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农业发展概况



建场30年,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随着不断的扩大开荒,粮食产量也随之不断的
增长,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全场的耕地面积由建场初期的8370亩,增加到50465 亩,耕
地面积扩大了4.6 倍,粮食产量由1953年的140 万公斤,增加到1980年的430 多万公斤,粮食
总产量增长了3 倍,1983年在大灾之年粮食产量仍相当于1953年的1.5 倍。

  一、劳改农场时期的农业概况

1953年至1956年,这4 年中农业发展较快,耕地面积增加的幅度大,是创业开荒打基础时
期,耕地面积由1953年的8370亩,增加到1956年的30100 多亩,这段时期作物种植上水田面积
多于旱田面积,在经营上采取的是老式的作业方式,主要用于田间作业的是人力(劳改犯人)
和畜力(牛、马),当时没有一台农业机械,由于当时是劳改体制,贯彻的是“改造第一、生
产第二”的方针,改造是目的,生产是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农业生产,耕作比较粗放,
粮食产量不稳,波动极大,农业生产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益。

1957年至1958年的两年中,农业夺得了丰收,粮食增产幅度较大,经营效益比较明显,创
造了建场以来第一次盈利年份,但是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提出了一些过左
的口号,在特定的形势下,农场也搞了一些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生产上曾提出一些不符合实
际的空指标,推行了一些违反科学规律的措施,造成水稻密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
反右扩大化,挫伤了部分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使农场的农业发展及建设受到了限制。

1959年至1967年,农场贯彻执行了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进行了全
面整顿,实行了基本工资加奖励的政策,贯彻了农村“六十条”规定,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
动,干群思想稳定。经营管理上,农业生产实行了大包干制度,这一制度,不仅具体落实了计
划、落实了任务,而且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这时期的
农业生产得到了稳步发展。农业机械开始应用,同时耕作布局也发生了变化,水田面积逐年减
少,旱田面积逐年增加,适应机械化生产的麦、豆占据了农业的主要地位,农业增产措施具体
有力,增产幅度大,每年都可以向国家交售一定数量的粮食,当时虽然搞了一些农田基本建设
工程,但还不够配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业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1967年劳改农场布局调整时,把原来归属劳改农场的三、四两个分场交给通河县所辖乡、
镇经营管理,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由1964年的30786 亩减少到1967年的17673 亩,减少了12113
亩,农场所辖区域缩小很多,农场经营规模也随之减小,农业生产较之建场初期略有提高。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业概况

“文化大革命”十年,是农场的农业在低水平上徘徊的十年,受“左”的路线干扰和林彪
“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企业管理秩序混乱,规章制度被丢掉,科学生产措施被批判。农田基
本建设跟不上,原有的水利工程被毁坏,抗灾能力差,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成本高,
粮食产量低,虽然农业机械多,但生产效率低,人力、物力浪费严重,田间管理上不去,历年
都是草荒严重,战草荒成了当时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粪肥不足,地力减退,贫瘠不堪,生产
停滞不前,并出现了连年减产的不利情形,1969年至1974年的6 年中,粮食亩产都在60公斤上
下徘徊,仅1975年粮食亩产超过了100 公斤,随之到1976年又下降到亩产86.5公斤,“文化大
革命”期间,除1970年向国家交售42.5万公斤粮食外,其它年份没有向国家交粮,个别年份还
要吃国家返销粮。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业概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移,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了全场人民,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建设四化,
建设家园,大力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1977年以来,在先后几年的时间里,在松花江北岸沿江地段,弹弓泡东西一带建立了第八
生产队和第五生产队,大面积开荒种地,使全场土地占有面积达到115935亩,耕地面积由1967
年的17637 亩增加到1983年的50465 亩,增加了32792 亩,其中第八生产队在1978年新开荒播
种的大豆亩产75公斤,收回粮豆70万公斤,使全场粮食总产达到229 万多公斤,自1971年以来
第一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8.2万公斤,特别是1980年全场生产粮食423.65万公斤,达到了建场
以来历史最高水平,这一年,农业生产单位一队、五队、八队、科研站等均获得程度不同的盈
利。

1980年在农业生产上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联产计酬、包定奖、浮动工资、专业承包和自
负盈亏的形式出现,进一步调动了干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并加强了田间管理,农田基本建
设工程逐步配套,为农业生产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82年,实行浮动工资
联产计酬生产经营责任制,实行包干到队,承包到组,农业实行“三定三包一奖罚”,即:定
产量包费用;定利润包成本;定人员包工资。完不成定包指标受罚,超计划利润有奖。但是1980
年的一场罕见的大雪,以后连续三年的大水,影响了粮食产量,征服自然灾害成为农场人民重
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