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各单位简介

第三章 各单位简介




一、庆阳农场
庆阳农场建于1947年6月13日。当时场名为松花江省营第一农场。1948年8月改名为松江
省机械农场。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后,改名为黑龙江省庆阳农场。1976年划归哈尔
滨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
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延寿县境内,东临张广才岭,西至延寿县中和乡,南与尚志县接壤,北
与方正县为邻。地理坐标为东径128°45′北纬45°22′。
全场土地面积114590亩,其中耕地49932亩,可垦荒地10000亩,林地5823亩,水面5000
亩。
地形:地处半山区,南高北低,地面平均高程海拔173米。
土壤:种类比较复杂,以棕壤居多,草甸白浆土次之,还有沼泽土等。
河流:有9条河流流经场区,它们是:亮珠河、驿马河,大小遂河。四十八面沟河,倒木
图河、红库河、石头沟、牛头山河。
植被:山地一般是次生落叶林,以柞、杨、椴、桦、水曲柳、胡桃、秋子树等为主,并
混杂榛柴等灌木丛。低洼地是塔头群落,生有大小叶樟、乌拉草、芦苇、落豆秧等植物。
气候: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600~700毫米,又多集中在7~9片
份。冬季积雪厚20~30厘米。年蒸发量1000毫米左右。常年平均气温2℃~4℃。年日照时数为
2250小时左右,无霜期110~120天左右。
农场有1412户,总人口5868人,其中有固定职工1998人。
全场以汉族人居多,少数民族有朝鲜族、满族、越南族,此外还有日本人。
农场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场下属有8个农业队,1个畜牧队,13个工副业单位。
农场经营方针以农业为主。全场共有拖拉机50台,其中胶轮式19台,联合收割机16台,
汽车12台,推土机两台,其它农机县81台件。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1985年播
种小麦11761亩,亩产43公斤,总产50.35万公斤;播种玉米1746亩,亩产148公斤,总产25.85
万公斤;大豆12775亩,亩产46公斤,总产58.7万公斤;水稻8100亩,亩产225公斤,总产1822.5
万公斤,种植业总产值221万元,占各业总产值的54%。场办工业有制药厂,啤酒厂、砖瓦厂、
粮油加工厂和制材厂等。年总产值162.1万元,其中以啤酒厂经济效益最好,1985年获利26万元。
畜牧业以养牛养鹿为最多,1985年末黄牛存栏数762头,鹿的存栏数529头,年产鹿茸2010
两。
农场现有苗圃一个。果园388亩。
农场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水草充足,林多叶茂。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木耳、
蘑菇、蕨菜、榛子等。
自然条件极其利于副业发展,农场的副业主要有养蜂、种植人参、平贝、黑加伦和采收山
产品等。
农场交通方便,亚布力的森林铁路通过场区,公路直通延寿、尚志、方正等县,场内主干
通路56公里,路面3—4级。
农场有职工子弟学校9所,学生1654人,教职员工109人。
农场有医院一所,病床32张,医疗器械比较完备。基层单位有卫生所6所,全场共有医护
人员32人,—般的常见病可就地诊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场对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做了一系列调整,改变了单—的粮
食生产,发展了多种经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力兴办家庭农场,生产形势越来
越好,产值逐年增加,从1980年至1985年6年间,生产总值从321.5万元上升到496.9万元 增
加了54.6%。
二、香坊实验农场
香坊实验农场是1948年3月24日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投资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建场方针是
培养干部、繁育良种,推广经验,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建场时,场址设在马家花园(现东北农学院),下设十几个分场,各个分场比较分散,观
在的阎家岗农场、王岗飞机场、柞树林、马家花园、新香坊等地都归属香坊实验农场领导,那
时场名为“哈尔滨农林实验场”。建场十年里,场部地址两度搬迁,1958年4月迁到现址。建
