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衣食住行
第二节 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用是职工群众生活水平的具体表现,同社会横比,职工工资收人不低,但人均收
入不高,生活普遍在温暖型一个水平线上,冒尖大户和赤贫户是个别的,群众流传一首打油诗
是岔林河人生活水平的写照,叫“喝糠麸(散装廉价白洒)抽金乌(最低档的卷烟),吃豆腐,
哄大猪(一种用扑克牌进行的游戏)”。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岔林河农场职
工在衣、食、住、行、用方面逐年改善。
一、衣着
五六十年代讲求朴素节俭,无人谈论吃喝穿戴如何,一心朴实干好工作,衣料以棉布为主,
多为华旗、斜文、花达呢、劳动布、人字呢、灯心绒,趟绒和礼服呢是上等衣料。色泽上,男
人穿蓝色、灰色、青色或花条布,女人多了一些颜色,如碎花布、彩色花格布,有钱人家在婚
庆节日里也有穿金翅绒或大红大绿的稠缎衣服,犯人一律穿紫红色便服。在款式上,多为学生
装、中山装、劳动服,干部穿吊兜制服,老年人和一般家属穿着传统化,多为便服,一般都是
自家手工缝制,很少到成衣铺做。建场初期,气候条件恶劣,冬天,人们带狗皮、兔皮帽子,
高档帽子是狐狸皮和貉壳的,再系上一条线围脖。妇女主要戴各种颜色的花头巾,也有带棉帽
子的。鞋是布鞋、胶鞋、翻皮鞋,冬季穿布棉鞋、棉胶鞋和大头鞋,也有个别穿乌拉头(一种
用皮革缝制、前脸带褶,里面絮乌拉草)、毡疙瘩的。
“文化大革命”扫“四旧”,色彩鲜艳的服饰,没人敢穿,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是单调的素
色服装,草绿色军装、军帽、军鞋是青年男女标榜革命的一种荣耀。70年代后期,衣服花样、
品种、布料增多,的确凉、涤卡、涤纶衣料兴起,各种色泽鲜艳的化纤织物,改变十年来蓝、
灰、青、黄的一统状态,女职工穿裙装,男人西服革履屡见不鲜,呢料代替棉布,皮鞋淘汰大
头鞋,轻便考究的毡绒礼帽、旱獭皮帽逐渐趋向时尚,农场职工的衣着时髦。
二、饮食
农场职工、居民和劳改犯人以吃自产粮食为主,按定量标准吃国库供应粮,建场初期主要
品种为大子、苞米面、小米,细粮少。犯人主食是从通河购进的高粱米,每星期改善一次伙食,
可以吃到白面、大米。五六十年代,副食品靠自产、自己养猪、鸡、鸭,房前屋后小菜园种菜,
土豆、萝卜、大白菜是一年四季的老三样(冬季窖储)。夏末秋初是蔬菜最多的季节,有茄子、
辣椒、韭菜、菠菜、芹菜、黄瓜、豆角,西红柿、大葱、大蒜,鸡蛋、鸭蛋、鹅蛋腌制后可以
四季享用,猪肉和豆油按人口定量供应,过春节一般人家要杀自养的“年猪”,并请亲朋好友、
左右邻居聚一起“吃血肠”。每年都有公家或个人开的几处豆腐坊,供应农场吃大豆腐、干豆
腐。
“文化大革命”中,割资本主义尾巴,副食品生产和加工受到限制。三中全会以后,有了
农贸市场,带动家庭经济迅速发展,鸡、鱼、肉、蛋、禽丰富了餐桌,特别是水果,梨、苹果、
桔子等经过长途贩运,不断满足人们需求,水果不再只是病人或儿童才可享用的稀罕物了。
相对越来越丰富的细菜来说,吃鱼不比以往了,农场刚建点时,有水就有鱼,鲫鱼、鲶鱼
一捞就是一筐,“棒打狍子瓢舀鱼”。随着人口的增多,水域的治理,化肥的利用,江河里的
鱼越来越少,人工养殖又是刚刚开始,吃鱼多半是购买,随时捕捞的机会少了。
逢年过节或接待宾客多食用饺子。各家各户自制大酱全年不离餐桌。饮食习惯春夏秋忙季
多为一日三餐,冬季“猫冬”,多数人家吃两顿饭。朝鲜族人喜吃狗肉和辣椒。
饮料主要是喝农场自产的60度白酒。到80年代,在一定场合上也饮用啤酒、色酒、麦精露。
三、居住
建场初期,居民主要住马架子房或到三站租房住。
随着进场家属增多,农场开始兴建土木结构草泥拉和辫的草房,公建自住,个人缴纳少量
房租,也有一部分穿鞋带帽房子,即砖基础,砖烟囱,泥墙草顶,室内用土坯搭成炕,棚、墙
用纸糊上,每年秋季扒炕抹墙一次。
1959年,农场建一栋砖瓦结构的办公室。1965年盖6 栋砖瓦结构的战备房(家属居民房),
每栋住6 户。70年代开始,居住条件逐步改善,砖房逐渐代替草房,玻璃窗,粉刷墙,铺砖地
面或打水泥地面,砖炕砖墙免除了托土坯、抹泥墙等劳作之苦。1983年采取自建公助办法新建
了五、八队家属区(安置水灾灾民)。之后,职工自建住房增多,房权向私有化转移。1983年,
公有住房正酝酿按有限产权转让职工个人。
四、用品
50年代,生活用品简单,桌为旧式木制,结婚不为用品摆设发愁。一个炕檎(放炕梢垛被
子),一对坐柜足已,自行车、手表(多为两个半针)只能个别干部拥有。交通工具很少,紧
急任务骑马,个人外出以徒步为主。烧柴主要是稻草、茅草、麦秸,也有少量木材。茅草由犯
人出去打,并且背回来运到各家垛上,1 分钱1 捆。犯人走了以后,茅柴由自家去打。
6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是人们追求的“四大件”(当时称“三转一响”)
姑娘出嫁必须要一块手表,但是,市场紧缺,有一段时间购“四大件”要凭票(奖卷或分的票)。
家庭普遍拥有“四大件”是在70年代,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很快,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和
生活水平提高,老“四大件”又过时了,结婚彩礼手表要带星期天儿的,自行车要带帽烟儿的,
缝纫机要带锁边儿的,收音机要带唱片儿的。新式家具风行一时,立柜、高低柜、五斗柜、写
字台、沙发、靠边站饭桌遍及每个家庭。
三中全会以后,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市场消费方式有了改变,商品敞开供应,耐用物品、
电气产品增加,电视机开始进入个别职工家庭,结婚彩礼和陪送嫁妆是电视机、洗衣机、金首
饰、组合家俱、系列化妆品之类,房子不在话下。婚庆是职工生活水平的标志,是高档日用品
普及职工家庭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