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组织建设

第三节 组织建设




一、 组织发展

建场第一年在册的党员21名,其中:从宾县来的有孙俊州、冯有祥、杜喜文、吕洪涛、李
炳才、王维民、高凤文、高清云、郭兆清、高忠和;从巴彦县来的有徐凤山、马庆山、刘才;
从方正县来的有于占林、宫玉环,从通河县来的有赵春明、李庆祥、雷恩悌、梁子厚;从木兰
县来的有沈占奎、李跃辉。

1955年至1965年农场划归黑龙江省公安厅领导,随着农场在押犯人逐年增加,各种技术人
员和管理人员队伍不断扩大,使党员队伍得到壮大,党的力量得到加强。在这十年间,虽然新
党员发展的数量不多,但就党员数量来讲,已由建场初期的20几名增加到113 名,党员队伍建
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党的组织建设也相应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农场设1 个党委,基层单位设立
了9 个党支部,使整个农场在党的建设方面,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1966年至1976年,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积极慎重的发展方针
遭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使这个期间发展的党员没有预备期,除了各方面表现突出的非党积
极分子做为培养对象以外,还大量吸收知识青年入党。“文化大革命”前期,组织发展工作中
断。“文化大革命”后期,发展了22名新党员。这些新党员组织问题解决以后,有一大部分是
在农场内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党员作用,也有一部分入党以后调出了农场。但是,组织工作保
持着发展趋势,党员人数发展到167 人,分编在基层14个党支部。

1977年以后,党的组织发展工作恢复正常。从1978年开始发展新党员又恢复了党员预备期
制度,农场党委按照“积极培养、慎重发展”的组织发展方针,本着对组织,对个人高度负责
的态度,每年都发展一批新党员,在此期间农场先后发展了25名新党员。

由于人员流动较大,调出调入人员较多,党员队伍数量也不稳定,1983年全场在岗党员发
展到199 人,基层党支部发展到19个,有一队、二队、三队、五队、八队、科研站、园艺队、
水利队、基建队、粮米厂、修配厂、汽车队、砖瓦厂、工副业科、供销科(物资站)、商店、
子弟中心校、职工医院、机关等党支部。

  二、党组织机构

党组织和党员的管理一直设有专门工作机构。五县联营时期,经请示松江省人民政府公安
厅批准,于1953年9 月增设了政工股(开始是秘书股,冯有祥兼股长),经当时的管理委员会
研究,于占霖为政工股长。成立管教队以后,政工股改为政工科,科长张佩久,张凤荣。1962
年10月,政治工作科改为政治处,做为党委的工作部门统管农场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政
治处主任胡勉三(兼任),接任马伯英。“文化大革命”后期,政治处改称岔林河农场革命委
员会政工组。1977年根据哈尔滨农场管理局党委要求,农场恢复政治处,政治处主任李跃辉,
副主任房万斌。1979年末,房万斌调出,刘金贵调入任副主任。1981年政治处撤消,分设组织
部、宣传部,李跃辉、牟淑贤相继任组织部长和副部长,刘金贵任宣传部部长。

页码>=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