场37年曾7次改变隶属关系,5次更改场名。1972年定名为黑龙江省香坊实验农场,1976年归哈
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
农场位于哈尔滨香坊区幸福乡境内,东径127°,北纬46°,四邻省气象台,哈尔滨电碳
厂;东临幸福乡幸福村,省煤碳管理局仓库;南邻幸福公社光明乡孙家村;北临阿什河。哈尔
滨至牡丹江市的铁路在场内通过,场部距离香坊火车站一公里,市内40路公共汽车在场部门前
有一站,交通方便。
农场属于大陆性气候,季风大,四季变化明显,一月份气温最低,最低时达零下 8.4℃,
七月份气温最高,最高时达36.4℃,平均温度为22.9℃,无霜期为135天至140天,年降水量为
400至644mm之间,年平均降水为107.6天,降水量为553.5mm,降雨期主要集中在七、八、九月
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90.3小时,年平均蒸发量为1439.6mm。
场区气候对农业生产有较大的适宜性,在作物生长季节里,光热、水等条件基本能满足各
类作物生长的需要。小麦、大豆、玉米及各种杂粮和蔬菜均能种植,而且产量较高。
农场位于松花江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属于阿什河冲积平原,海拔高程150.58米,全
场有土地面积17554亩,其中平坦低洼地和丘陵漫岗地约各占一半。
农场现有810户,共有人口3108人,其中固定职工1463人,农场有自办学校、医院各一所,
学校有学生715人,教师47个。医院有医护人员19人。有工业企业7个, 生产队9个,其中农业
队4个,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558.1万元, 经营利润71.8万元、农场现有农用耕地12684亩,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1985年因受灾粮豆总产123.55万公斤,平均亩产135公
斤,其中小麦总产48.6万公斤,平均亩产92公斤。玉米总产45.85万公斤,平均亩产297公斤,大
豆总产16.55万公斤,平均亩产100.5公斤,农场现有机井20眼,灌溉面积可达450亩。修建蓄水
池三处,设计灌溉面积为1350亩。
农场现有林地面积1042亩,其中农田防护林带23条,计353亩,可庇护农田6749亩。
农场畜牧业发展很快,1960年3月25日试制成功养猪自动线,毛泽东主席曾为此做过亲笔
批示。1973年建一座大型育肥猪场,每年可上交肥猪4000至6000头。1985年底奶牛存栏数为565
头,猪存栏数为2328头,禽存栏数为14168只。
农场工业有酿造工业、饮料加工业、制药工业、粮米加工业、木器制造业,1985年工业总
产值379.6万元。 ,
香坊实验农场曾多年为东北农学院的实验农场,担负着农作物和牲畜良种研究培育的任务。
在东北农学院教授的指导下。经过农场技术人员和职工的多年努力,研究培育工作取得了可
喜的成果。牲畜饲养方面,1975年以来先后培育成功我国第一个新种猪一一“哈尔滨白猪”、
“黑白花奶牛”和“瘦肉型猪”,并且又引进了长白、杜洛克、枫柽、民猪等猪种,目前,“
哈尔滨白猪”已成为黑龙江省当家猪种之一,并有少量输出国外。作物栽培方面,先后培育成
功“东农四号大豆”、“东农五号大豆”、“东农二○二玉米”等新品种,近些年又引进一些
优良品种进大面积试种,向省内外进行推广。
三十七年来,香坊实验农场与东北农学院互相协作,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给国家培养
了大批农、牧业技术人员,对全省农牧业生产起了示范作用。
三、红旗农场
红旗农场始建于1953年1月,农场的前身是“国营农业技术学校实习农场”,这个实习
农场是在原伪满农事试验支场果园的旧址上建设起来的。1953年初,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决
定在国营技术学校实习农场的基础上,建立国营红旗机械农场,当时有职工34人,土地3900
亩,果园240亩,1955年7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55)农办纬字第71号通知,场名改为
“国营红旗农场”。
农场地处“哈尔滨西南郊,位于北纬45°41′、东经126°47′。土地分布在哈尔滨市郊
区王岗、新发、新农、榆树、红旗、东方红和朝阳等七个乡内。处于松花江第二、三阶梯。
农场土地地块分散,共有土地53块。
农场土地开发年限约200年之久,岗地属于退化性粘质黑土,岗坡地中黑土层厚度10—30
CM,低洼地黑土层厚度50—80CM,背阳坡土坡黑土层厚度80—100 CM,全部土壤多为粘质土壤。
黑土层下是粘质黑土,透水性能很差。
农场的气候属于北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4.9℃,无霜期135——140天,年日照数2648.9
