真刀真
枪,一点也不含糊。当时有些同学想不通,认为学校嘛,就应从学习理论开始,而且应以系
统学习理论为主,生产劳动那么多,这不变成八一农场了?!
1959年2月,我被调到校办公室任秘书。记得姜瑞元副校长曾在一次干部会议上亮了底:
“王部长对我说过,他参加了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制订。他说:‘我知道
,整个过程我都知道。教育就是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应该和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也
要和体力劳动相结合,这应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这终于使我领悟到学校之所以一开始开出整风和生产劳动两门课的用意。
八一农大在教育革命中,较少旧思想的包袱,根据农垦事业的特点和“三结合”的指导
思想,曾经作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探索,例如坚持生产基地办学,学生参加一个完整周期的
农业生产劳动,首先取得一个熟练农业工人的资格,而且都还要熟悉并会运用机车,在总结
生产实践体会的基础上,师生合作编写教材,包括国内尚属空白的《国营农场管理学》教材
。为了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学校特意开辟了一块大豆试验田,精心侍弄,积累经验。王震看
过试验田后风趣地说:“种大豆,第一年打100斤,第二年打200斤,最后一年打400斤就毕业
。”当然,作物产量不可能逐年翻番,这话只是喻示要从生产成果上体现和检验学习成果。
他还说过:“该读书的时候就要好好读书。那就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
读——圣贤书。’”他拉着长音、抑扬顿挫地说着,引起同学们一片笑声。
1959年上半年,国务院下令整顿1958年新办院校。学校面临着向何处去的严重问题,条
件不具备就将下马。以王震为首的农垦部党组果断决策,八一农大不仅要办,而且转为农垦
部直属的全日制学校。消息传来,全校好不欢喜。学校制订了相应的规划,将原有第一期学
生编为国营农场管理系,同时增设农学、农机和畜牧三个系和相应的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
当年参加全国统一招生,经报请教育部得到批准。在这转轨的当口,那年5月,王震在一次师
生座谈会上说:“第一批入学的复转官兵学生,要培养成为垦区农场的各级指挥员。你们经
过部队锻炼,受党的多年教育,有实际工作经验,经过在学校的学习提高以后,将来在农场
的各级领导岗位上要挑起全面责任。那三个系从社会招生上来的高中毕业生,要培养成为农
学家、工程师和畜牧技师,成为农垦战线上的参谋。”不愧是将军的慧眼,知人善任,各扬
其长,用教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材施教”。以后,农管系学生毕业了,分配到农场担
任生产队长、畜牧队长、修配厂长、分场副场长和机关干部的都有,其他三个系的毕业生则
担任技术员一类职务,两相结合,使农场的干部结构得到显著的改善。我回母校参加30周年
校庆时,不期遇到了同班的年龄最小的同学王直敏,现在他已是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周长
了。
建校初期,教师奇缺。针对成年学生的特点,王震曾指示:“自学为主,教师辅导。”
学校还想了不少办法,在“能者为师”的原则下,挑选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生产实践
经验的学生,担任“小先生”,在教师指导下,给同学们上一些辅导课,借以弥补。转为全
日制后,这个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了。王震曾对姜瑞元指出:“可以到垦区范围内挑选一些
摘掉右派帽子的同志来校当教员,讲自然科学。”姜瑞元责成人事部门办理这件事,请来了
34名“摘帽右派”同志,缓解了燃眉之急。当时还讳莫如深,“文化大革命”中被兜了老底
,姜瑞元因这一条被扣上了“招降纳叛”的罪名,吃够了苦头,这已是后话了。王震还曾向
东北农学院要过教师,向北京农业大学要过应届毕业生,还主动搭桥挂钩,邀请北京农大的
蔡旭、李竞雄和孙渠等著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这不禁使我想起杜甫的几句诗来:“好雨知
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好雨的滋润下,学校的教师队伍尽管
年轻,却成长得很快。我的同班同学袁立海,当年就是一位“小先生”,如今已是肥料学的
教授了,他的或由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已硕果累累,有的获得总局和省农业厅的科技成果奖,
有的被鉴定为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
士兵少不了枪,学农垦、干农垦的少不了农机具。由于王震的关心,1959年春,农垦部
给学校调拨了10台全新的斯大林-100号拖拉机,以后又跟进配套农具。老师、同学围在停车
场上老是看呀摸的,啧啧称道:“这是校长给我们送来的最好的新春礼物。”从此,上课、
实习以至远征内蒙呼盟和湖北荆州地区开荒,都用上了真家伙。原来,学校接收原密山农校
的耕地不过七八百亩,由于师生上机车开荒作业,耕作能力已可达两万亩。农机老师狄超义
、吴美云(吴美云是冲破阻力从印尼主动归国的归侨、一位年轻姑娘)等,上了机车就忘了时
间,往往连续作业24小时,甚至36小时。凭着这种创造性的劳动精神,师生们为学校创下了
最初的基业,也为向科学进军开辟了前进的基地。
王震还关心校舍的建设。根据当时虎饶垦区建设的总体设想,为使虎林成为将来这个垦
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他决定在虎林建校,并指出要按照国家关于高等学校用房的标准进行设
计,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教学主楼要建成六层楼,大理石贴面,两年全部建成,将来虎
饶县委和学校合起来办公。1960年,国家遭遇暂时经济困难,学校只在虎林西岗盖了一座学
生食堂就停工了。为了节省国家资金,充分利用原有条件,他接受学校其他领导的建议,第
二年又决定就在密山裴德建校,还特意关照要先治坡,后治窝;要为教授盖好一点的住房;
校园要很好地绿化。1965年8月,在新校区(西院)万米教学大楼落成。师生们兴高采烈地在它
四周栽种了丁香、油松、核桃揪等多种树木。冬去春来,花香袭人,绿树成荫,北大荒的大
学再不是旧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