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其他习俗

第二节 其他习俗




一、婚嫁

五六十年代,青年男女结婚比较简朴,办理完结婚手续,举行一个简单婚礼,把两个人的
生活必须品搬到一起,一个新的家庭就组成了。婚礼虽然简单、朴素,但气氛也很热烈,新郎
新娘介绍恋爱经过,唱歌,来宾发言(有的吟诗)祝贺。

有工作单位的一般由单位主办,单位领导为证婚人,亲朋好友参加祝兴,大多是几个人凑
份子买个镜子、枕巾、枕套、床单、炊具、钟表、收音机之类的日用品,写上“新婚之禧”等
恭贺语送上做为纪念。人们围着瓜子、糖块、香烟、茶水一聚,也有招待酒席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婚礼带有政治色彩,新郎、新娘互赠礼物,要以毛主席像章、红宝
书(毛主席语录)为主。婚礼唱歌要唱语录歌,有的为了破“四旧”,干脆不举行婚礼。

进入70年代末,婚事大操大办之风日起,党和国家虽然有许多禁令,但婚事旧俗有禁不止。
“随礼”贺喜的价码由买纪念品到送钱,钱由一元钱到几元钱,到80年代没有一张“大团结”
(指10元人民币)不好意思写到账上(结婚设一张桌,写礼账)。“礼风”影响职工正常生活,
逐渐成为社会公害。

结婚繁琐,礼仪隆重。订亲时要“过小礼”,订亲后,由男家择吉日迎娶,行结婚礼,一
般要经过多天准备,买嫁妆,收拾新房,备酒菜。结婚当天,一般由男方用车迎娶,新郎把新
娘抱到车上,称“抢轿”,娘家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来送亲,吃喜酒。车(轿)到男方
(婆)家,举行结婚典礼,仪式欢腾、热闹,放鞭炮、奏乐、照相,个别人家还请了吹鼓手,
在司仪的主持下,婚礼办得犹如娱乐会,五六十年代向毛主席敬礼的仪式不见了,更没有拜天
地之说,代之以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和来宾三鞠躬,礼仪结束,由伴娘引入洞房,新娘
端坐炕上,称“坐福”,然后要给婆婆带花,叫婆婆一声“妈”,称“改口”,婆婆要给钱。
酒席宴上,新郎新娘到亲友席前敬酒,称“拜席”。宴后,送娘家客回家。三天后,新郎领着
新娘携带礼物至岳父家串门,称“回门”。

高额的结婚费是老一辈人的负担,嫁妆越来越昂贵,家俱越来越高档,一连操办几天,还
有一些带着封建色彩的旧俗,什么“离娘肉”、“装烟钱”、“压轿钱”、“装灯钱”、“改
口钱”,五花八门围着钱转,有的家庭造成“儿子结婚,老子发昏”、“老子欠债,儿子存钱”
的局面。

  二、丧葬

建场初期,对死者实行木棺土葬,农场在北山下坎有一块地,沟沟坎坎的地成了埋葬死人
的墓地,人们称“新村”。60年代政府提倡火化,人们不轻易接受。80年代,通河县人民政府
指令实行殡葬改革,火化者有所增多,火化后,一部分骨灰盒存入通河县殡仪馆,大部分仍然
装入火匣子(小棺材)埋葬在“新村”。

年过60岁,家人便为之准备寿衣,俗称装老衣服。人死了小辈要戴孝(头顶白布,腰系白
布)烧纸,死者大门旁挂有黄钱纸做的过头纸,男死挂左,女死挂右,以示丧事。职工老了
(对老年人病故的一种文明礼貌称谓)单位领导协助家里人料理丧事,农场领导(一般是工会
主席代表)也前往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家属的慰问。

死者人殓要看时辰,一般第二天出灵(去通河火化)居多,三天到坟头烧纸、添土,叫
“圆坟”;七天为烧“头七”,还要烧百天,烧周年。

丧葬活动中仍然带着封建迷信色彩,“阴阳先生”明取缔暗活动,封建迷信思想残余待进
一步根除。

  三、寿诞

汉族、满族、回族习惯过60、66、70、80、90岁的寿诞。最为重视的是60岁和66岁大寿,
一般由子女张罗,至亲好友们欢聚一堂,儿子献上生日蛋糕(寿糕)、寿桃,亲友带酒或用钱
表示祝贺,聚餐美酒佳肴,尽欢而散。

  朝鲜族老人生日习惯过61岁、71岁、81岁,61岁寿辰更为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