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路建设与维修
第三节 公路建设与维修
岔林河农场西距哈尔滨227 公里,东距佳木斯190 公里,场部距通河县城18公里。
建场初期的王家油坊,地势低洼,无一条规整的农田道路,只有田间小路,夏季每逢阴雨
天,道路泥泞行走困难,场部至三站乡仅4 公里路程,马车需走一天,车行三步一停,两步一
误,真可谓举步艰难,由于交通不便,给农场的建设和人民的生活都造成一定的困难。
1956年,开始修建场部至三站间的道路(场三公路),当时正是劳改农场时期,组织几百
名犯人开赴工地,从北山坡上移土填涝洼塘,当时一台筑路机械也没有,全部工程就靠人力、
畜力,广大管教干部带领三类人员,克服各种困难,一锹锹,一担担,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填平
了大洼塘,筑起了一道2 ~3 米高,7 ~8 米宽的路基,从10多公里以外拉回沙石,建成了农
场通往三站的第一条土沙公路,长3 公里。方便了交通运输。
由于“场三”公路经过三站街里,从长远的利益着想,很不便于管理和维修,同时要到农
场分场还要绕很大一个弯,当时农场决定再修一条场部至场北(哈罗公路)的场内公路,也就
是“场北”公路,这条公路总长4 公里,1966年建成使用,以后农场每年都设专人对此公路进
行维修和管理。
“场北”公路建成后,农场对原来的“场三”公路不再投资维修,到1980年,由于“通江
桥”被水冲毁,此路中断交通。
场间道路,场部至第三生产队的道路自建场时就动工修建,路基早已形成,每年都进行铺
沙维修,但由于链轨拖拉机来往田间作业对道路损坏严重,此路一直保护不好,路面经常出现
坑洼,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该道的面貌。
1977年,扩建第八生产队和第五生产队,为了方便农场至这两个生产队的交通,开始修建
场部至柞树的道路(称场柞公路)。此路总长4 公里,修修停停多年0 ,虽路基早已成形,但
始终不算彻底完工。
根据各生产队的各地块情况,有计划的修筑了几十条农田道路,以便车辆行走,1983年每
块地都有田间道路。
场区道路。由于建场初期房屋建设没有正式规划,所建的房屋不整齐,道路也无法规划修
好。从1957年开始,农场注重场区规划,注重场容,挖好排水渠道,平整场区路面,对主要街
道进行铺砂石路,路旁栽了杨树、榆树。1963年国家给予一定的专项投资,农场自筹部分资金
46000 元,用于道路维修和房屋建设。使农场大部分街道都达到了沙石化,改变了以前的落后
局面,给全场干部、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文化大革命”时期,不但生产停滞不前,给公路建设和街道维修也造成了严重破坏,所
有的道路都无人修、无人管,有的路段路基被毁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投入了很
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所有的公路和街道重新进行维修整治。经重新规划,每年农场都组
织人力集中清理道旁沟内垃圾,排出污水,搞道路维修。
1980年农场集中了人力和运力搞了一阶段突击性维修道路工作,场部绝大多数路面铺上了
沙石,现在场区道路清洁,路面平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美化了场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