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拓者的足迹
第九篇 附录
一、开拓者的足迹
王新民 杨志刚
1965年初春,在哈尔滨市郊区建立半农半读、市来社去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信息在
市内传开了。我做为首批志愿者来到了“共大”的实验基地一黄山农场筹建处,踏上了我参加
社会工作的征途。农场接二连三从郊区公社请来了80多名贫下中农做我们再教育的教师,城市
各区和大工厂都选派带队干部,有组织地参加办场建校。到年末,学员已达到803人。由于资
金、师资、学生分配等问题,1967年6月,市革委决定,撤消“共大”学校,将其改建为哈尔
滨市青年农场。1972年9月,隶属关系划归省农场管理局。1973年办大型养鸡场,发展出口商
品。先后又调入一批领导干部和各地下乡知青,农场由小到大,由亏转盈,企业越办越好。回
忆20年的战斗历程,在松花江畔的青年农场土地上,到处留下了新老开拓者的足迹。
涉水开荒
1965年成立黄山农场筹建处,当时是上无片瓦御寒,下无立锥之地。借用了太平区团结公
社曙光大队的两间草房做为筹建处的办公室和接待站,租用这个大队大车店的一栋店房,搭上
两层大铺做为学员宿舍,安排好吃住以后,边组建,边开荒,边学习,边生产。当时摆在我们
面前的是:房子自己盖,荒地自己开,吃粮自己种,甚至有的经费也得自己发展生产去筹集,
领导派朱洪升担任开荒队长,首先进军的目标是靠河寨里的“小台湾”。这个地方是三面环水,
一面接连农田大坝的孤岛。岛内有六七百亩可垦荒地。可进岛只有一条能通过马车的土道,
过拖拉机是很危险的,当时又正是阿什河涨桃花水时期,唯一的土桥被水漫过了。朱洪升凭着
他对革命的事业心和会游泳的本领,冒着刺骨的冷水在前引路,在土桥的两边插上木条做路标,
把拖拉机开进了“小台湾”,打响了开荒的第一炮。接着还是由朱洪升带队,进军“十三号”
(松花江下游的十三号船照沿崖)。这里是沟泡纵横,杂草丛生的江湾地,总面积有七千多亩。
这里没有多余的房子,离场部二十多公里地。我们就在露天埋锅做饭,不管风里雨里,在露
地就餐。晚上就在大车棚子下边搭临时柴草窝棚里,脊梁骨对脊梁骨互相依偎着睡觉,生活条
件虽苦,大家情绪高涨。休息时间,男学员打打闹闹,女学员唱唱跳跳,真是生龙活虎,干劲
十足。我们第一年就开荒近万亩,当年播种了六千亩,取得了开荒办场的胜利。这一年,还先
后接收了市工会、省商学院、自来水公司、运输公司、环卫处大粪场和道外红旗等六个“下马
”的畜牧场,农场和学校的阵地不断扩大了。
勤俭办校
市工会移交的畜牧场(现在江北鸡场),是当时农场房子较多的单位,领导决定把“共大”
的校部设在这里。按照学员的文化水平,计划设大专班(高中文化的)、中专班(初中文化的)和
文化班(高小文化的)三种,具体划分了农学、农机、牧医、财会、卫生和土建6个专业,共划
了14个班,每班50人左右。学制大专班:4年,中专班:3年,文化班2年。除了卫生班因实习
需要在市内卫生干校上课外,其余学员都在江北校部上课。除了利用原有的畜舍改作教室,食
堂和宿舍外,不足的就动手盖。师生团结一致,大家动手,有的当木工,有的当瓦工,有的合
泥挑水当力工,还挤时间上课,经过8、9、10三个月的艰苦劳动,改建宿舍7栋,在食堂l处,
教室2处,维修和新建总面积达6 000平方米,还打桌凳243张,自己动手架设电线,接通了照
明用电,还添置了一些必要的教学用具。
龙口夺粮
从1965年建场到1985年,前后涨了6次大水,特别是建场的头两年,年年涨水受灾,年年
