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建设
第二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建设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全
面地认真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错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之后,又针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进一步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八字方针,“三中”全会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开创了垦区经济工作的新局面。1979年9月,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召开了“国营农场场长会议”,会议结合农垦的实际,具体地阐明和
规定了垦区贯彻八字方针的任务,作出认真贯彻八字方针的决定,促进了农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庆阳农场遵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搞好综合平衡,突出主体(种
植业)加强两翼(林牧副渔业),充分发挥现有工业的作用,缩小长线,补短补缺。在前进中调
整,在调整中前进,逐步改变农场产业结构,把生产建设尽快搞上去的调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
想。在1980年经济好转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
贯彻两个轮子一齐转的方针,充分发挥国营经济优势,积极鼓励,扶持集体和个体经济,使农
场经济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下,1980至1985年住宅实行自建公助,每年建家属住宅面积达540
平方米;1981年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1982年职工欠款回收,挖潜增效;1983年8月兴建
啤酒厂;1984年1月全面试办家庭农场;1984年5月,推行公司制。
1980年至1985年6年间,49 688亩耕地发展到49 932亩,上交商品粮 51 705吨,上交商品
猪3 439头。造林达成面积4 832亩;大牲畜存栏915头,其中马153匹,黄牛726头,猪存栏837
头。基本建设投资6年间共投453.7万元,其中国拨103万元,自筹350.7万元,6年间工农业生
产总值达2 372万元,其中农业1 430.8万元,工副业842.9万元,6年间盈亏:亏损143.2万元,
盈利 25.8万元,纯亏117.4万元,相当于1976年全年的亏损额。
1985年耕地面积49 932亩,粮豆单产92公斤,比1984年多19公斤,水稻面积8 100亩,比1
984年增加2 854亩,亩产225公斤,比1984年多58公斤。造林达成面积5 823亩,当年造林1 03
7亩。养猪存栏150头,养鱼水面254亩,鱼产量146吨,砖厂生产红砖213万块,木材厂锯材766
立方米,粮食加工759吨,其中面粉453吨,加工豆油14吨。1985年有大型拖拉机50台,联合收
割机 16台,汽车12辆。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庆阳农场经济建设开始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