小时,年蒸发量为1283.2mm,是属于气温较高的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445~500mm。七至八月
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年平均风速4.6米/秒,春季多风,蒸发量大,日蒸发量3~5月
份可达433mm,相当于全年降雨量的77%,具有十年九春旱的特点。水量资源充沛,能满足各种
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农场现有人口2610人,877户。民族除有汉族外,还有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少
数民族。
农场是一个综合性农场、以畜牧业为主业,在突出主业的同时,农业、工业、园艺等生
产也有很大发展。现在全场共有土地面积19588亩,其中耕地面积14170亩,林地面积227亩,
苗圃161亩。1985年未有固定职工1109人,有各种建筑面积86089平方米,全场工农业总产值
为1374.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
畜牧业是农场的经营主业,1953年建场就开始养猪、养奶牛。1954年建立畜牧区。1956
年开始养鸡。现有3个养鸡场(其中一个为集体养鸡场)一个奶牛场,有畜牧职工141人。1985
年年末统计,共有存栏蛋鸡4479只,肉鸡21577只,奶牛260头。
农场1985年未有耕地14170亩,有四个农业生产队,一个农机修理所,有履带式拖拉机11
台,汽车22台,轮式拖拉机14台。各种机引农具75台,各种收获机具34台,运输机具16台,农
用排灌机械17台,516马力。有农业职工309人,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1985年总播
种面积13510亩,其中小麦6550亩,大豆1580亩,玉米293亩,经济作物188亩,其它作物1963
亩。
现有两个果园,一个在望哈,称“望哈果树试验站,一个果园在王岗。共有果园面积1233
亩。1962年至1976年为盛果期,平均每年产果达6639市担。1980年以后进入调整、更新时期。
目前结果面积只有316亩,只占果园总面积的25.6%。
工业生产开始于1958年。现有酒厂、砖厂、酱醋厂、糕点、糖果、冰棍厂、家具厂、各
一座。主要工业产品有白酒、红砖、油、醋、糟点、糖果等。农场有子弟校两所,共19个教
学班,有教师44人,学生1105人。学令儿童入学率达100%。
农场有医院一个,医护人员30人,床位20张。建场以来共生产粮豆4557.3万公斤。 1980
~1987年共生产水果12155市担。自1980年以来,工农业总产值为6014.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
771.2万元,工业产值4584万元,副业产值85.4万元,畜牧业产值573.9万元。从1973年开始摘
掉亏损帽子。1979年开始有盈余,至1985年底已连续7年盈利共 154.4万元。
四、岔林河农场
岔林河农场原系通过县县营劳改农场,场址设在五家油坊。1953年2月,在黑龙江省公安
厅的指导下,和宾县、方正、木兰、巴彦四县组成五县联营劳改农场。1955年交给黑龙江省
公安厅劳改局领导,对内称“黑龙江省第十“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对外叫黑龙江省岔林河
农场。1976年交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1984年10月,再次划归黑龙江省司法厅劳改局
领导,15个月后即1986年1月又划回归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
农场界于小兴安岭和松花江之间,位于通河县境内,南于通河县依山乡,柞树村接壤,北
于通阿县三站乡建兴、三合村为邻,东至通河县跃进泡养殖场,西以新生引水总干渠为界。地
理坐标为东经128°51′一129°10′,北纬46°4′至46°11′。
农场有土地面积118000亩,其中耕地面积50566亩,总人口3557人,其中职工1414人,农
场为两级管理,两级核算,下属五个农业生产队,一个农业科研站,一个林业队,一个基建水
利队,还有砖厂、米厂、修配厂各一个。
地形:农场属于松花江北岸一、二级阶地系统,地势比较低。海拔高度107~104米。
资源:农场资源丰富,有林地2825亩,草原30970亩,可垦荒地22500亩。
土壤:分为五大类:黑土、草甸土、白浆土、棕壤土、沼泽土,耕地肥沃,腐质层含量5%
以上,PH值5.7,耕层厚度均达50Cm以上。
气候:农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85—929mm,年平均温度为 2.3℃,全
年日照时数2300—2600小时,无霜期为120—130天。
农场是以农业为主的小型机械化国营农场,现有胶轮拖拉机15台,链轨拖拉机25台,联
