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衣食住行

第二节 衣食住行


随着农场事业的发展,职工收入的增加,职工生活逐年提高,就衣食住行各方面,各时
期都有不同的提高。
  一、衣着
  建场初期,“哈共大”学员来源是哈市知青,当时是供给形式的生活,没有经济收入,男
女均穿统一发放的服装,夏季是黄色的仿军装,冬季是黄袄和棉裤,鞋是农田鞋和棉胶鞋,男
女衣着区别不大,“文化大革命”后期,农场归市属后,职工有了工资收入,大多数职工身着
卡叽布、的确凉衬衫、制服、外着服装颜色仍是很单调。
  进人80年代以后,化纤制品迅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改变,职工
开始追求衣着的新颖美观,款式多样。呢料服装、登山服、皮夹克、西装、连衣裙、百折裙、
皮鞋、中高跟皮鞋、旅游鞋等逐步普及。女职工普遍烫头或留披肩发型,少数女职工开始戴项
链、耳环、戒指等饰物。
  二、饮食
  1965至1967年农场刚刚筹建,生活艰苦,由于是供给制职工吃大食堂,以玉米粒子、玉米
面、高粱米为主,白面、大米很少,只有病号才能吃到细粮,当时粮食来源是吃市供给,蔬菜
由曙光大队供给,副食很少,逢年过节或麦收时才能吃到肉。喝的水是地下水,有的生产队还
喝泡子水。
  1972年划归农场局后,粮食以吃自产粮为主,口粮以白面为主,年节供应部分大米,自建
粮米加工厂,粗粮仅占口粮的小部分,豆油每人每月半斤,蔬菜和副食由场内解决。年节,各
单位自行杀猪供应不限量。
  1980年以后,随着党和国家政策的放宽,养鸡事业大力发展,职工的副食品种增加,数量
充足,餐桌上的鸡鱼肉蛋已屡见不鲜,逢年过节,各家更是副食充足,鸡鱼肉蛋样样俱全。口
粮全部是面粉,年节供应部分大米。在饮水上,各单位都打上深水井,职工吃上了自来水。
  三、住房
  建场初期,房屋很少,职工住集体宿舍,南北大炕,条件艰苦,有的连队,一间房子中间
用席子一挡,一边住男,一边住女,职工结婚也没有住房。当时房子是土坯垒墙,木架草顶。
  进入70年代,结婚职工和外调进职工增加,农场为职工盖起了砖瓦结构的平房,职工搬进
新房,居住条件有所改善。
  四、行
  建场初期,职工到场部办事都是靠步行或开胶轮拖拉机,个别职工买了自行车。
  进入70年代,农场购置大客车,解决职工通勤问题,自行车出现在大多数职工家庭,边远
生产队到场部办事也有了汽车,到80年代,农场职工的出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不但有汽车、
自行车、还有的职工购置了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