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958年4月12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密山县城人山人海,转业军人仍不断地从各地往这里运送。王震将军在车站广场召开大会,下令转业官兵徒步进军荒原……
三 1958年4月12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密山县城人山人海,转业军人仍不断地从各地往这里运送。王震将军在车站广场召开大会,下令转业官兵徒步进军荒原……
密山,祖国东北角的小县城,火车到这里就中止了,再往里就是漠漠大荒。这座在清代
光绪年间设府的小镇,因境内的蜜蜂山而得名。早年叫蜜山,后改密山。30年代,它管辖的
面积达6万多平方公里,而居民仅有两万多户。形状像一个倒悬的葫芦,东起乌苏里江,北至
黑龙江,南临兴凯湖,囊括了半个三江平原的黑土带。境内多沼泽,使人联想起美国北部以
沼泽遍布著称的密执安州。这座古老的边境小镇,倒也见过世面。1929年中东路事件,苏联
曾派遣远东特别军占领过它。1933年日本关东军第十师团曾派兵驻守县城,直逼虎林。其时
,李延禄率领的抗联队伍曾在这里建立了一支抗日游击队。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红军第三
路军兵力从海参崴方向突破关东军防线,曾进驻县城。……风云变幻,直到50年代,王震将
军率领的铁道兵转业官兵的到来,才使它成为社会主义国营农场的指挥枢纽和后勤基地。
密山县真正见世面的还是这一次!1958年春天,它成为全国、全军注视的热点。十万官兵
中将有半数以上从各地运送到这里,然后进入荒原腹地,撤开人马,开荒建点。它是北大荒
东部的大门,像大葫芦的小嘴,每天要吞吐数以千计的转业官兵。管吃、管住,还要将他们
迅速送到荒原各新建点。这对于当时只有几千户人家、东西两条大街的古老小镇来说,负荷
量之大,可想而知。
作者找到了当年参加密山接待工作的人。他姓丁,原军事工程学院中尉军官,年过花甲
,感慨万千地对我说:
“我是在部队挂上大红花以后,便登上了去密山的火车一下火车,借着朦胧的曙光,只
见从车站通向县城的那条土路上,挤满了穿着黄棉大衣、摘掉肩章和领章的转业官兵。土路
两边的空地上堆满了箱笼铺盖,家具什物……这个地图上只有一个小黑点的边陲小镇,突然
显得十分拥挤。我们军事工程学院转业的共200多人,被安排住在一座朝鲜族中学,这算是优
待的。每天有几千人在这里逗留,给这个小县城带来极度困难。县城的机关、学校、俱乐部
都住满了人。很多人住在老乡家里。密山接待站忙得焦头烂额,人手不够。就这样,我没下
农场,留在接待站了。
“4月中旬的一天,我们接受了一个任务,要在密山车站广场上布置一个会场,说是王震
来了——他接到农垦局告急的电报,来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春耕在即,老天爷不等人,转
业官兵不及早进点,开荒生产就得耽误一年。再说密山县被转业军人挤得几乎要爆炸了,先
到的没送走,火车还不断往这里进。吃喝拉撒睡,样样都成问题……
“4月12日下午,大会开始了,会场设在简陋的车站广场上。天气很好,广场上人山人海
,挤满了转业官兵,包括先期到达的,刚下火车的,熙熙攘攘。有的肩上还戴着肩章,有的
戴大盖帽,有的戴棉帽。有的讲广东话,有的讲上海话,南腔北调,来自海陆空三军……王
震身穿军服,佩戴三颗星的上将军衔,披着一件黄呢大衣,快步走上主席台。他站稳后,把
大衣卸掉,对着话筒说:‘欢迎同志们到北大荒来!’广场上响起了一阵掌声……”
这里,摘录最近搜集到的王震讲话,以保留荒原大进军的真实史料:
“……你们都是当过排、连长,也有当营长的,我也当过排、连、营长。同志们,在战
场上打冲锋,排、连、营长是在部队前头呢,还是跟在后面呢?(大家回答:在前面!)那末开
垦北大荒呢?(答:也该在前面!)遇到艰苦困难怕不怕?(答:不怕!)苦战三年行不行?(答:
行!)……
“说到困难,目前就有一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来到密山的转业军人很多,汽车运不过
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汽车,走路,走上三天四天,就到了农场。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
。我看这个建议很好,不知道大家同意不?(回答:同意!)同意,明天早晨就出发。
“同志们!你们有的带来了爱人、孩子,还有的在火车上生了孩子……同志们中间,有的
没有爱人,还是‘单干户’,这是不是问题呀?(答:是问题!有人答:是大问题!)但这是个
能够解决的问题。有好多初中、高中毕业的女学生写信给我们,要求建设北大荒。她们来了