合收割机17台,汽车10台,推土机6台,其它各种农机具197台件。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小
麦、大豆为主。1985年种植水稻6399亩,总产82.85万公斤,平均亩产129.5公斤;种植小麦
5703亩,总产47.6万公斤,平均亩产83.5公斤;种植大豆4832亩,总产 10.85万斤,平均亩
产22.5公斤;种植玉米75亩,总产1.15万公斤,平均亩产150公斤。
农场畜牧业生产主要是养鹿,共有146只。
农场有林地面积2939亩,其中用材林1638亩,经济林300亩,农田防护林919亩。
农场有养鱼水面1800亩,鱼种有鲤鱼、鲢鱼、草鱼等,年产鱼4000公斤。
农场有学校2所,有学生979人,教职员92人,其中教师82人。
农场有一所医院,设病床6张,基层生产队有卫生所1个,全场共有医户人员23人。农场交
通方便,南与通河县县办公路相通,北与哈罗公路相联。
建场以来农场各业逐年发展,工农业总产值从1981年的4.9万元增到1985年的110.1万元,
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体制多变和自然灾害较多等种种原因,农场经营状况不佳,绝大多数年
份亏损。从1976年划归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至1985年这10年中就连续亏损累计达1651.8万元。
五、青年农场
青年农场建于1963年3月,初期为哈尔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7年7月改为哈尔滨青年
农场。1972年改为黑龙江省青年农场,1976年划归黑龙江省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
青年农场因接收大批下乡知识青年而得名。场址位于哈尔滨东郊,与三棵树火车站毗邻。
东南两侧临阿什河,北靠松花江,西与哈尔滨市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26°25′至127°,
北纬45°50′至46°
农场三面环水。一面靠哈尔滨市区,滨洲铁路,哈问公路穿过场区,交通方便。
农场下属八个单位,医院和工业单位在场部区;石桥,靠河两个养鸡场紧靠阿什河畔;
唯一的一个农业队一一沿江生产队紧靠松花江左岸,离场部较远,被农村社队所分隔;位于
松花江北岸,哈黑公路十公里处,有农场的最大养鸡场江北养鸡场,它离场部最远,约11公里。
农场地处平原区,地面高程为海拔114.5米,地下水位一般为8至10米,年平均降水量为577
毫米,年平均气温为3.63℃,无霜期为135.6天,自然条件是十年九春旱,3至5年涨一次洪
水,建场20年共遭水灾8次。
全场共有512户,人口2208人,民族除汉族外,还有回族6户26人,白族1户6人,达翰尔族
1户4人。全场有固定职工1085人,土地面积9945亩,其中耕地面积5620亩。
农场以养肉鸡为主业。1985年生产值达406万元,占各业生产总值的41%。三个养鸡场共有
养鸡工人417人,占全场职工总数的38.4%。年生产能力107.2万只,年出口肉鸡563.04吨,养
鸡生产的孵化、饲料粉碎、屠宰加工全部机械化。目前全场有孵化厂3个,疫苗厂1个,年生产
能力1000吨的屠宰加工厂两座,100吨位的冷藏库两座。
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占全场总种植面积的95%以上,粮食生产无上缴任务,全部自食自
用。全场有链轨拖拉机4台,轮式拖拉机5台,联合收割机6台,推土机3台,汽车22台,其它
农机具24台。种、管、收均全部机械化。1985年农业总产值达22.5万元,生产小麦58.5万公斤。
工副业生产在农场生产经营小占有极其重要地位。除肉鸡屠宰加工业外,还有橡胶厂,修
造厂和木材加工厂各一个。近年来各厂连续经营盈利。
农场子弟入学,绝大多数在市里学校,或在邻近的龙江电工厂子弟校就续。仅江北养鸡
场有一所本场自办的小学,1935年有教师7人,学生348名。
农场有职工医院一所,共有医护人员19人,可医治常见病和处理一般的病号,较重的病人
都到市内大医院就诊。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青年农场工农业总产值和企业综合经济效益都有较
大幅度的增长和提高。1980—1985年工农业总产们共达4341.7万元,连续六年经营盈利,共获
利润301.2万元。
目前,青年农场大力兴办家庭农场,深化改革,紧紧依托哈尔滨市这个大市场,大力发展
养鸡业,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六、阎家岗农场
阎家岗农场地处哈尔滨市西部库查河(哈尔滨市与双城县界河)两岸。是1973年从省军区国
防工业办公室接收建立的以养植业为重点,农牧产品加工业为主导,农、林、牧、工、副、渔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国营农场。农场总面积14700亩。现有耕地7809亩,职工1669人,总人口
