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职工生活的改善

第五节 职工生活的改善


生产的发展是职工生活得以改善的首要条件,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
至1985年,农场坚定贯彻党的新时期的经济政策,生产迅速发展,1983年开始经营连年盈利,
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受益,职工福利不断提高,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1983年至1985年
三年间共建砖瓦化住宅59栋,总建筑面积3 000余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1979年以前的5.2
平方米,增至20平方米。全场有11个自然屯,其中7个自然屯实现了自来水人户,全场1 418户,
有 500余户安上了土暖气。职工购置高档商品的越来越多,共有电视机280台,洗衣机760台,
收音机、自行车差不多每户都有,这就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
  1983年全场盈利,按国发64号文件精神给调资范围内的职工浮动了一级工资,个别的浮动
两级,1984年又给百分之三的职工晋升一级工资,给够条件的科技人员浮动了一级岗位津贴,
一部分职工家庭副业搞得好,或办个体商店、食杂店等收入更加显著。
  1983—1985年由于实行了土地承包到人到户,全场905个水稻承包户产量都提高,收入增
加。个别户一年的收入相当于承包前四年收入的总和,每年投入到农田的时间和工时大大减少
了,又可搞一部分副业收入。
  1983—1985年,全场职工存款210万元,平均每户存款l 400元,职工家庭有了钱,把自己
从生活消费市场转向生产资料市场,农业职工购买小手扶拖拉机,后三轮等农用机械比较普遍,
平均每户都有2台农用机车动力。个体商店、食杂店、饭店、豆制品及粮米加工,运输业发展
很快,1984年全场共开办个体商店、食杂店17个,饭店3个、个体修理和服务10个,自费购置
机动车辆如小四轮、手扶式、汽车、胶轮车共计25台,职工个人拥有马8 480匹,牛450头,这
对活跃商品流通,振兴经济,活跃市场、调剂余缺,发展社会服务,自谋职业增加收入等方面
都起了一定积极作用。