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婚嫁

第二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婚嫁


五六十年代,农场青年结婚比较简朴,一对青年男女办理了结婚手续,举行了婚礼,
把两个人的生活必须品往一起一搬就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那时的婚礼比较简单,结婚这
天,结婚青年买点糖果、烟、茶,招待前来贺喜的朋友、亲属,即算结了婚。也有举行婚礼
仪式的,一般的都是在男女的工作单位或家里举行个简短的仪式,由司仪主持,新郎、新娘
向毛主席像敬三个礼,并向证婚人(通常情况下是单位领导人)、来宾敬个礼,证婚人宣读下
结婚证书就算完事。结婚仪式上,为了活跃气氛,使来宾高兴、欢快,也有让新郎新娘唱个
歌,介绍下恋爱过程的,来宾们也有当即赋诗、唱歌祝兴的,使婚礼气氛热烈。青年人结婚,
有亲属、朋友、同事送礼物作为纪念品的习惯,大多是几个人凑钱买个镜子、枕巾、枕套、
床单、炊具或钟表、收音机等日用品。
“文化大革命”期间,婚礼往往带有政治色彩,如新郎新娘互赠毛主席像章,红室书(毛
主席语录本),唱语录歌等。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上的影响,结婚的花费越来越多,一般的也得
四,五千元,甚至上万元,家俱嫁妆越来越高档,新婚日用晶、家俱,从七十年代的收音机、
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写字台、立柜、高低柜、五斗厨,升级到八十年代的收录机、洗
衣机、电冰箱、彩电、组合柜等。嫁妆也越来越昂贵,除被褥外,一般的男女双方都准备几
套高档的毛料衣服,大衣、外套等样样俱全。近两年佩戴金银首饰盛行,新婚男女都要买个
戒指戴,女的还要佩戴耳环,以显示新人的高贵和富有。农场青年婚礼大操大办之风也日甚
一日,结婚这天,大小汽车,迎新接客,少则两三台,多则十几、二十几台。结婚仪式欢腾、
热闹,鞭炮、乐队、摄影、录像,个别富豪人家还有请名歌唱家伴唱的。司仪是婚礼仪式
唱主角的,他口若悬河,诗、歌并用,逗得来宾笑口大开,把个婚礼仪式办成了个娱乐会,
五、六十年代向毛主席像敬礼不见了,代之以向主婚人、证婚人、来宾三鞠躬。摆宴己成不
成文的定规,少则十来桌,多则几十桌。五六十年代的朋友、亲属送结婚纪念品不见了,代
之的是八十年代的“送礼”,青年结婚,亲朋好友随礼,“礼”的价码也越来越高,由开始
的少则10元多则几十元。升高到少则二、三十元,多则几十元、上百元。由于大多数人生活
水平仍不高,对“随礼”风难以招架,故持反对态度,但由于社会上:礼”风太甚,尽管党
和政府把大办婚事列为不正之风,一再反对,还是有禁不止,“随礼”风照刮不减。
婚事的大操大办,使不少家庭感到负担过重,只靠工资收入生活的职工攒四五千元钱谈
何容易,办一次婚事后,囊空如洗,甚至负债累累,严重影响婚后的正常生活。因此,报刊
舆论号召婚事新办、简办,提倡举行集体婚礼,受到群众拥护,从六十年代起,青年农场、
红旗农场,香坊实验农场,都举行过集体婚礼,也有的青年男女采取旅行方式结婚,他(她)
们到旅游胜地玩上几天,在欢乐和喜庆中幸福地度过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