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艺
第二节 文艺
一、职工俱乐部
1959年农场建办公楼的同时建起一栋572 平方米的职工俱乐部,俱乐部室内装备有舞台,
灯光,木质地板,座位是长木椅,可容纳1200人,场部的电影放映,剧目的演出都在这里进行,
方便了场内文艺演出,也接待了数次外来演出单位,同时也是农场职工群众大会的会场。
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俱乐部管理不严,室内设备受到严重破坏,原长条椅不得不改成
就地木楞,舞台台幕丢失,灯光损坏。1980年,对俱乐部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和改善,投资
5.4 万元对室内设施进行更新,改换了舞台位置,方向变南朝北,更换了灯光和台幕,粉刷了
墙壁,将原木质地板改为水泥地面,安上了翻板椅,改装后室内座位790 个。室外将原红石棉
瓦房盖改换成铁棱瓦,安装了铁皮活动式封闭窗,有利于安全。
装修后的职工俱乐部促进了职工业余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文艺演出
1955年,农场成立业余剧团,主要成员是管教干部,人数在40名左右,排练和演出都是利
用业余时间,大部分节目是结合农场的实际自编自演,同时也排演了一些大型历史剧目。
1964年前后,业余剧团发展到兴盛时期,人员达到60多人,演出的节目除了配合农场的中
心工作,结合农场的好人好事而自编自演的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以外,还排练演出了《三世仇》
和《千万不要忘记》等大型剧目,不仅在农场内的各分场巡回演出,而且还走出场区,到农场
周边的通河县、乌鸦泡林区等地演出,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
解散,但也组织过临时性的宣传活动组。“文化大革命”后期,在政治处领导下,曾由李富负
责组织一个专职文艺宣传队,但活动时间很短就宣告解散了。
1974年3 月,在二队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有36名宣传队员,其中有些人是上山下
乡知识青年,先后有专职干部杨福柱、王兰、李富具体负责管理,王兰、李富还担任导演。主
要任务是宣传毛泽东思想,颂扬毛主席丰功伟绩,排演一些与当时形势相适合的节目,大多数
是自编自演,先后在场内、管理局各场和通河县等地演出,受到好评。1977年宣传队撤消。
1976年农场文艺队参加哈尔滨农场管理局在庆阳农场举行的文艺汇演,在7 个参赛队中取
得第一名。
三、电影放映
1959年农场成立电影放映队,队长齐万忠,成员金喜林,配备一部16毫米放映机和一台小
型汽油发电机,1979年增添一部35毫米便携式放映机。
1970年以后,电影队只有金喜林一人负责。1978年李秋明、刘臣调入电影队做放映员工作,
1983年初刘臣调出。1979年吕树森调人电影队,1980年调出。1981年刘鹏调入电影队。1979年
以后由金喜林任电影队队长。1983年电影队有3 人,队长金喜林,放映员李秋明、刘鹏。电影
放映可以放映宽银幕、遮幅式和普通影片,还可以利用幻灯机配合形势和农场的生产进行宣传
演出,即能在室内又能到露天进行流动放映。电影队还经常深入第五生产队和第八生产队向工
作在第一线的干部工人以及家属进行放映。
1975年以前,影片来自通河县电影公司,1976年农场总局在哈尔滨地区设有电影分公司,
农场雇用专职人员在哈尔滨往农场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