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三、战胜洪水保“沿江”一记沿江生产队两年防汛抗灾实况

三、战胜洪水保“沿江”一记沿江生产队两年防汛抗灾实况


   杨志刚
  沿江生产队,是青年农场唯一的以种植业为主的纯农业生产单位,座落在松花江下游十三
号船照的沿岸,小地名俗称闫家窝堡、十三号。建场初期,称为农场的东方红分场;“四人帮”
动乱时期称为农场的二连;后来改为农场的沿江生产队。
  “共大”建校初期,在这片江洼沼泽地上开荒建点,逐年扩大,但由于地势低洼,又是农
田防护大堤之外,是一处涨水必淹的易涝区,建场18年来,涨了6次水,受灾减产和搬迁4次,
只有1981年和1983年两年,虽然水大,但由于修堤抗灾,除秋粮作物遭灾绝产,小麦基本抢收
完,并保住了沿江生产队场区安全脱险。
  松花江汛期涨水的规律,基本上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正是麦收的大忙季节。1973年以
前涨的4次水,不仅大秋作物绝了产,小麦大部分也被淹掉。场区内的仓库、畜舍和职工食堂
等建筑物都被洪水浸泡,队部被迫搬迁,给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失。
  总结过去的教训,主要是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坚定,主动进攻和防御措施抓得不够。主要
矛盾找到了。怎么解决,修建一劳永逸的永久性农田围堤,不仅工程量大,水利部门也不准许
在泄洪区的坝外再修大坝。于是防御上抓了两条:一是修场区围堤,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确
保安全渡汛;二是在近江的险口和过低地段,修简易子堤,保证小水不受淹。在生产上主要抓
了增加早熟小麦品种和收获机具,加快麦收进度,抢在洪水前。在组织上主要抓了汛期抢险和
区域性部门联防等措施。1975年以来,开始修筑了场区围堤,逐年加高加固,抗御了1981年和
1983年两年洪水的威胁,保证了场区的安全。同时在沿江8个通江险口和北大排加修了子堤,
推迟了洪水串沟子和浸延的时间,为抢收小麦提供了宝贵的时间。1983年播种早熟小麦200多
亩,购入了一台E一512自走收割机,再加上适时早割,扩大割晒面积,分段收获等技术使3 800
亩小麦,在大水漫地之前全部抢收完毕,平均单产达到了317斤。在抢收和抢险的日子里,党
委领导成员一手抓麦收,一手抓防汛,分工负责,坐阵指挥,并组织总场机关科室干部和工副
业单位职工,每天出动近百名参加“双抢”。机关抽出30多名同志,在市内民航机场开辟了一
个小麦晒场,起早贪黑连续奋战了7天,晾晒了50万斤小麦,并负责送到粮库,全交了一等粮。
紧接着,从晒粮场转到了防汛第一线,扛土筑坝,水涨一寸,坝高一尺,经过一周的昼夜苦
战,终于制服了汹猛上涨的洪水,保住了沿江生产队场区的安全,取得了防洪斗争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