防汛抢险。1965年麦收,眼看麦子要熟了,水也涨上来啦,真是远看麦穗黄灿灿,近看江水白
亮亮。机车进不了地,只好用人收割,全体学生和职工不分男女老少,人人上阵抢收小麦。麦
子割倒以后,每人一根绳子把小麦背出水中,放到高岗地上脱谷。有的学员脚扎烂了,肩磨肿
了,中暑昏迷了,还咬紧牙关坚持干。有的女同学体弱被水冲倒了,别的同学拉起来她背上麦
子继续前进。真是头顶雨水,身披汗水,脚趟洪水,硬是在泥里水里往外抢小麦。在大石桥的
土豆地中,河水漫过土豆秧,在泥水里往外抠土豆,一个个,一筐筐把被淹的土豆抢出来,经
过与洪水搏斗,减少了损失。建校第一年抢收小麦80万斤,平均亩产量210斤,收回蔬菜40万
斤,抢收土豆30万斤,甜菜20万斤,当年农副业总产值达到265 700元,以后的几次洪水由于
采取了修堤堵口,扩大早熟品种和适时早收等措施,减少了损失,并保住了农牧业生产单位的
场区安全。
以农为主 多种经营
在建场的同时,一边开荒种地,一边筹建工业修配厂。1967年开始,在韩家洼子的沼泽地
里建厂房,一边排水,一边打地基。建起了修配厂的机加、铆焊、翻砂和钣金、轮胎翻新等车
间。在工人师傅和老职工的带领下,青年学员参加了建厂劳动,以后又陆续办起了砖厂、砂厂、
织布厂、纸板厂、木材厂、橡胶厂、电瓶厂、糖稀厂、预制板厂、酒厂、药厂、疫苗厂和屠
宰冷冻加工厂。在养殖业上发展了牛、羊、猪、鸡、鸭、兔、鱼等生产,建场头一年养马34匹、
奶牛30头、羊200只、养猪50头,在发展工副业养殖业生产当中,老职工和学员都出了力、
流了汗,有的同志成为技术骨干和养殖能手,为农场发展作出了贡献。
兴办肉用鸡场
1973年,按照上级的指示,农场要办大型肉用鸡场。党委抽调肖廷举、王殿元同志,组建
了300人的基建队,搞计划设计,在新发分场搞土建施工。他们领青年搞会战,住地窨子过冬,
克服了许多困难,因为投资过大,设备和大量建材解决不了,干了多半年,浪费了人力,物
力,一只鸡没养就下马了。同时,党委在江北生产队搞土法养鸡示范,抽26个人,维修720平
方米草房,从上海引进种鸡瓢蛋,用地火龙加盖塑料薄膜育雏成功了,当年养了23 000只鸡,
留5 000只做种鸡卖给国家18 000只,当年盈利4 200元。第二年春天,党委书记冯国坤带队扩
建鸡舍。身穿旧棉大衣,腰扎草绳子,和青年们一块干,没有砖就用秫秸打帘子,中间夹装锯
沫子当墙,没有瓦就用破炕席盖房顶,没有玻璃就用塑料布做窗户。就这样因陋就简,土法上
马盖起了育雏和仔鸡大棚。土专家苏斌涛带领青年自制了“室型孵化器”,保证了大发展的需
要,结果第二年就养了176 000只鸡,第三年养了205 000只,第四年养519 000只,四年迈了
四大步,年年盈利。到 1983年养鸡发展到82万只,出口500多吨。从1979年开始扭亏为盈,到
1983年全场盈利102万元。农场绝路逢生,开始向经济振兴的道路阔步前进。
短短的20年,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亏到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决定这个变
化的是党的正确政策,是科学技术,是农场新老开拓者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劳动。完全可以相信,
今后农场将沿着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发展壮大,繁荣富强,迈出新的步伐,做出新
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