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科学种田及管理措施

第四节 科学种田及管理措施



农场的科学种田可分成两个阶段,“文化大革命”之前和“文化大革命”之后,前期以水
田为主,后期以旱田为主。主要技术措施是:

  一、农田轮作制度

1953年至1966年,以种水田为主,旱田为辅,水稻面积占70%左右,并且逐年扩大。农场
有专业生产队从事水田生产,劳动力来源于劳改犯人。旱田面积占30%左右,主要以种植玉米、
大豆为主,小麦、谷子的种植数量很少,其轮作方式为:玉米一大豆一谷子,由于农场地势低
洼,水源充沛,适合水稻生长,为了消灭水田的恶性杂草,恢复地力,每隔三至五年,改种一
次旱田,实行水旱轮作。水改旱后,第一年多种植大豆,但由于草荒严重,大豆前期发育不好,
产量较低。水改旱秋翻地种小麦,增施化肥,保证小麦生产的养分,底墒足,促使小麦生长。
由于水改旱生态环境的改变,不利于水田恶性杂草的生长,而稻田草荒得到控制,麦茬的伏翻,
又有利于灭草,恢复土壤肥力,熟化土壤,便于土地整平耙细,为提高粮食产量,打下良好的
基础。

1967年至1973年,由于劳改布局的调整,场内劳动力减少,水田面积急剧下降,不到总耕
地面积的10%,这时期农业主要以旱田生产为主。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轮作制度也
没有固定形式,连作重茬和迎茬比重较大,其重茬面积占30%,迎茬面积也占30%—40%,使
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

1974年至1983年,这一阶段前期水田面积有所增加,后几年又大幅度减少,主要以旱田为
主,这时期的轮作方式是:

第一种轮作方式:麦麦一豆,三区轮作。区域主要是在八队和五队。主要种植以小麦为
主,目的是在麦茬用24一D 丁脂灭草,用来消灭开荒初期田间多年生杂草和部分一年生阔叶杂
草引起的草荒地,以达到夺取粮食高产的目的。其缺点是只有两大作物,小麦面积又大,该区
沙壤土,春季干旱风大,对小麦生长不利,另外不利于种地与养地的结合。

第二种轮作方式:麦一豆一杂,三区轮作,主要应用于第一、第二、第三生产队。这种耕
作制度比较适合本场生产特点。麦茬可消灭阔叶杂草,麦茬深翻后利于大豆生长,秸杆还田后
腐熟可增肥地力,麦茬翻地后整平耙细,利于下茬大豆的施药灭草,大豆田的施药灭草,消灭
了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大豆中耕、深松又利于下茬作物生长。豆茬耙茬或原垄种植杂粮,杂粮
茬平后种小麦,利于地力恢复,利于消灭杂草,避免草荒,减少病虫害。

第三种轮作方式:稻—稻—稻—麦,水旱轮作区,主要适用于农场的第一、第二、第三生
产队。这种轮作方式的优点是:1 、水稻连种三年,有利于充分利用水利工程设施。2 、有利
于消灭水田恶性杂草。因为连种三年水稻,水田恶性杂草危害较大,改种旱田以后,由于生态
环境改变,杂草群落也发生变化。另外由于几年水稻田的稗草发展起来,改种小麦以后,实行
伏翻地,利于消灭稗草。3 、同时麦茬深翻伏翻利于土壤熟化,恢复地力。

农场总结了建场以来全场农业发展的历史,针对农场的地理条件,结合本地的地壤及自然
环境,下大力气调整了产业种植结构,向高产稳产农田方面发展,把全场的有效耕地面积逐步
向水田生产方面发展,其轮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不同地块,不同土壤,不同的条
件,采取适应本地的农田耕作模式,最终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

  二、耕作制度

1953年至1972年,这一时期耕作制度主要以连年翻耕为主,这种耕作方法的缺点是连年平
翻土壤受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易于形成坚硬的犁底层,造成杂草全层感染,草荒现象难以
控制,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产量下降。