以后,也都是‘单干户’,过上二三年,还能不‘合作化’吗?不过,姑娘们都爱英雄,爱
模范;想要找个好爱人,就得在工作中鼓足革命干劲,做出成绩。同志们说对不对?(答:对
!)……”
在当年的大会上,将军很风趣,也发了火。他当众撤了两名校官!这在“会场纪录”中没
有记载,而是大会目击者事后告诉作者的。
原来转业官兵都由部队派人护送,送到目的地,同农场做好接交手续,护送的军官才能
返回部队。当时,南京军区空军部队有两名护送的同志(一名少校,一名中校),他俩把转业
官兵送到密山,见到当时艰苦的情景,就自行“向后转”了,造成了很坏影响。王震得知此
事,当场将这两名校官叫到跟前,狠狠地克了一通。有的说是当众叫人摘掉这两名校官的肩
章,说法不一,后者倒是显示了将军的性格。
自从大会以后,云集密山的转业官兵就按照将军的建议,迈开双脚,徒步进军荒原了。
妇女儿童,行李家什,以及人事档案等,还是用汽车运送的。也有例外,一批分配到八五○
农场五分场的转业军官,从密山下火车,就挑着行李,背着背包,有的还背着孩子,步行10
0多里,才到达新建点。分配到八五三农场五分场的转业官兵,到了总场,听说大地开化,没
有道路,就肩扛背包、皮箱、自行车,徒步跋涉90多里的山林和沼泽,才到达目的地。分配
到八五四农场的转业官兵,开始东进,拖拉机拉着粮食、炊具和行李,人行走。拖拉机在荒
原里行走十分困难,天黑还未到营地,转业军人只好荒原当铺,蓝天当被,围着篝火度夜。
机车往东大岗途中突然掉进冰水里,找车拉,拉坏了也拉不出来,大伙只好一个个跳进冰水
里拆卸机车……
他姓蔡,原人民解放军预六师教导团学员,正是王震讲话那天下火车,赶上了荒原大进
军,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说:
“我是坐着中原大地开来的列车,经过6天6夜的旅途,来到了终点站密山。专车乘载的
是我们预六师教导团、十六团、武汉军区后勤部等单位的转业官兵近1000人。我们的目的地
是虎林县境内的八五八农场。下了火车,正赶上王震讲话,让我们迈开双脚,向荒原进军……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这支近1000人的队伍,以班、排、连为建制,各自背着简单的行
李,以领队红旗为向导,浩浩荡荡,从密山县出发了。沿途一片荒凉,人烟稀少。一路上,
战友之间,官兵之间互相换着背行李,互相鼓励。不少人脚上打起了泡,腿走瘸了。当年我
才21岁,从未参加过这样的急行军,走到中午,两脚起了10多个大血泡……
“队伍到杨岗,天黑了下来。指挥部传来了口令:停止行军,就地过夜。于是各自打开
行李,在草棚里,用羊草铺的地上睡了下来。6天6夜的火车,加上80多里路的行军带来的劳
累,使我很快进入梦乡……突然,开来两台解放牌卡车,把我吵醒了。领导上照顾体力差的
同志,一共70来个,让我们搭车继续赶路。从晚上8点多钟,汽车在荒野的土路上颠簸了整整
4个多小时,驶近八五八农场北大通分场一队八号地就停下了。司机说,北大通河上没有桥,
让大家下车继续赶路。听说还有14里地就要到达目的地,大家就振作精神,咬咬牙,扛起行
李就走夜路了……
“天很黑,我们像扣在一口锅里,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中的小道上艰难地行军。深一脚,
浅一脚,磕磕碰碰……远处不时传来狼叫声,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这样令人毛骨悚然
的声音。到了北大通河岸,只有一根临时搭上的直径20公分粗的木杆。朦胧中,我们就在这
根叫做‘桥’的横木上慢慢爬过去。一个姓孙的中尉军官不小心将眼镜掉到河里了,接着人
也掉下去了。幸好河里还结着冰,没化透,只是受了点轻伤。于是,我们又继续行军,两只
脚像灌了铅,一直走到天亮前的两点多钟,总算到了目的地——乌苏里江畔的北大通分场场
部!迎接我们70多个新主人的是场部仅有的建筑:临时抢搭起来的两栋草棚和几栋马架子……
”
诸如这样进军事例,多得不胜枚举。
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号称“十万”的移民队伍迅速进入荒原腹地。这无疑是移民开发史
上壮丽的一页。大部队进军,大面积铺开!成千上万人马在同一时间从祖国各地汇集边陲,又
几乎在同一时间兵分百路,徒步进军,撒向漠漠大荒。这是一场没有炮声的战役,是一场携
家带口的进军。有准备,也无准备。匆忙,而又沉着。混乱,而有秩序。它生动地表明了王
震具有将军的魄力,一种善于挽回局面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同时,也生动地显示了十万大
军是一个坚强的整体,即使他们中间心灵深处还蒙受着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