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农田水利

第四节 农田水利




一、水利机构设置

开荒初期农场修建了新生干渠,大力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就是这时
开始的。从1953年到1964年水利工作先由生产科后由基建队兼管,劳改农场时期设有水利大队,
主要劳力是在押的劳改犯人。

  农场很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有专职从事水利工作的人员。

1967年以后,农场的隶属关系多变,劳力不足,水田大部分改种旱田,水利机构也基本撤
消,水利队解散。

1972年农场划归绥化管局以后,管局组织所辖各农场临时组建施工队,参加当时的“引嫩”
水利工程大会战,农场组织抽调了部分施工机械及人员,成立了一支较强的施工队伍,参加
“引嫩”工程建设,“引嫩”工程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于1974年竣工。

1975年,参加“引嫩”工程的施工队伍回场以后,人员没散,当即组建了农建队,后来改
称水利队,进行农田水利专业化施工,配备了书记、队长、会计、出纳、统计等全班管理人员,
职工人数达120 余人,主要施工机械有推土机、胶轮车、拖拉机、铲运机、开沟犁、刮道机等。
农建队下设四个小队,其中有力工小队、工程小队、打井队、机务队,主要负责当时农场的农
田排水工程、供水工程、农田道路、桥梁、涵洞等各项工程建设施工任务,1976年成立专业水
利测量队,先后由生产科、基建队、农建办、规划办等机构管理全场的水利事业。

  二、水利事业发展概况

建场以来,全场兴建各项水利工程85处,灌溉工程53处,治涝工程32处,堤防2 处,中型
水闸2 处,跌水2 处,累计完成土石方量达200多万立方米,完成投资220万元,防涝面积7500
亩,占受涝面积的19.8%,防洪保护耕地2700亩,有效灌溉面积6000亩,占耕地面积的12%,
1983年灌溉面积900亩。

  1、农田灌溉
1953年到1955年,水田利用大通河水进行灌溉。为适应农场大面积发展水田的需要,经过
勘查、设计,1955年秋农场动工兴建一条上至岔林河,下至农场场部地区的引水自流灌溉工程
——新生干渠,在引水总干上修建了长达124 米的柳石拦河坝一座,中型节制闸二处,投入土
方量92.4万立方米,设计能力为万亩灌区,给农场带来很大的效益,使水田得到更大的发展,
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岔林河灌渠结合大通河水进行灌溉,使农场初步形成比较完整
的灌溉体系,1958年是利用这个灌渠的顶盛时期,灌溉水稻面积达12000 余亩。1967年以后劳
改体制撤消,受体制多变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水田逐渐改成旱田,水利工程也基本处于
瘫痪状态,渠系和构造物无人管理,总干渠十余处交叉工程被全部毁坏,渠首拦河坝和进水闸
门两侧护坡、浆砌石全部被拆走,坎基已呈需水面,进水口被泻沙吞没。到1976年哈尔滨农场
局接管以后,工程又陆续进行恢复,开挖疏通引、排渠道20余万立方米土方,主要交叉工程修
复6 座,引水总干渠通水,使处于瘫痪状态的“新生干渠”又开始复活,发挥应有的作用。

  2、防洪防涝工程
由于农场所处位置地势低洼,又临河,遇有多雨年份,易发生洪、涝灾害,大搞以治水、
排涝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是农场的重要工作。

  (1)防洪工程
农场主要修建了两条防洪堤:一是大通河两岸防洪堤,全长2200米,西岸1600米,东岸600
米,堤高1.2 米,顶宽1 米,兴建于1957年。由于1957年发生了建场后最大的一次洪水,大通
河上游受距农场15公里的大通河水库的威胁,下游受跃进泡顶托的影响,同时,河道狭窄,弯
曲不一,因而洪水泛滥时,大通河水就在农场三队附近漫溢,所以1957年农场修建了建场后的
第一道防洪堤,共投入土方4200余立方米。二是二排干防洪堤,全长2400米,堤高1.5 米,顶
宽1 米,防洪面积3000余亩,主要是防止松花江水顶托,由排干退回水到支渠而淹没地,投人
土方量为6600余立方米。

  (2)防涝工程
  自建场以来,先后修建了31条排水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第一排水干渠,全长3240米,北起第二引水干渠北头,南至依山乡柞树大队西桥下,
经陆家林子,排入弹弓泡,是1954年修建的,底宽3 米,投入土方量12960 立方米。其后,又
经过几次修建,筑成了完整的路沟(结合道路的排水沟),这条排水干渠承泄两侧7 条排水支
渠约3500亩水田的泄水。

