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冯国坤

第八篇 人物

一、人物事略

冯国坤


冯国坤,男,汉族,黑龙江省肇源县人,生于1921年7月,他出生在农村,自幼家境贫
寒,只念了六年书。为了维持生活,给人家放猪、种地,当修表和照相的学徒工,学徒满后在
表店打工。东北解放后,于1946年7月参加了革命,1948年10月入党,历任文书、会计、区委宣
传委员、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区委书记、劳改分局生产科长、副支队长,调农垦系统
后,先后任七星泡、长水河、嫩江等农场副场长,革委会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作为“走资派”关人“牛棚”、多次被批斗,“四人帮”垮台
后,党为他落实政策,恢复了工作和名誉。
  1972年10月,冯国坤从嫩江农场调到青年农场,任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当时的青年农
场在生产上经营项目单一,农作物以小麦为主,面对农场基础的现实,冯国坤团结党委一班人,
从农场靠近大城市,土地少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靠近城市的优势,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的
办法兴办养鸡事业。1973年养了23 000只鸡,选留出5 000只种鸡,交给国家商品鸡18 000只。
当年盈利4 200元,并初步摸索到一些经验,土法能办大鸡场的启示,更坚定了冯国坤的信
心。1974年养鸡发展到176 000只,1975年发展到205 000只,1976年发展到519 000只,四年
迈了四大步,四年累计盈利174 200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
制,养鸡生产出现了新局面,每年养鸡70—80万只。 1983年养鸡发展到86.2万只,出口鸡肉
574.2吨,经营利润102万元,净利润达63.5万元。
  冯国坤到青年农场工作以来,由革委会主任到党委书记,是党政的一把手,可是他并没有
凭借手中的权利,谋取个人的私利。他的大儿子在外地工作,本应和冯国坤调往哈市时一起把
户口迁到城市。他不仅没迁儿子的户口,也没借机调动儿子的工作。就在以后农场大批往场里
调人时,也没有把儿子从外地调,回哈市。在农场就业的两个子女,没有搞特殊安排,一个当
汽车装卸工、司机,一个搞鸡饲料分析。农场历年发奖金,按规定场级领导班子应高于一般干
部和职工的分配比例,但以冯国坤为首的领导成员,坚持和职工一样分配,不搞特殊差别。同
时,他从来不巧立名目,假公济私,以给职工谋福利为名,滥发奖金和实物。1983年秋,农场
建成了一栋家属楼,冯国坤全家八口人,老少三辈挤住在30平方米的旧平房里。按当时规定,
本应分给他一套(三室半一厨)新楼房,但他为了让住房更困难的职工能分到房子,宁可继续挤
住旧平房坚持不要新房。由于冯国坤能时时事事带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使全场的党风日益
好转,被上级党委誉为党风基本好转的单位。
  1983年11月,上级党委批准了冯国坤光荣离休,退居二线当顾问。但他坚持了党性原则和
对革命事业的责任感,在组织上他尊重党委的领导,关心和支持新干部的工作,他不仅把新干
部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在工作上,他虽然年事高,身体衰弱多病,仍然和离休前一样,
坚持按时上下班,到基层搞调查研究,参加一些决策性的会议,提出一些带有方向性的意见,
小事放手,大事出谋,为新干部指路壮胆助威。1984年起国家给饲料补贴,每斤比过去多花五
分钱。全年1 600万斤饲料,就要多支出80万元,再加上出口鸡每吨降价700元,使养鸡生产面
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养鸡生产经营的成败,决定着青年农场前途兴衰的关键,冯国坤左思右想,
考虑如何在降低饲料成本上下功夫,他不顾数九寒天,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亲自到呼兰、肇
源等县了解调查饲料粮的可能性,经过调查了解,终于找到了用国家调拨的小麦和麸子与农村
生产队兑换玉米的办法,这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还保证了主饲料玉米的品种比率,全场按着
这个建议,兑换进玉米200多万斤。
  冯国坤虽然离休了,但他的身心仍未离开农场,没离开岗位,他仍以饱满的革命热情,以
创业的精神,像驰骋疆场的骏马,百战不殆,为开拓农垦事业的新纪元,志在千里,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