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牧事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畜牧事业的发展概况




一、劳改农场时期的畜牧业

  1953年,全场拥有大牲畜142头,其中使役牲畜141头,养猪126头,家禽64只。

家禽饲养业也随着农场各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最初几年是以家属零星自养自食鸡、
鸭、鹅为主,1959年以后办起了一个小型养禽场(主要劳力是犯人)以解决干部、家属及食堂
蛋类供应。

1960年一1962年农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养畜、养禽、养蜂,三年中发展大牲畜
154 头,养猪3994头,羊84只,养禽66 928只,养蜂281箱。

1959年至1962年期间不但提供了农场内部蛋类副食,而且还向国家交蛋600 多公斤,交售
毛猪79头,蜂蜜1639公斤。1962年农场对畜牧业执行畜牧生产定额与奖励制度,使畜牧业又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

  1960年至1962年三年畜牧业创造的总产值为23568元。

  二、农牧局管辖和国营农场时期的畜牧业

  1、养猪业
1969年以后各生产队均建立了养猪场,进行大养其猪,各队设有专职饲养人员,盖起了猪
舍,猪的存栏数1970年253 头,1978年为最兴盛时期,年末存栏达1485头,年繁殖3756头,成
活2175头,不但解决了自食,还向国家上交了部分商品猪。1979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养猪场
效益不好,经常出现亏损,仔猪成活率不高,育肥猪增重慢,喂养时间长,成本高,经营养猪
场不但不能为场做贡献,农场还得拿出补贴。1981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
对养猪场进行了调整,大多数猪场撤消,一队猪全部由个人承包,二队现由承包组承包饲养。
职工家庭养猪历年来是发展养猪业的重要渠道,主要经营育肥猪。仔猪一是向场内各生产队购
买,二是从场外买入,农场鼓励职工家庭养猪,上交肥猪者给补贴一定的饲料粮。1979年至1980
年,由于省内对交两头以上育肥猪的给予加价政策,农场生猪发展迅速,向国家交了大量肥猪,
两年交猪528 头。

  1981年以后改变了收猪政策,全场猪存栏数大大减少,造成肉类供不应求。

  2、养马业
为了发展养马事业,满足农场畜力需求,1972年在片泡北岸饲养了271 匹马。在现三队成
立了畜牧繁殖场,集中全场有繁殖能力的母马,并引进优良种马进行改良,当年马群得到很快
的发展。繁殖场直属生产科领导,选派了得力的领导干部和畜牧兽医人员,由郭景和任队长,
马金龙任兽医。主要是为全场培养优良的役用畜,改良本地马,发展重型马和轻型马的中间型
役马,这种马体高力大耐使役,抗病能力强。后来由于在管理和饲养方面缺少专业人员,不懂
技术,加之防病治病不及时,责任心不强,各级领导注意力在农业生产上,畜牧业抓的不紧,
重视不够,使马匹死亡率高,1978年一年内就死亡45匹,到1980年马匹的存栏数已降到93匹,
造成很大亏损,根据经营的实际情况,从1980年将养马点解散,剩余的马被分到各个生产队饲
养。

  3、养鹅业
1977年在片泡北岸建立四队,经营养鹅业,盖起了鹅舍和孵化室,打了一眼深井,从职工
家属中和场外买了近千只大鹅,准备建立一个禽肉蛋生产基地。

四队的地理位置好,泡沼多,水源充沛,遍地草原,空气新鲜,环境安静,实为养鹅业的
好地方。

在养鹅业的发展过程中,第一年比较顺利,孵化幼鹅雏取得了成功,当年发展大鹅2400多
只,这个新兴的鹅场还未发展起来的时候,却遇到了各种困难,由于农业生产上不去,产粮少,
造成鹅场饲料不足,加之缺乏饲养经验,管理水平低,鹅产蛋率低,死亡率高,丢失严重,造
成严重亏损,勉强维持了两年,鹅场下马,人员调离,大鹅低价卖掉。

  4、养牛业
1978年农场决定用一些淘汰马与附近农村生产队进行兑换黄牛,将牛放人八队江心岛饲养,
此地草原、水源丰富,四周环水,是自然的“牛栏”,当年饲养167 头黄牛,由两名老工人放
养,当年冬季没有饲草,又没有水喝,加上没有畜舍,管理不当,促成了牛的死亡和丢失,经
营出现了亏损,维持近3 年,最后将剩余部分牛又归于生产队,1980年公养牛业解体。

由于畜牧业养殖业屡遭挫折,人们编了个顺口溜叫“养牛被牛顶了”,“养马被马踢了”,
“养鹅被鹅拧了”,饲养业发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给今后农场畜牧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
的经验教训。

  5、养鹿业
1972年建立鹿场,建点于二队的北山下坎原猪号一带,经省地批准,从通河县乌拉浑林场
划拨了84号林班做鹿场放牧基地,同年购进鹿25只,自1973年开始得到经济效益,鹿群逐年增
多,1980年从海林购鹿204 只,1981年又购入60只,目前存栏鹿达217 只,鹿场有专门的饲养
人员,1982年以后,鹿场实行承包到人,使鹿的管理和饲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产茸交茸
量稳定。

   历年鹿存栏和鹿茸产量
  表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