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第一次开荒
第二节 第一次开荒
开荒,并不是那么顺利的,开拖拉机的人只能在路上走,到地里就玩不转了,虽然有11名
技术人员,但真正懂得“火犁”的人还没有,只有一两个人过去摆弄过柴油机,勉强能把拖拉
机开走,对于维修保养,正确使用农具一窍不通,铧子不入土;发生故障更是束手无策。后来,
聘请了一位居住在中国的白俄技术员彼特洛夫,帮助修理农机具,传授操作技术,使驾驶人员
很快掌握了拖拉机驾驶与农具操作的一般知识,在开荒中发挥了作用。经过5个月的艰苦奋战,
开垦荒地 1 395亩。
建场的条件是十分艰苦的,由于支援解放战争、经济十分困难,省里没有建场资金,建场
所需的物资,用点到政府要点,根本没有投资计划和有计划地去建设。没有住房,干部和工人
就分散住在附近的老乡家里。虽然实行供给制,上级也只是给一些粮食,给一点盐,给几匹布,
不发工资,干部每月发给5元钱的零用钱,工人每月发3元,一块肥皂和半年一条毛巾,劳动保
护就更谈不上了。
建场时期职工队伍是很年轻的,思想也很单纯,多数是刚刚毕业的中学生。场长李在人24
岁,平均年龄不过28岁。人人都决心为支援战争,搞好农业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工作中
不怕苦,不怕累,发挥了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克服了生产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由于缺乏建场经验,开荒前对荒原只是进行目测,没有科学的详细的调查,经实际生产后,
才发现了此地条件十分复杂,地块零散,地形起伏不平,地下水甚多,沟渠遍地,而且荒原
面积有限,多数是沼泽地、不适应机械作业。因此,向省政府提出报告,另找荒原,重新建点。
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将已垦土地交给当地政府经营,农场另选新址。
通过第一次开荒建场,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感到,7 500亩地的农场实在太小了,要有
一定的规模,起码要三五万亩地才行;二是搞机械农场,必须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和技术队伍;
三是后勤工作要跟上,建场需要资金,工人需要穿衣、吃饭、机械坏了要零件。这三个问题
怎么解决呢?于是,一是在省建设厅厅长李吉臣的亲自率领下,到庆阳、中和一带寻找新的荒
原;二是从尚志、五常县招收家庭出身好,学业优良的中学毕业生60余人,准备开办拖拉机驾
驶员训练班,接收了通北农场代培学员60人,五常、阿城、方正保送了一批学员,一个160余
人的训练班终于在1948年1月在亚布力火车站后的一栋房子里开学了。省政府驻亚布力代表和
区委书记经常到训练班看望学员。当时没有教员和教材,只是采取了实物教学,轮流操作的方
法,从11月份开学,不到3个月的学习与实践,训练班圆满结业了,通过训练,使学员们基本
上了解了拖拉机的结构作用,操作方法和一般故障排除,通北农场的学员回到通北去,其余的
留场成为第一农场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