二是二排干,1954年兴建,底宽6 米,全长4550米,土方量约4500立方米,承泄面积6500
余亩和澄眼沟、小通河的泄洪,直接排人松花江,是全场主要的排水干渠之一,但在“文化大
革命”期间失修,目前已经淤积,有待重新整修。

三是瞪眼沟排洪路,全长1350米,上游到三站乡南下坎丰庆桥,下游汇入第二排水干渠,
结合修建场部去三站乡的公路修建的,底宽3 米,它承泄着上游农村老乡稻田的排水,但由于
多年失修,淤积严重,有待今后重新整修。

四是片泡排水干渠,全长3550米,底宽22米,承泄大通河的汇流和水库泄洪,以及陡坎上
下约3.3 万余亩的排水,它是1975年由大通河七个公社和农场共同进行修建的,土方量为16万
余立方米。

五是大通河排水干渠,全长3120米,底宽3 米。1955年修建一部分,其后又加深加宽,到
1958年建成,土方量达13500 立方米,它承泄我场二队6000多亩地的排水。

  除上面的排干外,还有28条排水支渠,建成这些排水工程,对治理内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无人管理,防洪排涝工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淤积,杂草
丛生,造成旱不能引,涝不能排,使农场直接面临旱涝灾害的威胁。1976年以后,农场又重新
组织人力进行清理修复灌渠,并成立了专业水利队伍,使农场防洪防涝工程继续发展,但是水
利工程还不够完善,满足不了发展农业的需要,由于排涝工程上不去,部分土地还得不到合理
利用。所以,需进一步建设配套防洪排涝体系,从而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桥涵建设

  农场在修建防洪防涝工程的同时还修建了一些桥涵。

1955年先后建成了交叉第二排水干渠的通江桥,长12米,宽4 米;交叉引水总干的丰庆桥;
交叉小通河下游去乌鸦泡的临江桥;交叉总干的新生桥。这四座桥由于时间紧,急需通车,所
以全部采用木制,木材全部利用松木。一直使用到1980年,由于腐烂而全部拆除。临江桥由乌
鸦泡森工局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于1982年建成,其它3 座桥农场计划建成石拱桥。

1958年又建成一座扬水桥(木制结构)。1967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孔大通河桥,桥
长8 米。1973年修建钢筋混凝土渡水槽一座。

1955年底,在新生引水总干上建直径0.75米双孔涵洞4 处,直径1 米双孔涵洞两处,到1967
年共建大小涵洞20余处。只修建了1 座钢筋混凝土桥,5 座木桥,11座钢筋混凝土涵洞,很多
沟渠急待配套。

  4、工程管理
自1955年形成万亩灌渠以后,在管理养护上有专管机构,在两处节制闸处都盖有小房,有
专人调水和看管,所以自1955年一1966年这11年,在管理和用水上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
扒堵现象比较少,工程维修也比较及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渠系构造物相继遭到破坏,
当然更谈不到管理。自1973年农场逐渐恢复该灌渠破损工程,进行了部分续建和修复,虽然在
管理上有所加强,但总体上还是不够严密,还有待农场进一步加强。

  三、专业水利队伍

建场初期专业人员比较缺,有关勘测设计等工程统由劳改局设计室解决,当时水利技术人
员有信告忠、冯文阁、李金海等,下边在劳改人员中组成一个测量队。1955年从莲江口农场调
入水利技术犯人100 多人,1957年冬由公安厅分配一名水利技术人员。在修建新生灌渠时,农
场还组织了一支水利大队,通过边干边学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一般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勘测人员。
划归国营农场局以后,农场又选派人员到水利专科学校进行培训,以充实农场的水利队伍。1972
年农场又组建水利工程队达100 余人,续建和恢复新生灌区,并配备了一些机械设备。1983年
工程队有工程师1 人,助理工程师2 人,技术员2 人,技工73人,固定资产总值47.455万元,
拥有6 台推土机,1 台大型铲运机,1 台压路机,1 台铲抛机,1 台平地机,总马力为598 马
力,总千瓦为1368千瓦。

   水利工程主要效益指标
  表3—24 单位:亩



   水利建设历年资金使用情况表




  说明:农田道等排水工程及报废或零星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填入其他栏内

   水利工程完成情况表
  表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