2861人。下设12个农牧工业生产队(厂)、4个公司、1所学校、1所卫生院和1个后勤服务单位,
还有一个集体性质的家属服务厂。
农场位于松嫩平原的东南角,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土壤大部分是黑土。年平均气温3.3℃,
无霜期为150~155天,平均年降雨量为567毫米。
全场有4个民族。除汉族以外,少数民族有满族、朝鲜族和蒙古族。
农场拥有拖拉机27.8标准台,联合收割机4台,4250000017;[/$$p]的发电机4台,
汽车25台,排灌机具17台件,各种农机具45台件,拖车15台件,植保机械2台。其它农用设备有:
胶轮大车25台,7.5立方米的油灌10个。
建场初期,由于“左”的思想干扰,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致使“一死二穷”,连续九年
亏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场上下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解放思想,深入改革:改革
单一经营为多种经营,积极实行农牧工商一条龙,全面扶持家庭养殖业,面向农村提供优良畜
禽;面向城市大办以农牧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搞副食品生产;搞商品生产,搞活了农场经济。
自1979年以来,三年连续大幅度减亏,1982年一举扭亏为盈,净利润17.1万元,并连续四年
盈利。工、农、牧等各业总产值按1970年不变价计标,1979年达到240.4万元,较1973年的27.8
万元增长764.7%;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85年达到586万元,较1980年的328万元增长78.7%。
1973年至1985年,上缴税金累计215.7万元,职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场人均收入,1980
年为350元,1982年581元,1934年达到705元。
农场以养殖业为重点。1985年末奶牛存栏509头,年总产奶1429吨,比1980年的730吨增长96%。
1985年销售北京白条鸭90590只共181吨,比1980年的61930只(121吨)增长50%。年度出口19460只
共39吨。1976年,农场从荷兰引进的耐寒高产康贝尔蛋鸡(年产蛋平均为250枚左右)现已在我国东
北、华北等广大地区推广。1982年至1985年销售康贝尔鸭雏69904只,销售鲜蛋19.5吨。种猪生产,
在大力繁育推广长白、哈白、垦黑等国内品种的同时,1983年又引进了美国优良瘦肉型种猪汉普夏,
1985年经鉴定瘦肉率在63%。以上,推广中深受用户欢迎。1985年放养鱼苗13万尾,捕捞商品鱼1.25
万公斤。
农场以农牧产品加工业为主导。重点是以牛奶为原料的制药生产。1977年投产的国内独家产
品一一乳酸菌素(主治胃肠疾病)疗效高,又无副作用,1985年销售2.6亿斤,较1980年的3080万片
增长7.44倍。制药的同时分离出奶油,年产量为30—40吨。农场的工业还有白酒厂、冰棍厂、啤
酒厂,粮米加工厂。1985年生产白酒227吨、啤酒1336吨,加工米面共2366吨。
农场的种植是围绕养殖业、加工业、工业和市场需要而经营的。主要是种植青贮玉米和大麦。
1985年,种植玉米208亩,平均亩产369.5公斤,种植大麦4428亩,平均亩产109公斤。全场有果园
752亩,其中葡萄450亩,1985年共销售水果161450公斤,其中葡萄30600斤。冬贮葡萄于元旦、春
节上市很受欢迎。
近几年来农场以蛋鸡和蛋鸭为主的家庭养殖业发展很快,已纳入全场的生产计划。畜禽的供应,
饲料的供应,畜禽的防疫灭病和产品的购销等四个体系均由农场畜禽公司和商业公司负责。仅1983
年,全场家庭养殖户就有720户,占全场户数的90%。共养鸡19035只,养猪3413头,养鸭3万多只,
养奶牛25头,部分家庭还养羊、貉。这一年仅家庭养殖业就上交给国家纯利润108890元,占全场
盈利额的20%。
1984年,全场职工仅在场内存款就达50多万元,平均每户800元。全场普及了黑白电视,共有
收录机250台,摩托车15台,电饭锅35台,个别家庭有彩电,少数家庭有了电冰箱。
农场子弟学校1所,教职工33人,学生443人
七、沙河农场
农场位于方正县境内的东北角。东跨依兰县一小部分,以洙淇河和达连河煤矿分界,西与
方正县沙河子大队为邻,南靠张广才岭, 北邻松花江。地理坐标为东经29°19′——129°25′,
北纬46°03′——46°10′。
地形地势:南高北低,平均坡度二十分之一以上,哈同公路以北为松花江冲击平原,哈同
公路以南大部分为丘陵川地,海拔高程(96—130)米。
土地:总面积48000亩,其中耕地10732亩,可垦荒地15292亩,林地14105市,水而140亩。
