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驻通河办事处
第十五章 农场驻外办事机构
第一节 驻通河办事处
岔林河农场驻通河办事处始建于1953年,当时接收和遣送劳改犯人流动量很大,同时往返
和经过通河到外地开会、办事的人员频繁,通河是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又是通往
外界各地问主要交通枢纽。因此,农场根据本场的实际在通河县城内请拨地块(无偿使用),
设立一个办事处,开始时地点选在通河镇西(即现在通河人民武装部院内),办事处设有简易
的食堂和住宿房间,以供来往农场办事人员的食宿。
由于一切生产及生活物资都要到通河县城往农场拉运,农场时常派出20多辆马车队伍往返
于通河及农场之间。当时道路不好,马车行走较慢,车队不能当日往返,需在通河住宿。但是,
办事处房屋少,院子小,容纳不下如此多的场内来往人员。针对这种情况,农场不得不再次向
通河县申请,重新划拨办事处用地。通河县人民委员会又在城东划给一块宽敞地方,供给农场
建立办事处。后来,随着通河县城镇建设的发展,土地显得格外珍贵和紧张。因此,农场没占
用的地方不断被通河县所辖各单位挤占,曾先后在办事处周围挤建了家属房、镇郊公社、镇郊
卫生院和通河县农行,农场办事处的占有面积还剩2 万平方米左右。
1977年,农场在办事处院内新建办公室及宿舍房间一栋,面积450 多平方米,房屋结构为
砖墙、铁皮屋顶,室内设有七个房间,30余张床位。1982年对办事处食堂进行了更新,新建砖
瓦结构房屋一栋200 余平方米,以满足来往人员的饮食需要。
这些年来,通河办事处的经营方式是服务性质,其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农场所属人员,无论
是公出还是办事,凡经过通河的,都视办事处为中转站,能走即走,不能走就住,非常方便。
办事处的管理人员,除了办理农场与通河县及县城内各有关单位的有关事宜以外,还为农
场各科室及单位外出人员代购车、船票,有时需照顾或接送属于农场的客人及办事人员,起到
了一个岔林河农场对外服务窗口的作用。
劳改农场时期,办事处的具体任务就是对内接待,一切经费全靠农场补贴,一般情况下农
场为办事处每月需补贴经费2000元左右,特殊情况经费核算后再拨。从1977年开始,办事处除
对内接待以外,也开始对外经营,使办事处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当年盈利3000元,以后每年
都程度不同地为农场上缴一定的经营利润。
1982年11月,正式开通了农场至通河的客运班车,每日往返一趟,办事处也随即成了农场
赴通河办事人员临时候车的场所,方便了农场所属各阶层的干部和职工。
曾先后在农场驻通河办事处任过主任职务的人员有:高忠和、李庆祥、刘勇、谭自臣、李
炳财、李金才、闫铭枢、周应根、梁子厚、孟庆山、董玉坤、李明林、孙文彬、王发钦、张福
成、马立山。
最初的办事处只有一名炊事员和一名杂工,到1983年已有服务员、炊事员、勤杂工共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