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粮油加工业 建场初期农场没有粮油加工企业,生产的粮豆全部送交通河县粮库,全场职工的口粮畜禽
饲料均由通河县加工供给,这样一出一进,给农场增加了很大负担,特别是当时交通不便,又
没有运输车辆,农场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1955年开始自建米厂,是农场最早建立
的工业单位,整个厂区占地15096 平方米,生产车间用地1653平方米,1956年5 月,米厂加工
车间建筑完工,正式投入生产。农场收获的粮食除了按任务上交国家外,其余部分全交到米厂
集中保管,在米厂院内坐囤。1983年米厂有固定粮仓5 个,可储存粮食300 多吨,同时,农场
建有18605 平方米的水泥晒场,以保证粮食晾晒(包括各生产队)。1956年米厂还购置了水轮
碾米机加工水稻,从而解决了全场人员的外调吃粮问题。但是这种水轮碾米机工作效率低,满
足不了农场的生活需要。1957年将水轮动力改换成柴油机做动力,使加工生产效率提高了很多。
1959年,电力资源在农场开始应用,米厂在粮食加工方面由原来使用的柴油机做动力,又
改变为用电力进行粮食加工生产,又购置了3 台电动碾米机,每台机器班加工能力为1 吨,使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961年购置了一套每班次生产能力为1500公斤油的榨油设备,大批量的加工豆油是从1963
年开始的,这一年加工食油13.8吨,同年又购进2 台日加工能力为1 吨的磨面机,粮油加工业
机械基本配套。
1973年,对粮油加工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发展到碾米机7 台,日生产大米7 吨,榨油机2
台,日生产能力为5 吨,面粉车间新添了125 型磨3 台,150 型磨3 台,使粮油加工生产的各
车间设备进一步完善、配套,不但满足了全场职工群众的粮油自给,每年还可调拨出一定数量
的成品粮油,同时在农场畜牧业生产方面,保证了饲料的供应。1979年从红旗农场购进8 垛轧
油机,结束了人工搬杠轧油历史。米厂院内建有水泥晒场,最多时达6000多平方米,储粮最多
时有粮囤50多座,可储粮2500多吨。
米厂设厂长、副厂长负责米厂的行政工作,并设党支部,工人分为制米工和原粮工人,到
1980年米厂已有职工50多人,设有财会、保管、粮食化验等管理人员,实行单独核算,上面由
工业科领导。1960年前由赵福波任米厂厂长,李连纲任支部书记。1960年以后米厂归联合厂,
由粮食检验员迟淑清负责米厂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期,米厂建立了革命委员会,由高元太
任主任,徐福任副主任,之后分别有高清云、卢兴权、杨福庭、范忠文、马庆升、闫铭枢、李
连荣、高俊峰等人任厂长,先后由于德贵、吕永连、闫铭枢、杨福庭等人任党支部书记。1983
年2 月,米厂支部书记杨福庭调走,由高俊峰任支部书记,李连荣任厂长,初振德任第一副厂
长。
米厂内设粮油供应部,受农场供销科的领导,全场的粮油供应按照规定标准,实行按月供
应,干部、职工、家属凭证领取粮油。
历年加工粮油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