气候: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全年活动积温平均2797℃。全年降水量631
毫米,雨量集中在七,八月份。年日照2495小时,无霜期为110—130天。
土壤:有黑土、草甸土、沼泽草炭土,白浆土、沙土,其中黑土、草甸土占耕地面积的80%
以上,耕层30Cm,土壤PH值5.5—8。
植被:山地多为次生林,主要有柞树、桦树、杨树、榆树等,还有榛柴灌木丛,人工林主
要是落叶松、黄花松、经济柳条。平原地带多是塔头墩子,生有三棱草、小叶樟等植物。
农场建于1954年,当时归黑龙江省农垦厅领导,后几次改变隶属关系,先后划归方正县、
岔林河农场、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1982年9月,再次成为独立农场,归哈尔滨国营农场
管理局直接领导。
农场共有561户,总人口2313人,有固定职工638人。
农场属于科级单位,分两级管理,一级核算,下属有农业队、林业队、水利队、药材队、砖
厂、米厂、学校、医院、商店等单位。
农场的经营方针是“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农业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水稻为主,1985
午共种植粮豆10046亩,总产600.5万公斤,平均亩产109.5公斤,其中小麦、大豆为最多,种植小
麦5555亩,总产55.05万公斤,平均亩产99公斤,种植大豆3291亩,总产3.9万公斤,平均亩产12
公斤。
全场拥有农业机械和设备动力1200马力,有汽车8台,拖拉机22台,联合收割机6台,推土机10
台,其它大型农机具17台件,75马力的发电机组2台。
工业有木材加工、制药、砖瓦生产和粮米加工。1985年工业总产值35.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
值的36.3%。
其它各种经营有小煤矿一座,人参种植场170亩,养鱼场3处。山林里每年可出产刺五加、五
味子、元蘑、木耳、山葡萄等山产品。
农场有哈向公路(哈尔滨一向江)横贯场区,水路上有客货轮船航行,交通方便。
农场有一所中小学合一的子弟学校。有学生529人,教职工28人。
多年来,由于体制多变、管理不善等原因,经济状况一直不佳,从1573年以来连续 7年亏损。
八、建筑工程公司
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建筑工程公司位于哈尔滨市西南方向五公里处的王岗镇,门牌是
哈双路202号。交通发达,它的前身是黑龙江省国营红旗农场的一个建筑施工队。 1983年10
月,经省国营农场总局的批准,施工队从红旗农场分离出来,单独组建成副处级的全民所有
制的企业。公司隶属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直接领导,以建筑为主业。兼营钻井,是一个独
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休。1984年,经哈尔滨市建委资格审查为三级建筑企业。
1985年公司有职工334人,其中女职工93人,干部37人。
1985年公司有2个土建工区,一个桩基公司、一个预制构件厂、一个铁木加工厂及其它附
属服务单位。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基本达到成龙配套。
公司的职工素质不断提高,施工质量较好,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1985年公司承建的哈
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高级中学工程。被评为黑龙江省二级优质工程。1985年被评为省国营农
场总局先进建筑企业单位。
三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鼓舞下,公司有了较大的发展,固定资产逐年增加。
年总产值由1983年的222万元增到1985年的250.66万元。
九、红旗机械厂
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红旗机械厂位于哈尔滨市南郊南岗区王岗镇,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京哈铁路、哈双公路从此经过,交通十分方便。
红旗机械厂建于1958年,当时叫修配厂,隶属于黑龙江省望哈农场。1968年望哈农场与
红旗农场合并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第一营,修配厂改为工业一连,并于 1969年9月
搬迁到王岗。1976年成立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工业一连改为红旗农场修造厂。1984年
修造厂从红旗农场分离出来,成为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局直工业企业,改名为哈尔滨国营
