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农场下马”

第五节 “农场下马”


1964年11月,经农场场长孙富主持的场长办公会议上,(当时党委书记王维参加九三社教
团,副书记张茂起患病休养)对农场连年亏损问题查找原因,认为有五条,一是经营方针不明
确。对本地自然规律认识不够,一业为主不突出,时弃时兴,单凭主观意识出发,想搞啥就搞
啥。饲养业大的到奶牛,小的至田鸡,忽视了与主业的关系;种植业不考虑销路,天时地利,
技术程度,曾一度大搞果树上山,人参满园,因管理不佳,土质不良,果树荒废,人参死亡;
农牧结合脱节,不是生产基础结合,而管理单位结合,造成养猪单位没饲料,种地单位没粪肥,
增加了运输费用,提高了作业成本与饲养成本。二是在办场思想上,缺乏勤俭办场,存在花
钱靠国家,管理靠干部,收成靠老天的三靠思想。三是管理体制硬套大场,农场虽小“五脏俱
全”,设备成龙,机械不配套,造成了摊子多,底子大,管理人员多。四是工资支付脱离生产
成果,生搬工业上的一套办法,不管收不收,工人是一年12个秋,因而工人关心生产成果的思
想逐渐淡薄。五是领导作风缺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某些问题上只
图合法,不求合理。
  同时又由于农场土地零散,地表起伏,积水成泽,不能发挥机械效率,空运较多,耗油量
大;另外单凭机械又不能全套完成生产任务,形成了机械,人畜双配套,增加了生产费用。
  根据场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把机械与机务人员和愿意走的工人调到其他农场,农场交给
延寿县政府改制为人民公社,由纪科执笔起草农场“下马”的报告,名义上是机械要下去,畜
力要上来,退一步进两步。报告交到省农垦厅,很快批复下来,延寿县政府也同意接收为人民
公社。
  省厅同意“下马”,县政府同意接收,所以将机械和机务人员往乐山农场调,调出机务人
员98名,干部34名,农业工人178名,134户人家,家属620名,调出机械有拖拉机188标准台,
联合收割机l台,机引农具80台,汽车5辆,车床3台,调出蜜蜂524箱。
  延寿县政府把准备接收庆阳农场的事向牡丹江地委作了汇报,地委领导指示,农场归县变
人民公社是可以的,变革以后农场工人的退职工资县里给不起,这是个大问题。县政府根据地
委的意见不同意接收。
  县里不同意接收,机械也没了,省厅不拨款,怎么办?农场纪委书记刘昌看在眼里,急在
心里,多次组织老干部,老工人座谈会或个别串联,一致决定发扬建场时期的那股劲头,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自己的梦自己圆,自己的事业自己干。于是1965年2月份精减了管理人员,
全场生产队以上干部有94人,整编后留 34名,调走34名,充实第一线26名,机关由三科二室
一组合并为两室一处,把8个生产队一个药队,一个良种队改为8个大队25个小队,同时改变了
工资支付形式,实行评工记分办法,职工的工资支付和超产奖励采取六、四、五的支付奖励办
法,即职工的基本工资60%为作业工资,以个人原工资为基础,月薪日记,按日支付40%为成
果工资,秋后看产量和利润完成情况,以评定的工分为分配依据,多劳多得,超产部分按50%
奖给小队。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验证,这种工资支付制度的改变,符合现实的经济基础和职工群众的
要求,为此群众把这次整顿的好处总结为“四高”“三多”“两解决”。四高是管理水平提高
了,过去是少数人管理,现在群众是生产的主人;工效高了,工人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集体
主义思想提高了;利用率提高了,旧物废物利用,节省了开支。“三多”是收人多了,参加劳
动的多了,向国家交的商品粮多了。“两解决”是解决了个人与国家矛盾。解决了干部和群众
之间的矛盾。
  1965年播种面积为3l 827亩,粮豆面积为2 906亩。调入鼻祖马188匹,黄牛137头,畜力
干不过来就用人拉犁种地,除了种足种满现有耕地外,春开春种4l亩,这一年中虽然发生了水
灾、旱灾、虫灾、冰雹,成灾面积437亩,绝产面积750亩,但是粮豆作物亩产达到191斤,比
1964年多84斤,总产达到552万斤,比1964年多209万斤,上交国家粮食1279万斤,比1964年多
交196.7万斤,上交肥猪22头,鹿茸763两,蜂蜜10.2万斤,创工农业总产值727万元,经营亏
损11.1万元,比1964年减亏60.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