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婚嫁

第二章 风俗

第一节 婚嫁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的青年结婚,往往带有政治色彩,如新郎、新娘互赠毛主席像章、
红宝书等,同事亲友之间大多是几个人凑钱买个镜子、枕巾、床单、炊具或钟表、收音机等日
用品,送给新人作纪念品。
  70年代,大批知青年龄逐年增大,国家又号召做“扎根派”,他们在共同的生活和劳动中
相互了解,共同的理想和命运,使他们产生爱情,结成夫妻,他们思想开放、公开谈情说爱,
花前月下,林荫路旁,互相倾诉思想、志趣、爱好,探讨对人生的看法。结婚时,过去的陈规
旧俗被逐渐取消。
  但是,操办一下还是不可避免的。结婚这天,大小汽车迎新接客,结婚仪式欢腾,热闹。
司仪口若悬河,诗歌并用,逗得来宾笑口大开。“文化大革命”前的向毛主席敬礼不见了,代
之以向主婚人、证婚人、来宾三鞠躬。摆宴已成不成文的规定,大多是在家里自己操办,亲朋
好友随礼的价码越来越高,费用越来越大。
  进入80年代,婚事的大操大办,使不少家庭感到负担太重,有的家庭一个月随几次礼,弄
得左右为难,为刹住这股社会风气,农场党委号召婚事新办、简办,提倡举行集体婚礼,受到
群众拥护。1981年5月17日,职工李兆臣、王惠娟、仲崇民、李哲,在农场会议室里举行了集
体结婚典礼,一个简而不俗的婚礼,在鞭炮齐鸣,乐曲声中举行,农场团委为前来参加婚礼的
双方亲人及来宾准备了烟、茶、糖。场党委书记讲话,向新郎新娘贺喜,赞扬他们在破旧俗,
树新风,婚事新办上带了个好头。大多数青年都能按农场要求,婚事新办,不讲排场,有的仍
采取旅行结婚的方式,他(她)们到旅游胜地玩上几天,在欢乐和喜庆中幸福地度过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