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邮政
第四节 邮政
建场初期,农场规模小,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居住人151 及邮政业务量等方面的限制,
没有设立邮政所。为了便于农场同外界的联系,及时接转场内外的邮政信件,农场配备了一名
专职通讯员,来完成农场与各地的通信业务,通信员要直接到通河县邮电局取递邮件,回场后
分发给各科室及单位,每天往返通河至农场间的近16公里的路程,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后来骑
马),只有通讯人员的两条腿,长年辛苦跋涉,坚持工作。通讯员是刘起高和安庆良。
60年代,农场配备2 名通信人员,机要通信员王春录(接任宋春生),报刊通信员石明显
(继任李庆生、金喜林)。机要文件直接到通河县邮电局取,一般信件和报刊到三站公社(今
三站乡)邮局去取。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每天一个往返。信件取回去由办公室分发到各分场,
分场通信人员有周振大、邹振东。
70年代,农场划归农场局管理,邮政工作进一步加强,经与县邮局协商,在农场设立一个
邮政代办所,由三站邮局先后派驻两名邮政代办员,其中,刘勤户口粮食关系于1976年落到农
场,人权仍在县局,场内再配1 名邮递员,负责场内信件、报刊的投递工作,邮政工作逐步走
向正轨。
在场内当过邮递员的还有:金喜林、王玉兰、谢云鹏、吴国忠、李江山等人,1983年是田
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