1977年以后至实行家庭农场以前,这时期的耕作制度是:深翻——深松——耙茬,从连年
翻耕变为三年翻一次,翻、耙、松耕作制度的优点是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
打破多年形成的犁层,增加了土壤渗透性能,同时有利于消灭草荒,减少作业次数,降低生产
成本,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

  三、施肥制度

施肥制度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年至1966年,主要以施有机肥为主,建场初
期,大部分是新垦荒地,土壤肥力高,前几年基本上没有施肥,后几年大量施用有机农家肥,
基本上达到了每三年施一茬农家肥,平均亩施农家肥1 ~2 吨。第二阶段是1967年至1976年,
这时期是农家肥和化肥施用面积各占一半,一般农家肥施用量在0.50吨/亩左右,化肥施用量
也不多,平均亩施化肥不足5 公斤,有些地块多年不施肥,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
下降。第三阶段是1977年至1983年,这时期主要以施用化肥为主,农家肥为辅,年平均施用化
肥250 —300 吨,(其中磷肥180 —200 吨,氮肥100 —200 吨)亩施化肥平均在13公斤左右,
农场积造有机肥仅在2000吨上下,多施用于蔬菜上,大田很少施用。

   1979年一1983年农药与化肥施用量统计表
  表3—4



  四、植保制度及病虫害防治

  1、水田
  水稻在生产过程中常发生一些病虫害,使水稻受害,影响水稻的生长,并导致产量的下降。

  常见的病害有:恶苗病、绵腐病、立枯病、稻瘟病。

  常见的虫害有:稻咬蚊、泥包虫、负泥虫、潜叶蝇等。

  对于在水田生产方面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选用抗病品种,控制水肥管理,做好种
子消毒工作,及时施药扑杀,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控制病虫害的漫延和发展。

  2、旱田

旱田种植作物主要有大豆、小麦、玉米等。这些作物在生产过程中也常发生一些病虫害,
危害很大,严重的甚至造成绝产。

常见的病害有:大豆的根腐病、菌梗病、灰斑病、线虫病、花叶病等;小麦的根腐病、叶
枯病、散黑穗病、赤霉病、锈病等;玉米黑粉病等。

常见的虫害有:粘虫、草地螟、蚜虫、大豆食心虫、大豆汗根蝇、金针虫、玉米螟等。

对旱田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进行药剂拌种,病虫害发现前期及时打
药,同时采取合理的轮作措施,控制病虫害发病的根源,经过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建场以来,在农业生产的经营过程中,农田草荒危害也十分严重,农田中,常见的各种杂
草多达三十几种,战胜草荒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人工灭草、机械灭草、化学药剂灭草及轮作灭草
等方式,经多年生产实践,常用的灭草药剂有:氟乐灵、拉索、拿扑净、杀草丹、2.4 —D 丁
脂、二甲四氯、除草迷、敌稗等,还有利谷隆和西玛津也少量使用。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杂草,
分别使用各种不同性质的除草剂,年使用杀草剂总量在6 —10吨左右。

  五、种子制度

建场初期栽培各种农作物的品种基本上都是本地的农家品种,由于感病严重、品质差、产
量低而逐步地被早熟、抗病、质佳、丰产的优良品种繁育更新。

  1、良种繁育

  在良种选育和繁育工作方面,农场有专门培育种子的良种队,第三生产队原为农场的繁殖
场,繁育从外调入的少量良种,1974年开始组建科研站,负责良种的引进、繁育、示范、推广,
从业人员已由初建时的几个人发展到20多人,有专业技术员,耕地面积由几十亩增加到800
多亩,并配有一定的农业机械,从外地新引进的品种,经试验站小区对比试验2—3年以后,选
出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应用。

  2、品种更换

  各农业生产队更换主栽品种要由农场决定,对产量不高,品种不纯,质量不佳的品种进行
淘汰,品种的淘汰取舍由农场生产科研究,主管场长批准后方可淘汰。

   各时期各种作物的主要栽培品种
  表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