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对农业的影响

第五节 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对农业的影响



自建场以来,发生了涝灾、旱灾、洪灾、低温冷害及风雹灾害等各种不同的自然灾害,给
农场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其中涝灾、旱灾、洪灾对农场造成的危害及损失是最大的。

自1953年至1983年,沿江两个生产队共发生4 次大水,即1957年、1960年、1981年、1983
年,松花江水位均达到103 米以上,最高一年是1957年的105.50米,1981年最高水位是103.3
米,将第五第八生产队的农田全部淹没,只有1983年抢收回三分之一的小麦,其他受灾年份均
颗粒无收。

发生全局性的春涝6 年、重涝3 年,即1961年、1969年、1973年;秋涝12年、重涝6 年,
即1956年、1957年、1960年、1964年、1972年、1981年;以秋涝为主,由于本区地势平缓,河
道又多,呈沼泽性,河流渲泄不畅,土质粘重,积水不易下渗,致使耕层水份多,处于饱和状
态,加之雨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是形成涝灾的主要原因,由于春涝、秋涝的影响,作物播
种难度大,有的地块甚至播不上,播期拖后,错过高产期,影响作物生长,降低产量,严重的
甚至绝产。

由于本区春季风大雨少,在民间形成十年九春旱的说法,岗坡和沙壤土带,旱象更为突出。

洪泛灾害分布在沿江低洼地,涝灾除了和洪泛灾害重复外,大部分位于比洪泛稍高的低洼
地和地形起伏中的洼地。旱灾则出现在岗坡沙土地上。从受害耕地面积来看依次是涝、旱、洪,
从对农业生产影响看依次是涝、洪、旱,从地域分布来看,旱灾多出现在八队,涝灾多出现在
三队和一队,二队次之,洪、涝两重灾害多出现在五队和八队。

   受涝、易涝、受早、易旱耕地面积统计表




   农作物受灾情况表
  表3—7续 单位:亩






   农作物受灾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