农场管理局红旗机械厂。
1985年机械厂占地面积387亩,固定资产487万元,总产值302.9万元(现价)。有职 工626人,
其中固定职工575人,其中干部69人,工程技术人员20人。共有机床44台,台钻 5台,砂轮机
及抛光机8台,锻压设备8台,主导产品是大型喷灌机、深井泵和油灌。
十、松花江啤酒厂
松花江啤酒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王岗镇、原是红旗农场修造厂的饮料车间,建于 1983
年,1984年从红旗农场分离出来定名为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红旗饮料厂。1985年 6月1日正
式改名为哈尔滨松花江啤酒厂。
1985年全厂有职工143人,其中干部20人。占地5.3万平方米,机关设有政工科、办公室、
保卫科、生产技术科、供应科、销售科、计财科、全面质量办公室、质量检查科、动力设备
科、工会、团委、劳资科、安全办公室等科室。
啤酒厂生产体系设有动力设备车间、酿造车间、灌装车间、饮料车间,厂房总建筑面积
8585平方米。
松花江啤酒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是么么牌冰花啤酒,此外还生产少量汽水,虽然投入生产
的时间较短,但啤酒质量却跃居哈尔滨市前列。名。
啤酒厂实行厂长负责制,各车间班组实行严格生产责任制,经营管理日趋完善。目前啤
酒厂边生产边扩建,预计1988年将达到年生产啤酒一万吨,预计产值将达773万元,可获利近
百万元。完成扩建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至2.5万吨。
十一、经销公司
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经销公司是在管理局青年服务公司的基础上成立的,地址在哈尔
滨市道外区南马路一51号。1980年初,为了安排管理局机关职工子女就业,由管理局工会主
办成立了青年服务公司(集体企业)。公司下设六处销售点。1982年5月,管理局党委决定服务
公司交商业处领导。1983年11月17日管理局党委决定在青年服务公司的基础上成立经销公司,
并仍保留青年服务公司。经销公司为处级国营企业单位(和商业处一个班子两个牌子),青年服
务公司仍为集体企业单位,仍以安排管理局机关职工子女为主。经销公司内部设业务科、生产
资料科、计财科、办公室、集体经济办公室和招待所。主要业务是经销农垦系统自产的农副产
品、农用生产资料、糖酒等。1984年4月,管理局对经销公司定编为29人,招待所定编15人(年
末实有58人)。1985年1月管理局党委决定经销公司与商业处分开。
十二、高级中学校
管理局高中是于1984年6月20日正式破土动工兴建的,地址位于哈尔滨市王岗镇镇政府西
侧,1985年7月26日竣工。全部建筑面积4134.31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兼办公楼一栋2054平方米,
学生宿舍楼(带食堂)一栋1024.1平方米,教师住宅楼一栋969.6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08万元。

管局高中1985年8月正式招生,招收学生80人。1985年8月27日第一批学生入校, 8月29日
正式开学。
全校教职工编制25人,其中校领导3人。下设有教领处、总务处、团委和各科教研组。
十三、畜牧兽医防疫站
防疫站建于1973年,当时全称是黑龙江省农场局畜牧兽医防疫站,地址在青年农场院内。
初建时由韩进负责,有干部6人,其中兽医技术干
部4人,畜牧技术干部2人,主要是担负着全局60多个农(牧)场畜禽防疫灭病任务。至1985年
底,防疫站的职工队伍已发展到15人,这期间,翟丰革、刘广玉、梁基富、龙呈样、于泰等
人先后任过站里的党支部书记、正副站长等职。
建站12年间,防疫站隶属关系曾两次变动,一次是1976年,兵团和农场局合并后,防疫
站的行政和财务由哈尔滨农场管理局代管,业务工作仍接受农场总局业务部门指导,站名改
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畜牧兽医总站哈尔滨分站,承担着西部“五局”的畜禽防疫灭病的
指导和科研技术推广及病科检验等工作任务。第二次是1983年,防疫站完全(包括业务工作)
交由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
截止1985年底,防疫站进行了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试验。“鸡霍乱饮水苗”,“鸡Ⅰ系
苗饮水试验”、“口蹄疫高免血清的制造”、雏鸡早期应用Ⅰ系苗免疫”、“牛羊注射0000018;[/$$p]号
苗抗体消长观察”等项目均研究试验成功,省国营农场总局颁发了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