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斌涛
苏斌涛
苏斌涛是1973年农场办鸡场时从人民公社聘请来的农民养鸡“土专家”,他工作勤勤
恳恳,兢兢业业,钻研技术,好学上进,成为江北鸡场的技术骨干。苏斌涛刚到农场时,他家
住在距场子2.5公里以外的屯子边上,把家务事都推给了当小学教师的老伴儿,他一心扑在工作
上十天半月不回家一趟,一头扎在鸡舍里。有时为了试温,他脱光膀子躺在育雏舍,观察小雏
对不同温度的适应能力,他身前身后都是鸡,甚至有的小雏跳到他身上拉屎,他全然不顾,他
发现舍内过热过冷小雏都有集堆的生活习性,时间久了容易把最下面的鸡雏压死而影响成活率,
就总结出饲养员必须做到“三勤”:眼勤、手勤、腿勤,随时检查,随时调整温度,随时疏散
(用手把集堆的鸡扒拉开)鸡的密度,他还发现小鸡吃食因挑吃好料而把饲料叨洒在槽外,造成
饲料浪费,他琢磨出两个办法:一是给料时少添勤添,防止满流;二是用铁线制成螺旋状(就
是门弓子形状)用力拉开以后,固定在食槽边上,小鸡吃食只能通过铁环把头伸人食槽吃料,
铁环限制小鸡的脖子不能乱叨乱刨,避免了饲料的损失。
1974年,为解决孵化能力低,苏斌涛主动承担了试制孵化器的任务。他到处查阅资料,为
了争取时间,他吃住在鸡场,一面琢磨,一面施工,黑天白日连轴转,奋战了二十多天,终于
制成了一座孵化器,一次可容纳种卵四万三千枚。经过运转试验,保温性能好,孵化室内温度
均匀,翻蛋等机械运转良好。总造价只花了两千多元钱,不仅比外买节省了五六倍的开支,重
要的是,保证了提前孵化,加快了办鸡场的步伐,提高了鸡成活率。为解决育雏30日前的舍温
问题,苏斌涛根据火炕的原理,修建火洞子(即在室内平地上用砖砌成两条通烟火的空洞),称
它为“地平火龙”。并在保温伞的启发下,在地火龙上面搭小棚,盖一层塑料薄膜,把热量控
制在小棚内,提高棚内局部的温度,同时合理增加小雏的饲养密度,达到了育雏的适宜温度,
安全地度过了育雏关,为土法养鸡闯出了路子。
1975年春,他骑自行车到市内买药回来的途中,因他耳聋,后面的车鸣喇叭他听不见,结
果被汽车撞到路沟里,自行车被撞坏,把他两根肋骨撞断,当他在医院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
问:“药送回场子没有,给鸡打针急等用呵!”。对他的自行车是否撞坏了问都没问,住院期
间他惦记着鸡,在他再三要求下,大夫同意他提前出院回家休养,给他开了一个月的休息诊断
书,他回来后根本没休息就到鸡场工作了。
苏斌涛虽然已是农场有名的养鸡“土专家”,但他仍不忘学习,他经常到农学院请教知名
教授,到图书馆查阅技术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1982年被管理局任命为畜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